[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09-16 10:35

谢谢四月同学推荐,目前在 Kindle 上看到25%,讲到春秋战国(前面是概述/summary)。决定单独开一贴来说说。

上古至春秋战国

刚看了几页宫崎市定的中国史就笑出声来,他一上来就斩钉截铁地支持文化一元论,文明发源地为叙利亚,也就是现代考古学确认的 Fertile Crescent 地区。哈哈哈哈果然这是历史学主流,拒绝的“历史学家”除非能拿出大量旁证就是态度问题了。

宫崎教授的文风极其尖锐犀利,一点不客气委婉,说起凡事急于理论化抽象化的路线 versus 以事实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方法,还说到科举教育出的中国文人记忆力一定是世界最强,然而看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多少脑子清楚的,说明记得太多未必是好事。笑死了。不过他是严肃的不是开玩笑,有点象福尔摩斯说过,有用的东西记得,没用的东西赶紧忘掉,好留下空间腾挪运转,思考用。当然中文里也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在于记忆而是筛选和信任的一种态度。还好,四五百年前发明的科学方法给所有人提供了一套筛选和相信的体系,人人都可以学会——如果我们愿意接受吸收的话。

翻译有些遗憾之处,主要是日文表达形式如果直接硬翻过来就会有种提问/疑惑的口吻,例如,“如果相信了理论A,那记载BCD也就不成立了吧。”之类的句子,在学术文章的语境之下应该用比较正式的口吻写出来,“对照记载BCD,理论A是不可信的。” 日文翻译腔可以跟英文翻译腔一样别扭,既然翻译成中文了就好好说话呗。尤其是对于“景气”这个重要的词,感觉是直接从日文里拿过来的,让我有点膈应,意思显然是某个时期的总体经济状况,不过我一时也想不出合适的替代词。

目前看的上古与春秋战国部分,作者常常跳出来“XX十分可疑”的判断,哈哈,看得我好开心,因为我本来就疑心很久很久了,尧舜禹的事迹,每个末代皇帝都要闹个荒淫糜烂的宠妃,真的假的啊。看到权威历史学家也说可疑真是太爽了。而且各处的说法完全一样,说明都是依赖同一个来源(史记?春秋?),一个来源的历史本来就没法相信。

为什么会把(相对于春秋战国时代)上古的事儿编得绘声绘色呢?宫崎的判断是,这是诸子百家互相别苗头的结果。(也不知为啥)当时的流行观念是古代比较好,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找理想社会就得往过去找。孔子大讲(编造?)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等的贤德事迹,目的是给自己的儒家理论作支撑;墨子觉得这游戏我也会啊,我的理论比你更早呢,夏禹王就是我的理论基础!孟子一看坐不住了,啊呸我还有更早的呢,我的 model 是尧舜,比你夏禹更老更好!大家纷纷比赛着谁更鸟生鱼汤。于是越编越古老,越编越玄乎 ... 然后司马迁写史记时一股脑照收不误,统统当作真实历史写下来。 :f20: :f20:

这时我又想起了 1177BC 里提到的黑暗时代(尤其是缺乏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大众纷纷传颂前世的光辉神话,不是英勇神武的 Achilles 就是无比贤明的黄帝尧舜,连老庄也不能免俗。

--------------本人插话的分割线---------------------

为什么这些年我渐渐对于中国上古历史发生了怀疑呢?因为看了一些考古的报道,挖出三星堆!挖出殷墟!挖出良渚!(还有哪些特有名的?)很兴奋地去看,想跟人类基因图谱,尤其是迁徙路线,对应上一些关系。然而失望地发现报道里多是随手跟尧舜禹汤各个王朝画直线的说法,具体证据却是欠奉。例如,殷墟里有关于纣王的文字记载吗?无 ...

咱是对考古学一窍不通,以前唯有对碳14的测量原理略知一二,而已。自从读了 Eric Cline 教授的两本书之后,越发感到考古跟侦探的工作差不多,最好人赃俱获,文字记录与古传物件对应吻合;然而文字本身历史有限,现在能读到的甲骨文不过是2500年前写下的,苏美尔文最早也只是5000年前写的,5000年前的历史嘛 ... 全靠口头文学!我们都知道口头文学有多不可靠,所以在没有(当时的)书面记录时,以实物为准。雅典跟特洛伊打仗,吹得再天花乱坠也没用,拿出城墙和满地青铜箭头来才考虑真实性。所以,在殷墟或马家窑各地挖出来的东西,讲的是什么故事呢?翻来翻去也找不到具体的描述和推理,几乎全是拿着年份直接跟教科书里的夏商周的年代对号入座。挖是挖出来很多东西,测一下年代,有些四千年前,有些三千年前,有些明显是石器时代产物,另一些明显是青铜器,于是被自动贴上了商朝产品,夏朝产品的标签。然而它们有没有上面刻着,为夏朝X王所造?为商朝Y王所铸?我尤其对于甲骨文寄予厚望,这可是实打实的文字记载啊!有没有写明当时是哪个王朝?国王和王后叫什么名字?尤其是,这块地方是否为商朝统治?商朝到底版图多大,如何证实?可惜,这一切都语焉不详。感觉非常不合逻辑,古代文字记录,不管是写在墙上的还是写在纸上的,总是以记录皇家姓名事迹为第一要义,后代有确凿记录都是这个路线。青铜鼎上所著文字,我能找到的最早的是明确写了周王某某的,而更古老的青铜鼎上有没有写商王夏王谁谁铸呢?例如,“后母戊鼎”上面的字儿,很多文章一上来就说这东西是商某王为母亲铸的,然而细查之下,连那个字儿是后还是司都在争议中,怎么知道这是哪个王,哪个母咧?简直细思恐极。各种来源出处的信息碎片拼凑在一起,却不知哪一片是哪里来的,来源是否可靠,有没有 corroboration。这怎么敢信它 ...

那什么样的记录才算正式接受,什么样的说法才能相信呢?举个例子,古埃及的 Ramses 三世法老,就在1177 BC前后坐镇青铜时代最后的荣华,在挖出的纸草书上描述他在宫廷内斗中被刺杀,凶手抓到且被审判,细节历历在目。然而这是不够的,第一,先要鉴定这个纸草书确实是同时代写的,不是几百年后的后人记录的传奇;第二,2011年经过科学家对 Ramses 三世的木乃伊进行深度扫描,证实了颈上足以致命的刀伤,才算是敲定了这件事。在没有敲定之前,只能说,据说是这样的,存疑。

习惯了 Jared Diamond 的啰啰嗦嗦和 Cline 的一大堆 references,让我对宫崎市定的写法也感到不够。当然要考虑到这是一本 macrohistory,跨度极大,不能细细论证每个观点,但仍希望他多提供一些索引,而不是来来去去只引用内藤湖南博士的研究和理论而不提其他原始数据/证据和研究。

-------------------分割线结束------------------------

一旦文字开始被推广,历史记录马上丰富起来。即使著作权问题无法确定——例如《春秋》是否孔子编纂,《老子》是否出现在孔子之后——这些著作本身记录的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各种)政治理念,可以互相对照 corroborate each other,这就可信得多了,至少提供了大量原始材料供后人研究推理。(引用一下铜山毛榉里的话,福尔摩斯感觉家庭女教师去应征工作的那家有什么地方不对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唠唠叨叨地说,没有粘土没法做砖头,I need data!)是不是可以由此推理,文字的出现,多半接近春秋时代?估计甲骨文字是在春秋前不久的西周时代才定型的(当然不久也是相对的),这跟青铜器与刻文字的甲骨的年代是一致的——公元前13到11世纪,各方面的证据彼此互证,值得信任。一旦有了系统的文字,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便产生了爆炸式增长。同时孔子这种教师职业也红了起来。

作者有一个很好玩的理论,就是为君王服务的“臣”,最早起源是家奴。因为 city states 形成之后,城国(郭)之内的阶级构成主要是贵族/国王(亲戚)versus 平民和庶民,但战俘和劫掠得来的人口属于 slave 阶层,不属于上面两类。而专为国王服务,包括献计献策的那些人,没有明确的身份,跟国王/贵族有依附关系,他们显然是奴(house slaves, not field slaves)。这一点我保持怀疑态度,这至少跟“游说”和“门客”的记录有一定矛盾之处。就算这是指早于游说和门客的“臣”,也需要了解一下证据才能判断宫崎的假设有没有道理。另外他随口说一句古代时干燥地区反而容易发展农业,只要有灌溉技术即可,而低洼地区排水不便并没那么高产。Sounds counterintuitive,需要找找这个理论的来源和研究数据。这本书里经常会冒出来一句两句这样的定论,有些我在别处看过,知道是可靠的,有些没见过,但显然也是有出处的。这时我不禁深深感谢 Diamond 的啰嗦风格了,细细给你算清楚部落游击战一年死多少人,死亡率多少,跟世界大战死亡率比较,等等。

作者经常冒出一句两句的论断还会让我大笑,例如讲到汉朝初期时:
历来中国式的解释全是儒教式的道德论
大实话啊! :monkey001:

秦汉两朝

宫崎对于中国的朝代循环的解释,看样子吸收了经济历史学中的主流观点,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模型:生产力发展->产量增高->人口增多->资源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爆发冲突/战争->死很多人,人口巨减->新朝代建立,重新分配土地,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生产力发展 ... 新一轮的循环。按理说,每一代都有人口、土地、农产的数据,司马光(我还想了半天这应该是迁还是光来着)等史官如果搜搜历史资料计算一下,应该能总结归纳出规律来的。也许确实历史上有人总结出来了,但这种理论没有得到推广,实际上得到发扬光大的是儒教式的道德论。整个知识分子阶层,从春秋到 。。。咳咳,他们的职业就是帮助皇上管理庞大帝国里的众多人民和税赋,其中包括教育皇上怎样做决策,宗旨都是维稳,维持皇家传承不倒,与人性本暴和 entropy 自然增加的天然现象不停斗斗斗。当然这种客观规律是没人爱听的。啥?没法预防改朝换代?人类最早的时代,巫师与村长地位相当的时候,巫师的占卜结果,不一定需要讨好村长;但是村长权力高于巫师的时候,占卜结果当然就越来越顺耳了。

在看秦汉历史部分时,一个曾经在脑海里闪过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就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会爆发革命,什么时候不会爆发革命。这不是本书的主线之一,只能从各类蛛丝马迹里搜寻历史规律,是另一个话题了。

Anyway, 总算搞清楚汉朝的前因后果了。过去也模糊地听过王莽是理想主义者的说法,只是没明白为啥,原来如此,信了圣贤书,想推广美好的政策理论,但却不知怎样下手才有效,于是 ...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而且光武帝刘秀也不是啥王室血统,说到底还是枪杆子说话最响,从西汉到东汉,其实是同姓的改朝换代。忽然历史变得很有逻辑了。

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汗,看本中国史冒出辣末多的英文谚语,是说明人性广泛相同咩?)从西汉开始宫廷斗争的主题就是宦官 versus 朝臣,接下来两千年就是没完没了地上演同一出电视剧,over and over,只要皇权结构没变,内党和外党和皇帝就斗来斗去循环往复(哼,谁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三权鼎立?)。

作者屡次提到经济问题,例如西汉时期,中原境内有大量黄金,但西汉之后就很少了,说明黄金大量流往西亚导致国内流通性下降,货币短缺,“景气”衰退。可惜这些部分一带而过,没有细节阐述历史证据。例如,西汉时代真的有很多黄金吗?流通到西亚的贸易换过来的是什么产品?注意,南美印加帝国向西班牙葡萄牙流失黄金,只有一部分是通过贸易,而很大一部分是被劫掠的,然而西汉并没有被外族大规模劫掠的记载。I'm sure he based the theory on something but I'd like to see what it is. 自从王莽之后,白银与铜钱成为中原货币,直到近代,这是人所共知的。

汉朝的经济萧条下,出现 currency hoarding 现象,货币被囤积,甚至铜钱锈烂,市面上的流通性急剧下降,加重了经济萧条(“不景气”)的状况,越萧条就越囤钱,形成恶性循环。看到这里我脑后的痒越发强烈,说不出的熟悉。Isn't this a problem of liquidity? Didn't we just hear about it in 2008? Are they fundamentally the same phenomenon? 终于想起来,宫崎近市所描述的跟我所了解的 Keynesian 经济学理论重叠起来了。当然我并没有拜读过经济学理论,连家属硬塞给我的 Paul Krugman 的纽时专栏也懒得看,所知的那点屁事儿都是靠家属转述。例如,为什么北美和欧洲的中央银行拼命印钞票十几年二十年,往社会金融注水,却不见明显通胀和工人工资上涨?仅归结于机器人吗?家属经常引用 Krugman 说,因为贫富悬殊,富人守着越来越多的钱不花出来。所以股市指数狂涨但人民并不觉得富裕。

这就是让我脑内发痒的地方。 :headscratch:

西汉末期(后来在东汉末期重复,以后大概也是经常重复),富人囤积铜钱的效果实在有限,据记载,满仓库的铜钱都锈掉。比敛财和守财更可靠的方式是,当当当,土地兼并。(参见伦敦纽约迈阿密温哥华等世界富豪藏钱处的地产价格走向。)称之为大户也好,富人也好,贵族也好豪门也好,反正就是社会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太多钱财没处花掉,同时大多数人口越来越穷,全社会整体消费增长速度慢或减速,加剧市面的不景气,导致经济衰退和萧条。经济萧条让富人更不敢投资发展生产,而是用购买不动产来保证自己的财富。于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结果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扔出来,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打工,而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或者变成流民,这就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农民起义/内战的风险。正是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和无产阶级,为黄巾军、李自成、农民起义、法国大革命等等动乱,提供了足够的柴火,They are the most desperate and ruthless bunch. Have nothing. Have nothing to lose. 难怪要说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因无产而可以亡命。没有干柴,火焰就算燃烧起来也会很快熄灭;没有流动的无产阶级,革命就算爆发了也无法维持下去。

啊啊啊,工业革命拯救了百姓这种不是当农奴就是当流民的命运,统统搜集到工厂流水线上就不必四处流窜闹革命了,社会的稳定也不再靠土地分配来维持。(虽然,不动产仍然是最基本的敛财手段。)财富集中贫富悬殊的路线继续加剧加剧加剧,社会不可能千秋万代稳定不乱。The things modern economy and politics obsessed over --- employment rate, inflation, inequality --- are things human societies have lived through for two thousand years. 由于贫富分化逐渐加剧带来的社会压力,在欧洲以战争和殖民发泄,在中国以换代和土地改革发泄,循环性的宿命。现代社会与古代的差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巨大,参见二十一世纪美国政治,俄国大亨扶植的傀儡是美国地产商,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读书速度慢找借口的分割线---------------------------

这本书看看停停,速度很慢。跟看 1177 BC 那种好多知识点要出去查维基不太一样,中国史带来的停顿是自身内在的消化。经常看了几句会迷糊起来,又熟悉又陌生,需要在脑子里 reconcile 对于中国历史的原有理解(a mishmash of my education and hearsay)和作者提出的理论,以及对照中国之外的世界史,这个 frame of reference 经常换来换去,把我脑子换晕了。例如农村与城市的形式变化,直到汉末三国期间才从 city states 演变成与现代类似的状况,这就让我感到很错乱。还有作者描述各种不同的人身依附形式,从可以买卖的奴隶到各种半依附的形式,之前完全不了解,只是在“红楼梦”这种古代故事里间接得到的印象,对照起来还真迷幻得很。

作者提到被历史学家误读的“衣食钱”,不是老爷主子发给下人的衣食工资,而是主子把人从小买进家里养成家奴花的衣食钱,所以当这个人被卖给别的主人时(想必也包括把自己赎身出门时)就要付给原主人“衣食钱”。这个词自然而然就让人联想到了“衣食父母”这个词,对不对?瞬间让我产生一系列联想,对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结构,尤其是人和人、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感情关系,突然产生新的理解,一时也说不清。总之冲击感很强,不得不把书放下慢慢消化,所以就读得很慢啦。

-------------------借口结束的分割线-----------------------------

魏晋南北朝

宫崎提到曹操实施的严刑峻法,martial law 的严厉措施,是汉末混乱形势下的不得已的政策。这是之前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没听说过的。且不说它是否准确,但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政策,必须放在当时的 context 之下来理解,而不是拿自己习惯的(现代)一套思路去套他们,这是很重要的方法论。这一点其实也可以在陈寅恪的历史分析里看到,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形,推理出决策者的动机,而不是拿着死板的旷世原则和主义来贴标签道德判断。

例如一段我从未听说过历史:曹操当时为了对抗南方的蜀吴,并实现统一中国的大梦,除了施行军田制度(一边备战一边种地,不是不象南泥湾的),还引进了大量的北方外族军队来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跟现代雇佣军的概念差不多。这些异族军队在华北长期驻扎,后来直接导致魏晋时代的五胡乱华。天啊这也太合逻辑了!为什么正史中几乎不见人提起?曹操被后世文人一致抹黑,跟这件事有关系吗?而且,为什么这件事如此眼熟呢?咳嗽吴三桂咳嗽,咳嗽宋徽宗咳嗽。实际上作者暗示这种民族混乱的军事编制是常态,例如雇佣西域的鲜卑军人去打鲜卑叛军,或者利用南匈奴攻击被匈奴,最方便的代价当然是让他们占领和统治取代的地区,至于后患什么的也来不及考虑了。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并不限于魏晋。

读此书时我会经常有被“糊一脸”的惊诧感,不得不放下 Kindle 安抚一下被吓坏的幼小心灵。原来北方/中原跟所谓外族的联系那么紧密,修筑长城把外国人挡在墙外的神话只是极其片面的历史的一小块,而一大部分则是反复的断断续续的,既民间又官方的民族/边境拉锯和混合。当然过去我也猜想过各民族之间一定有“灌来灌去”的现象,那是建立在普遍人类特征上的推理而已,没想到政府本来就经常利用外族人的力量,也不得不放任他们的移民和扎根。再次感叹一下,只有下层百姓才会傻到真信了民粹主义理念,Make XXX Great Again,XXX First,挥舞着旗帜喊口号。实际上皇上和贵族们从来都是 pragmatic 国际主义者,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就随便用,爱国主义,民族纯洁性,给人民洗脑的工具罢了。Do as I say, not as I do.

这是什么感觉?打个比方,就好象有些人成年之后忽然通过 23andMe 基因测试发现了 half-siblings 存在于世!虽然他们的父母曾经表现得忠贞不渝,道貌岸然,并对婚外恋一直深恶痛绝!现代中国人民被灌输了几代人的理论,中华文化唯我独尊封闭自守,连比较 liberal 学者们都这么说,原来不过是俗套的 fiction,共同编织的理论构架。

南北朝这段历史,看得我颇为痛苦,回忆起初中学历史的各国平行示意图和犬牙交错的年代。就说齐,不是春秋战国的齐,南朝有个齐(宋齐梁陈倒还记得),北朝也有个齐(中文里字那么多,你们选国号不能错开吗?),就一个魏国还一会儿东西一会儿北来着。而且动不动就是军阀杀了当朝皇帝篡位,篡完没几代又被杀掉被篡位 ... 扶额,搞得清楚才怪。:dizzy:

宫崎顺手讥刺了一下历代中国史官们对于各代王朝的“正闰之分”争论不休,非要定出个正统来,对于好几国/政权同时存在的时代是毫无意义的,但拦不住后代史官们对于“正统”的 obsession。我以及度人,猜想他们会不会也象我这样被搞晕了脑子,老想简化成一正几副的结构,只记录正史,其他可以偷懒忽略 ...?好吧这是我瞎扯的,更加合理的可能是,每一朝代从皇上到大臣,内心都很清楚,看上去坚不可摧犹如神授的皇权,其实分分钟可能裂成碎片,或被大将军篡位,或被宦官篡权。越是明白这一点越要强调正统,天命,不可替代,唯我独尊,the chosen one,历史必然;其他人都是 pretenders, usurpers,闰枝,终将灭亡。只有百姓才会傻到相信这套神话。其实这一套跟一神论 (monotheism) 颇为近似,暗示了社会组织形式的需要,虽然与事实相悖。

当年引入雇佣军的后果就体现出来了。北朝各国的国王大多为外族酋长,而非汉人,北魏皇帝即鲜卑族,迁都到洛阳后,鲜卑贵族阶层全面汉化,改汉姓,用汉字,等等措施,力图与原有的汉人势力融为一体。姓石的,姓苻的,姓宇文的,等等,也不知原语言里姓啥。北魏虽然进驻中原,但本族人数太少,不够巩固长期统治,各部落之间的军队斗来斗去十分动荡。此处很简略,没有细说当时(近三百年)到底哪些民族和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例如,随手搜一下“独孤”之姓,有些说是鲜卑,有些说是匈奴。我回想起那只中国版图变化视频,忍不住再次对于“鲜卑”这个概念产生强烈怀疑,这是同一民族吗?还是本来有很多部落?也许汉人史官也搞勿清楚他们各自的来源和归属,都一股脑地随便贴上一个标签拉倒?

乱了半天终于讲到杨坚统一北方,建立隋朝,再南下灭陈(李后主)统一中国。我擦擦额头的汗,深觉还是统一好,好记! :confused007:

隋唐五代

看到隋文帝杨坚之父、隋朝之前的西魏皇帝宇文泰(不是汉人)、之后的李渊之父(可能是汉人)诸位都是出身于武川镇的军阀,而武川镇在内蒙古境内,这时我又没忍住好奇心,去搜杨家祖籍到底是不是汉人。一看被惊到了!杨坚本人,小字为那罗延。 :shock: :shock: 那罗延几乎可以肯定是印度名字,在中文网上被解释为佛教中的“金刚力士”,其实最普遍的意义是, Narayan 在印度神话里是超级大神 Vishnu 的别名,今天仍有很多印度人给孩子以此取名。所以 ... 杨家是汉人 ... 吗?就算父系一条血缘(很可能)是汉人,母系呢?没人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杨坚的皇后,独孤氏,肯定不是汉人,所以隋朝肯定是混血种族。唐朝,显然也(至少)是混血。这时候我突然联想到,陈寅恪的著作中有一篇文章的研究课题就是,考证唐代皇族的种族来源,他引用了很多原始文字记载,我实在看不懂就搁下了,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现在忽然明白了,I am not alone. 看北朝历史延续至隋唐,很自然地会产生谁是什么人从哪儿来的疑问。Good luck finding the answer.

宫崎作者描述北方汉族政权被“野蛮部落”推挤,南迁建立南朝(过程跟北朝一样动荡血腥),与当地的原有豪门势力发生各种冲突。这时他沿用了中国史书一贯的定义,assume 南下的北方贵族跟南方的本地人都同是汉族人。然而,我的怀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从基因迁徙图来看,很明显中国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基因来自南亚及太平洋(东南亚)方向,跟中原北方人来源完全不同,实际上是不同的种族群体。当然从春秋战国时代往后,南方不断被北方下来的人群渗透和占领,北方势力每次南下都需要大搞政治,挣扎着与南方土著建立和谐的统治和共处关系,哪怕在血缘上南方人与北方人确非同族。

这下子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汉族?

带着这个问题看下去,唐末与五代十国的部分,读得我深感 deja vu 魏晋南北朝,思路十分混乱,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头绪。举个例子,书中写道:
在与后唐作战时,(后晋高祖)石敬塘从新近崛起 ... 的契丹那里借来援兵,并将长城内的“燕云十六州”作为成功的谢礼割让给契丹,为后世埋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
在后晋。。。高祖之子初帝时,朝廷中民族主义的国粹论高涨,耻于对契丹执臣下礼,要求实现地位对等的国交,并停止馈赠年例。
石敬塘这个名字我模糊听说过,燕云十六州倒是耳熟,因为最近才搜过澶渊之盟的事儿嘛,辽宋之间的拉锯战就围绕着这片地,原来是后晋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这后晋与辽的民族之争真是耳熟之极啊,不是么?不出意料,我又产生了疑心,去查了一下石敬塘条目,果然不是汉族人!实际上五代里就没几个汉族人 ... 吧?灭掉唐朝的人,除了黄巢和朱温(朱全忠),很大一部分是沙陀国军阀(?)——例如李克用(这名字也是模糊印象),别看他姓李,也不是汉族人。

书中随口提了一句(象到处埋下的地雷一样动不动就炸我一下),“移居到山西省北部晋阳的沙陀部族酋长李克用”,Wait, what? 这可不是甘肃青海哦,说明唐代期间西北各部落已经移民深入到山西?前面还提到过,安禄山的据点是河北。可是我们不都讨论过吗?安禄山确凿是胡人,不是汉人。

说实话我的地理知识已经全部交还给中学老师了,只好去看看中国地图,确认一下河北与山西的位置。果然,河北就在内蒙古南面嘛!别忘了隋唐主要军阀的来源就是位于内蒙古境内的武川镇。山西也在隔壁。

虽然没有人拉开天窗说亮话,公开地讨论每一次历史上发生民族大融合,到底是怎么个融法的,但读完这几章后,我的脑子里已经浮现出跟《长安十二时辰》完全不同的画面:The entire northern China was overrun by dozens of different tribes and peoples. 就算“汉族”人数仍然是多数,但必须维持自身政权的皇家贵族,却未必是“纯种”汉人。这些异族移民,有些是北方南迁的,有些是西方东迁的,长期驻扎定居,必定与当地土著(汉人?)有持续的通婚和血缘交换——连皇家都是混血,下面的各级军民就更别提了吧?常有说法,称长安为类似于君士坦丁堡的国际大都市,甚至被幻想成“万国来朝”的等级形式。然而教科书并不提及,隋唐时代种族混杂的状况范围有多广,时间有多长。别忘了西北方游牧民族大举渗入中原地区,驻扎军队且广泛定居的现象,至少从魏晋开始就进行了几百年。鲜卑贵族已经修改身份自认汉族了,隋唐两代根本就是胡汉不分,而后面的五代更是 ... 沙陀国据说是突厥人的分部。所以到了宋朝,就算在理论上“统一中华”了,也不等于能够进行种族大清洗,把过去几百年里搬进来的各种胡人和他们的后代骨血统统剔除出去。这时还能分清孰汉孰胡吗?

这样看来,宋朝跟契丹、金、西夏等边境各国的持久拉锯战,忽然变得极其合乎逻辑了。野蛮部落突然南下劫掠抢夺汉人的财富么?没那么简单,他们曾经长期反复进进出出中原地区,与汉人做过街坊邻居,并不是《天龙八部》里描写的完颜阿骨打在长白山打猎,从没见过但是向往南方的富庶。金庸显然历史比我强多了(废话!),设定于北宋的天龙八部里三个男主角,倒有两个是外国人,什么北乔峰南慕容,两个都不是汉人!还挺真实的嘛。不过契丹人和汉人在边境两边互打草谷的片段,以及中原武林对于契丹裔萧峰的敌视,就感觉完全是现代的边境与民族的视角,而并不符合北宋前后的历史状况。

我忍不住想起几个月前在 Smithsonian 的 Natural History Museum 里,参观人类迁徙时间线,听见旁边犹太小哥充满民族自豪感地指着“农业发明地”说:这就是我们以色列!确实地方是没错,然而一万两千年前在此地发明农业的人们,却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阿拉伯人,但也不能说他们跟现代犹太人/阿拉伯人彻底无关。只能说,现在生活在那块地方的人,与当时生活在那里的人,实在算不清楚什么“我们”、“你们”的差别。当年那些人留下了一些基因,又经过一浪一浪又一浪的移民的混合,直到今天,当年的文化是荡然无存了,当时的宗教也肯定不是现在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当年的文字只留存在几片泥板上我们看不懂,只有生物的痕迹还能找到一些。推而广之,现代的XX人(XX=汉族,犹太,突厥,蒙古,雅利安,等等)跟几千一万年前的XX人,是完全不能靠地点来划等号的。所以,生活在2019年的北京的一个汉族人,跟公元四世纪在此地生存的汉族人,又有多少共同点呢?经过多少代移民 DNA 灌来灌去的浪潮冲刷,恐怕现代北京的汉族人,在基因上与五代的沙陀人或者宋代的西夏人更接近吧?

这是一种因为颠倒上下而眩晕的感觉。我从小被动听了不少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评书和京剧,黑白分明的界限分成“我们”与“他们”,国家之争。到底谁才是“我们”呢?反而是杨五郎娶了外国公主生下一大堆混血娃,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

这个定义的问题,其实连宫崎市定自己也无法逃脱。他在书中屡次提起,从西北方入侵中原的“异民族”(他称之为“朴素主义”的民族和部落)和他们本来的政治结构,很容易被汉族文化“腐蚀”,变得贪图安逸,奢华挥霍,失去战斗力。然而,这个腐蚀野蛮人的汉族文化又是属于谁的呢?用后代的汉人文化等同于“民族大融合”发生之前的汉人社会,不太合适吧?整个中世纪的华北中原地区(包括黄河区域)受到各族势力的持久入侵和渗透,还有多少汉朝文化与政治的遗产呢?例如,科举是隋朝发明的哦,隋朝与异民族的关系也极其紧密难以切割,谁能精确地定义哪些文化是本地的,哪些是外来的,哪些是移民与本地人混合后的产物?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持续的、可辨认的“汉人文化”吗?冲进来又留下的“野蛮”异族,只是受众而非始作俑者吗?

确实也有一些文化和政治元素,从汉朝到隋唐到宋朝,穿过了几百又几百年的动荡,被持续保留了。例如,皇权集中制、土地分配斗争、儒家哲学理论、宦官与朝臣的冲突。这些传承持续的元素,与其说是“汉人文化”的强大同化力,不如说是适应地理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即使皇家血统未必是汉人,但胜利者经常(未必每次都)会选择这些政治手段来进行统治。这些手段必然有其作用。就好像,二十世纪里,世界各地有许多国家采用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统治理论,虽然马克思是德国人,而采用者却各国都有。马克思主义只要好用,其实与种族/民族/国家的身份无关联。儒学官僚专制体系,也差不多,汉人当皇帝也好,满洲人当皇帝也好,这套体系适合统治这里的农业帝国嘛,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新理论之前,也只好将就着用了。甚至,同理,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爱国主义,只要在统治上好用,有效,也是全世界的领导人都很爱用的工具。

宋朝

书中提到宋朝得以统一天下,主要原因是之前的周世宗已经将统一事业做了一半,手下大将赵匡胤篡权登基后继续而完成。另一个原因是分裂的众多小国状态无法维持下去:
(吴越、闽和南汉诸国)因为领地狭小,维持独立格外艰难,必须在农业以外通过 ... 贸易,或者 ... 特殊产业来增加收入,以供养官僚和军队。各国的努力形成互补,才能勉强保持均衡。
也许这就是天下分久必合的原理。管理中国这个农业帝国的成本是巨大的,所以才需要科举和庞大的官僚体系,以及对农民的沉重的税和赋。唐朝在富裕的时候还能维持,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就破产分裂了。但是,为什么中原地区可以循环反复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皇权,而世界其他地方基本上不行呢?大概得去看看 Guns, Germs, and Steel 里面的农业理论。宫崎市定这本书里提到一些线索,例如,盐的地域性出产,自唐代开始各代朝廷都对盐施加重税并严格管理,令相隔很远的各地之间不得不建立极其紧密的贸易关系。

一个帝国如果疆域广大,一统天下,就能建立很大的区域性经济优势,在罗马帝国与汉朝和唐朝(当然也包括现代帝国们)已经证实:有了国家机器来保障贸易交换通畅无阻,令交易成本低廉。而割据分裂的形势下,贸易成本偏高,并且供应链十分脆弱,一环断裂可能带来全面崩溃,这方面可以参见 1177BC。在庞大帝国的治理下,区域性生产可以变得狭窄和专业化,即 specialization,非常依赖贸易维持本地民生。例如加勒比海地区树林被砍掉,只种甘蔗和橡胶,例如哥伦比亚供应全世界的香蕉和可卡因。此类高度分化的经济,带来高效率的生产,但也增加了管理和协调的成本,以及区域的脆弱性。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结构是互为因果的。

忽然意识到,其实上面的观点也是很不准确的。我们提起欧洲总认为他们的常态就是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各国各族,与中华帝国大一统的形态相反,但实际上在历史上也是帝国与小国,统一与分裂状态交错着出现。谁能一口咬定,沙俄不算帝国,奥匈不算帝国,罗马不算帝国呢?我们眼里的本质差别,也许只是时间上的分别罢了。

(离上次更新已经过了一星期,然而我还在宋朝章里陷着。)

我很喜欢这本中国史的原因,除了作者风格颇为 blunt 之外,是他结合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描述,形成一个 whole picture,就算不能面面俱到,至少能给读者留下相对全面的概念和印象,而不是象传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那样,局限于政治为主,经济为辅,只描述内部状况而忽略外部环境的死板叙述。例如,宫崎指出北宋政府的主导思想是用钱治国,每年给辽国付钱,换取边境和平,拿钱雇佣军队守卫首都和边境(versus 征兵役),官府除了编制内的官员外,还雇佣平民办事(胥吏),等等。这个金钱治国的风格,显然跟当时贸易繁荣,货币经济发达有直接关系。 In many ways, these approaches are very modern. 但是,开头管用甚至先进的方法,在改变的环境下可能就不再适用,在宋初好用的政策,一百年后就出现弊端。这是一切政治系统的共同规律,从 Greenland Vikings 到复活节岛上的酋长,都不能避免,前面的系统越成功,后面掉转船头改革就越费力。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不是从内部改就是从外部改,不是自愿地改就是被迫地改。当然,王安石就是致力于改革的代表。

(拿钱解决一切问题的思路,又何尝限于宋朝朝廷呢?在个人生活里也是非常泛滥的信念。如果世界上的事真的都这么简单就好了,可惜 ... )

这让我又回到一个老问题:理论上我们都知道用马后炮的现代眼光评价很容易搞错,但实际上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可真没那么容易呢。Ned Stark 愚不可及,Catelyn 专爱捣乱,崇祯性格恶劣,清末皇帝只想卖国,等等。胖大叔说过,世上没人一早醒来奸笑着自问,今天干点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呢?(Although nowadays I am not so sure.)也没有人一早醒来奸笑着自问,今天怎样动摇帝国根基让王朝早点垮掉。当然,他们也许更关心今天怎样才能让自己升官发财荣华富贵,没心思考虑其他人死活,这倒是很常见。很多后人看来是大奸大恶的决定,当时看过去可能是正确或唯一或没啥大不了的。(Again, this is forcing me to consider the humanity of people I hate. 难度高哇。 )

宋朝这段也看得经常搅起复杂的感情,为啥呢?终于出现了大量眼熟的东西,例如文官掌权,官僚体系庞大,压榨劳动人民到极端,战斗力极弱 by design,朝廷文官为了名分斗得你死我活,全不顾兵临城下亡国在即。如此等等。但是,我又脑子发痒了。

一方面,北宋朝廷跟辽国结盟之后两边都开始纵情享乐是真的,宋朝皇帝严防武将势力也是真的。另一方面,中原的军事力量自古以来就受到西方与北方的威胁,真正原因不是政治体系而是战争装备,也就是 ---

:cat75:

注意汉朝和唐朝两个武功显著的朝代,都是与西域交易和 access 特别强的时代,也就是能够搞到够多的马匹的时代。就算能搞到够多马匹,还得有够多骑兵,所以自魏晋开始就雇佣大量的异族雇佣军,当然他们带来的隐患大家都看见了。

宋朝富裕,用钱买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然而终究维持不了太久,从此之后中原总是打不过北边的异族势力,实际上中原本来就打不过北方或西方的异族。主流历史理论总是用政治制度来解释,用文官高于武官来解释,但如果他们一直都有足够的骑兵和战马,也许政治制度就毫无意义了。

这一点书中并未讨论,但作者提到金国崛起并得以灭掉辽国,一大原因是他们的冶炼铁器(武器)的技术。而蒙古部落的崛起,跟辽国陷落后解禁获得金的铁器有很大关系。Again, 政治也好,文化也好,或者程朱理学鼓吹的个人道德也好,都不及技术的关键作用。

北宋看样子就对于 horse acquisition 兴趣不大,到了南宋那是想搞也搞不到了,也许这才是宋朝反复挨打战败最后被灭的原因吧?元朝面临的问题正是中原与边境各国的长期问题:农业发达的中原,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必须发展农业,在四周环绕的马背民族眼中,怎么看都是一块不能不吃的肥肉。然而他们进来之后怎样管理巨大的农业帝国呢?最后只有满洲统治者算是 sort of 吃下来了,之前的各种失败倒也不奇怪,但并非是大汉中华的文化吸收力强大。

元朝

作为一个记性很差的人,我只记得元朝统治下把中国地区人民划分为四等,汉人最低,蒙古人自然最高,然而完全不记得另外两类是什么人。所以,看到书中说四类其实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时,我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汉人!与南人!分成两类!江北的汉人,契丹人,金人,一股脑儿都算作汉人,并且被普遍征入元朝大军,进而打败南宋,tt..tt..统一中国。南人就是南方的汉人(?),被完全看作与北方汉人(?)不同的类别。何谓汉?八百年前的定义显然与今天的定义颇有不同。

这南北之分贯穿整个历史,果然不是我的幻觉。

前阵子我还在想呢,那些在历史书里被划到汉人之外的民族,从党项到鲜卑到契丹到西夏等等,那些人今何在?原来都变成汉人了呀。 Race/ethnicity is a social or political construct. No shit. 主要还是为了统治而服务的,并不是真有什么意义。

如果有什么持久强烈的汉族共同凝聚力,大概就是科举了,这是不论大江南北的汉人都强烈渴盼的。宫崎称元代重开科举但限制汉人数目,实为鼓励蒙人学习前朝政治制度的手段,汉人录取只是陪衬,但“足以令汉族读书人狂喜”,后代汉族史家“认为仁宗是稀有名君,不惜赞誉之词”。

元末部分,作者充分阐述了对于“农民起义”这一名词的异议。古代务农者为绝大多数,换代时各支军队里的士兵,可能在过去或多或少种过地,但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农民这个职业,成为流民或帮派。如果还拥有土地,农民或地主(很难区别定义)是不会去参与革命的。所以给这些人定性为农民颇为不妥,我可以理解作者的角度。同时我觉得毛的立场也并非完全错误,虽然领导者可能是小军阀甚至读书人,但没有士兵在下面就没有领导在上面,战争之火总是需要不值钱的很多条命提供燃料来维持,所以社会环境得够坏,制造出大量失业流民才行。

实际上每个朝代末期都是暴动在各地群起,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是因为有起义和暴动而导致王朝灭亡呢,还是皇朝衰败才导致各种流民和黑帮揭竿而起。传统的理论是朝廷对国家管理不善,民不聊生,然而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即改朝换代的潜在势力随时存在,并暗流汹涌,一旦皇帝与权力结构 loosen their grip on the masses, 便喷涌不可挡?也许这样的看法在相对稳定的现代社会看来难以理解,但在几百上千年前,民众与官府之间的暴力平衡差异没有现在那么大,官府占有的武器技术没有那么高明,王朝的崩溃的难度也就不象今天那样高了。

明朝

(终于只剩两个朝代了!欢呼!)

作者顺口提了一句,朱元璋统一登基,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由南方(长江流域)北伐成功的例子,另一个是蒋介石。但蒋介石是现代实例,在战争技术上已面目全非,所以可以安全地说,历史上自南往北的统一行动只有很晚很晚的朱元璋一个案例,其他都是北人南下的占领和迁徙。

这让我强烈地联想到印度的各部落流动历史。印度没有过强烈而长期的文化统一政策与宣传,所以他们的各族群混杂历史比较清晰,也是有过一浪又一浪的北人南移,不断征服和占领南方原住民的大趋势。

即使是这个唯一的南皇北征的例子,明朝很快又内部重演了一下北方以军事技术优势压倒南方的大形势,即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篡夺皇位后迁都北京的事件。宫崎指出朱棣的优势来自收编的前朝蒙古骑兵,再次印证了马的重要性。

:dog001:

明朝与北方异族的边境冲突时之前一千多年的历史重演,I seriously believe Chinese history should be redefined primarily by this endless conflict. 但这时明朝开始采用大炮作为武器对抗骑兵,只是技术尚未成熟而没能占上风。

换言之,从汉朝开始,南方的汉人(?)与北方部落相比,就一直处于技术落后的地位。这个技术不是指农耕或商业,而是纯指战争的技术,即马与骑兵。所以种族迁徙持续自北向南流动了两千年。

即使在书里,明朝这章也很短,因为作者认为明清两朝是宋元的重复/镜像,加上一些小小进步,但没有飞跃或质变。

清朝

用战争武器的角度来看中国史,能部分解释满洲清朝的成功。可以说他们是自唐代以来最成功的北方统治南方的实例,既有强大的骑兵储备而不需要“借兵”于北方游牧民族(他们自己就是),又有热爱南方文化和政治体系的意愿。不象蒙古元朝,女真族人一直都对南方汉人的帝国有兴趣,也许通过辽国的繁荣与衰败的例子发展出一个统一中国的计划。明末皇帝与将领很想跟关外清军建立类似宋辽条约的关系,但人家已经看到了元朝的先例,知道一统中原是可能的,就再也不肯安于共存的形式了。

另一个感想是国家与民族的标签也许会湮灭于历史的浪涛里,但人民与集体记忆却未必。金国是灭亡了,但三百年并不是短期,而他们能够卷土重来,提醒我们标签的出现与消失并不能解释现实的变迁。类似的,标签的长存也只是标签而已。我常常想起 Cotzee 讥讽 TS Elliot(精神英国人)非要把现代英国文学说成是罗马诗人 Virgil 的一代单传,这跟现代中国政府非要把自己说成是秦始皇嫡传有什么两样呢?

宫崎大叔在宋朝章就早摆出汉族对女真族的文化影响,跳过三百多年的元明两朝,终于在清朝里全面爆发,才导致清朝皇帝热衷学习和 adapt to 对汉人的政治统治。例如从顺治开始每个清帝都通晓汉文,读写没问题,康熙和乾隆还花大笔银子编纂汉文书籍和索引,完全是一副吃透汉人历史与文化的架势,这是其他朝代,包括汉人的朝代都没有过的政策。所以,现代的“汉族文化”其实跟清代满洲皇帝的立场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许彼此渗透难分你我。

可以比较安全地说,宋朝和明朝的汉人皇帝颇为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汉族人,而之前的统治者就很难讲了。

在乾隆之前,还有哪个皇帝(民族不算)如此疯狂地收集南方汉人书籍的呢?没有了吧?宫崎指出这个现象的潜在动机是巩固统治。
如四库全书的编纂,隐藏的深意是检查全国图书,欲肃清不慎留下的攘夷记载。。。这场搜查禁书事业进行得非常彻底。
作者随笔提及英国进口鸦片初期,毒品贩卖帮会的组织形式颇象之前私盐帮派,第一个威胁到的就是官方政治体系,第二才是威胁到人民健康和生产力。很有趣的观察,而且跟美国禁酒期间黑帮借贩卖私酒而大盛的现象如出一辙。

民国

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得以统治全国的关键一步是北伐,这是之前孙中山北伐失败后的成功,也是历史上第二次南方战胜北方的实例。原因很明显,现代武器取代了骑兵重要性后,南北差距已经消失,马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很有趣,宫崎评论共产党的胜利,把它归结于不仅日本而且美国。日本的侵华战争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了,但,但美国呢?他认为国民党军队的虚弱,原因是“被美国拜金主义毒害的干部的腐败”。

本书的后续中,作者很霸气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少引用原文文献,原来这本历史概述是全凭自己的记忆写出来的,不记得的段落就略去不写,因为不记得就说明不够重要! :mrgreen: 然后证实了他的主要角度是 economic macrohistory,甚至回答了我最初的问题:“景气”是一个日文中独有的词,在英文中并没有对应。(他的朴素主义的北方民族,也是没有对应的西方概念,大约对等于罗马帝国之北的哥特野蛮部落。)

可惜我不懂经济学,对宫崎多次讨论的景气与货币经济看得一头雾水,笼统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即景气)可以从货币流动性间接推断,其中一个原因是铜钱上印了字儿,因此知道哪个皇帝当权期间发行了多少铜币,从而得到客观的经济数据。简单粗暴地说,经济状况繁荣 and/or 贸易发达,则朝廷会发行更多的钱币,后世也会收集到更多的“开元通宝”铜币。他还提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发行的(含铜量高?)良币很容易在民间被融化重铸为(含铜量低?)劣币,而铜钱的背后靠相对稀少的银子支持(西汉时中原是否黄金满地的问题暂且搁置,银子的确是历史一贯的硬通货),劣币的铸造无法彻底控制(管理成本之一?),所以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 currency hoarding 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生产力下降或者贸易受滞,但这两样的原因就很多了,很可能是外界环境变化,例如中西亚的丝绸之路因战乱动荡而切断,也可能是内部衰退,例如国内昏君 and/or 官僚腐败,总之是个 complex system,包含了很多互相影响的因素和无法剔除的动态关联。当宏观形势一路下滑时,就算拼命发行货币也无法刺激经济回到繁荣的上升期;而时运好时连风都是东边吹来的,西边有伊斯兰教统一各民族带来的稳定安全的商业通道。这一切也许都跟政治制度关系不大,文化更是影响微小。

这本中国史概述有很多优秀亮点和出人意料的 insights (例如他说到明清朝代时中国与欧美的技术差别并不是很大,唤醒了我脑子里存在很久但模糊不成形的某种感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主题可能是两条:一,不要被意识形态和理论主义之类的说法迷惑了,抓住事实证据,透过现象(宣传)看本质更重要;二,历史是有规律的,不仅中国历史上看得出明显的循环反复的 patterns,而且跟世界历史对比也能看出清晰的类似 patterns,东西方差别才没那么大呢(换言之,you are not special, we are not special, nobody is special.)。

(完)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19-11-10 18:29, edited 36 times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

Post by 豪情 » 2019-09-16 11:17

很多人觉得夏磔完全是抄商纣的。所以认为夏朝不是信史。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19-09-16 12:52,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tiffany
Posts: 24705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

Post by tiffany » 2019-09-16 11:39

这个主要因为写历史书的都是男的,所以自然亡国是因为女的。著名的花蕊夫人题诗说: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也就是她会写诗,还能给自己辩护一下儿。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还是得有文化!
乡音无改鬓毛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

Post by Jun » 2019-09-16 14:00

不仅因为历史是男人写的,而且骂皇帝不能骂得太狠,得找个替罪羊来引皇帝误入歧途。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

Post by april » 2019-09-16 15:16

太好了!Jun开写我就没压力了,可以慢悠悠的来,在你这里多两句嘴之类的。 :admir002: :admir002: :admir002:

后来宫崎还说史记更像是文学作品。越是抓马越是激动人心的段子就越像。。。段子!值得怀疑有几分史实作后盾。比方荆轲刺秦王。呵呵。

治理之下出了叛乱的皇帝后人第一会把女人抓出来当替罪羊,还有就是说女方那边的外戚腐败,如果再不济,还可以抓一个喜欢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者阶层利益的大臣,比方王安石,比方李林甫,甚至秦桧,曹操。连霍去病卫青这种实打实古今无二的大将军都被后人诟病就因为他们是从汉武帝喜爱的女人那边的出身,于是想尽方法把一进沙漠就迷路,败了又败的李广塑造成真英雄。。。等等等等。。。这个也不限于中国。比方狼厅里的Thomas Cromwell也是这样的。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2)

Post by april » 2019-09-23 1:02

Jun加了好多!

宫崎市定接下来会时不时就提一句他对“农民起义”这个词的不满。因为据他统计,真正成功颠覆朝代的起义几乎都不是农民,而是什么呢?是走私官盐的黑帮们!从唐末的黄巢到元末的朱元璋他们,统统都是盐贩子。

关于盐的政府管理,他从春秋战国时的晋分裂成赵魏韩时就开始讲了。其中的魏就是拿到了“解州盐池”,成为三晋中最先富起来的一国。

为什么咱们从小学的中国历史从来不提这个?

我看豆瓣里有人评论说到今天,中国的盐依然是政府把持!不知道是真是假。。。

我想宫崎市定没法像Cline或者Diamond那么啰嗦的另一个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的考古太不规范了。我在豆瓣看到人抱怨过中国历来的考古挖掘都没有出报告的习惯,连非常有名的妇好墓,西安洛阳各种墓地发掘通通没有出过报告。连兵马俑也只出过非常可怜的不完全的一点点报告。跟埃及西亚那种专业的考古规范比差远了。

所以研究古中国的都得像陈寅恪那样从故纸堆里寻找蛛丝马迹。。。

=====加一点我自己的读后感的分界线=========
最让我着迷的是宫崎市定用说文解字的方式从一个一个古文字做入口来解释古代中国的种种,然后突然跟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字与定义对应,以最根本最简单的元素来做东西方古文化的结点。这种写法屡屡让我惊讶之余不由得绝倒。
「古代的聚落为了防备洪水或者敌人的攻击,在周围环绕墙壁以自卫,这被称为“城”。城这个字就如其字形所示,是用土筑起来的,目的专在防卫,因而有守卫的含义,与有着同样目的的“干”(盾牌)合在一起,出现了“干城”这一熟语。随后由于人口的增加,人民出了城居住其下,城内则成为神殿的所在,或者君主等特殊阶层的居住区域。但一旦有紧急情况,所有的人民都聚拢在城内,致力于保卫战。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后,又在城下的一般居住区周围筑起防御用的墙壁,这被称为“郭”。郭有包围的含义,但并不包含防御的意思。郭大多呈方形,根据其方位被称为“东郭”“北郭”等,这些词同时也成了郭所包围的居住区的名称。由此产生了可以称为内城外郭的都市。」

「士与庶民 在中国古代的都市国家,随着都市的发展扩大,其内部也产生了阶级的区别。拥有姓的同时还拥有完全市民权的士,与没有姓也没有完全市民权的庶民形成了阶级对立。前者,也就是士阶级的男子,在战时有武装从军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参与国政,担任官吏。士只能与有姓的女子结婚,而没有婚姻权的庶民女子就算与士结合,也只能得到妾的地位。士与庶的区别是由战争中的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产生的,此外,从别国移民而来的人,如果没有被士的社会所接纳的门路,也只能永远埋没在庶民中间。
中国的士庶对立可以与古罗马的Patrician与Plebeian的对立相类比。罗马的庶民也没有姓,只称氏与名,最初也不被授予完全的市民权,既没有成为战士的权利,也没有成为战士的义务。」

[战国时], 指挥这些军队的是霸主国家的被称为“司马”的贵族。但当常备军得到设置,战争规模变大,并且越来越呈现出永不停歇的倾向后,便产生了对精通军事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些人一直统领军队,负责训练,被称为“将军”。兵权由司马转移到将军手中,这种现象也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在希腊是由Archon(执政官)转移到了Strategus(战术家)那里,在罗马则是从Consul(执政官)转移到了Imperator(将军)那里,而Imperator到最后成了皇帝。

“郡”的意思是“群”,不外乎是县的群体。“郡县制”便萌芽于战国时代。
在总论里,宫崎市定指出春秋时代的中国和古希腊时代的“都市国家”(city state)状态非常相似。到了战国,都市国家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进入了“领土国家”。到了秦就变成了“古代帝国”。
战国强国的领土本来是将都市国家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因此国境线常常犬牙交错,凹凸出入非常厉害,有时在他国的领土内拥有飞地的情况也并不罕见。按照后世的思维来读当时的历史时,常常会碰到难以理解的现象,有时就是因为这个。
这个我因为刚开始以龟速啃左传特别有体会,A国因为自己拥有B国国境内一块飞地,周围于是除了B以外还有若干CDEF都虎视眈眈惦记着,接下来为了这块飞地就会演绎出无数幺蛾子来。。。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2)

Post by Jun » 2019-09-23 6:12

对,我很惊异于古代人民的群居方式竟然也是住在城堡里,白天到城外耕地。我还以为中国农村自古以来就是村庄呢,各家住在自家的农田旁边。

还有氏,姓,名,早期(贵族)人名的三部分,也是从来没学过这种事儿。It's all news to me. :f20: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9)

Post by april » 2019-10-02 1:29

西汉末期(后来在东汉末期重复,以后大概也是经常重复),富人囤积铜钱的效果实在有限,满仓库的铜钱都锈掉了(有记载)。敛财和守财更可靠的方式是,当当当,土地兼并,of course. (参见伦敦纽约迈阿密温哥华等世界富豪藏钱处的地产价格走向。)称之为大户也好,富人也好,贵族也好豪门也好,反正就是集中占领社会大部分财富的少数人,手上捏了那么多财富没处花,大多数人越来越穷,消费速度慢或减速,加剧市面的不景气,导致经济衰退。经济衰退让富人更不敢散财搞生产,于是用购买不动产来保证自己的财富。于是...带来...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结果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扔出来变成仅出卖劳动力而没有土地的长工短工,或者变成流民,于是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农民起义的机率。接下来就是黄巾军、李自成、法国大革命里的“城市贫民”,the most desperate and ruthless bunch.

哦买糕的,我终于明白了朝代更替的原理!
西汉的衰落是汉武帝四处征战,把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钱财都挥霍光了才造成的不景气和后来的王莽篡权。这个宫崎后面还会说,一个朝代只要不是短命就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到“满仓库的铜钱都锈掉了”的程度,然后就会有皇帝琢磨着怎么花钱。战争扩张是最合理的选择(这也很现代)。清朝的康熙很聪明,钱多了,他选择了南巡!一样可以花钱还不劳民伤财。呵呵。

“于是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农民起义的机率。”这个不是宫崎说的吧?他不停的说真正推翻朝廷的起义都不是农民起义,而是黑道和既得利益的某个集团,因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才叛乱。农民起义也出现过,但是都是不长久,很容易就镇压下去了。所谓农民起义改天换地都是咱们被天朝洗脑了。

土地兼并另一益处是可以免各种赋税和军役。所以土地兼并的结果就是国家税收剧减。中央集权被削弱,地方势力,黑道中人等就揭竿而起。。。藩王或者有野心的将军就会趁机摘胜利果实建立新王朝。两汉,晋,唐都是如此。

关于三国时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跟汉朝比人口剧减。战争真是太恐怖了。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曹操实行屯兵制,把农民和军人捆在一处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并且很有效的说法。战争造成农田荒芜,农民流离失所。有军人保护,流民可以安定下来,过上比较安全的日子,给军队种田供军粮.
"海内荒残,人户所存,十无一二"并不只是比喻.
[曹操制下] 户数为146万,口数为767万。这与后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统计结果,即户数1067万、口数5648万相比,户数和口数都减少到了七分之一左右
我特喜欢他说的一句“战乱消除了导致战乱的原因。”绝妙而且精确。

年号这个东西居然是汉武帝发明的,汉武帝之前没有年号。我觉得也挺神奇的。

city states是春秋时的形制。战国时就开始兼并,到秦就转成“古代帝国”了呀。

关于这种不停的被内战推翻的朝代轮回,宋太祖和宋高祖哥俩设计的政治机构,“建立在军人易革命,文官易渎职这一基本认识之上,重点是防止弊害。在此制度下,不论军人还是政治家,都无法指望创下超群的功绩。”简直是天才。 铲除了从秦开始无法避免的内乱和藩王夺权这种事情。最后北宋被金南宋被蒙古灭掉也算是 by design了。因为这种外力是一个朝代无法控制的。。。

我觉得他说的孔子“开设的不仅是负责教育的学校,同时还是职业介绍所。”很好玩!可不是吗!

我挺喜欢他为孔子正名那几句,好像他还专门为孔子写过一本书,不知道有没有中文翻译,我准备去看看。
「忠的意思是不仅对君主,对某一相识的人也要诚实,而且“忠”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反而,孔子最为强调的是“信”。信是在通常的人类生活中,特别是都市国家市民之间的信赖感,正是应当成为社会道德基础的东西。信当然是友人之间的原则,同时也是一般的人与人之间,以及君主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如果没有信,人类社会就无法保持和平。要维持都市国家,也要以市民之间信的存在为前提。但是,像这样读《论语》的方法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歪曲,被忘记了。」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9)

Post by Jun » 2019-10-02 7:16

我还没看到宫崎讨论农民起义的部分,但是,我提起“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改朝换代时,需要有很多人跑出来跟政府军打仗。为什么朝代末期会有那么多的人体来打仗送死?这些人哪儿来的?如果有很多土地让人耕种 --- 可以是均田政策执行得好,也可以是活人太少人口密度太小,也可以是社会贫富差距较小 --- 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种地买地,跑出来打仗送死。

最后当上皇帝的都不是农民,没错,他们经常是本来手上已经有士兵的军阀,或者至少有作战和杀人经验的低级军官,但是,被纠集起来跟政府编制对抗的士兵们仍然是失去了生计的农民。而且要达到改朝换代的结果,必须同时有足够多的闹事起事者在全国各地发生。大部分时代里,人口的90%+职业都是农民,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人去打仗呢?因为农民 lost their land. 当然,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常常被称为流民或者改行当剪径强盗或加入黑帮。如果经济状况好,就没有那么多剩余人口加入反政府军呀。所以我称之为“农民”,并不是农民主动发动反政府战争并且一路高歌坐上 the throne 的意思。

关于人口巨减,这是循环反复发生的现象。好几年前我忘记在哪里的文章看到过统计各朝代人口的数据,总之就是人口增长然后砰地一下消灭掉一大半,再增长再消灭掉一大半,仅看人口数字的曲线即可推理出中国历史朝代变迁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关系。即“战乱消灭发生战乱的原因”。土地分配问题是成熟的农业文明都要面对的内在冲突,这一点倒是,连官方正统历史观都早就心知肚明的。所以每一朝都要搞土地改革,to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The fact that land reform usually fails is evidence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usually not as powerful or effective as it claims to be.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9)

Post by CAVA » 2019-10-02 9:09

看过不少旅日作家苏枕书的京都文章,她多次提起宫崎市定,说宫崎战前访问过中国。莫非你看的这本是她翻译的?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9)

Post by april » 2019-10-02 10:12

CAVA wrote:
2019-10-02 9:09
看过不少旅日作家苏枕书的京都文章,她多次提起宫崎市定,说宫崎战前访问过中国。莫非你看的这本是她翻译的?
是的。
这里有她在豆瓣发的译者自述。译者的名字有两个“焦堃 / 瞿柘如”。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643534/

另外前一阵存档的被删章节里面也有两位译者的分工。
两位译者分工为:总论、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三篇中的“四 明”为焦堃翻译,其余《宫崎市定的生涯》一文、自序、凡例、第三篇中除“四 明”的部分、最近世史、参考文献和自跋为瞿柘如翻译。
宫崎在战争最后一年参军,驻扎在上海。为此还被“国师”刘小枫痛骂过。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9)

Post by Jun » 2019-10-02 10:27

虽然中文与日文距离比英文与日文近,但翻译有时也让我看得难受,有时疑心中文是否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景气”一词上面说过了,“东洋”这个词也让我很痛苦,这到底是指东亚,即中日韩几国涅?还是亚洲靠太平洋的国家,那就包括东南亚?“东洋”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意义很模糊,甚至有时不包括中国仅指日本,显然与原文不符。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9)

Post by april » 2019-10-02 10:37

东洋的维基定义居然挺明了的
在日语中,“东洋”读作“とうよう”(Tōyō),广义上是亚洲的代称,狭义与常用定义上则是指东方世界,包括东亚(含东北亚)、东南亚以及南亚。
Image
日语对于“东洋”指涉的范围,包含东亚(绿色)、东南亚(蓝色)以及南亚(橘色),与中文或西方国家所称的“东方世界”范围相近。

景气好像在台湾用的比较多。大陆的经济术语也用这个,比方“景气指数”,直接对应英文的prosperity.
台湾还常用的一个词”愿景“我也听得一头雾水,其实就是vision.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9/29)

Post by Jun » 2019-10-02 11:03

感谢解释,哇我的理解也是错的,可见这种词儿要么就意译要么得注解一下。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10/12)

Post by Jun » 2019-10-13 11:13

拖到现在书才看了一半,连唐朝都还没完,感觉这个坑要走胖大叔路线了。 :let_me_die: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10/19)

Post by april » 2019-10-20 18:31

曹操被后世文人一致抹黑
好像抹黑主力是《三国演义》三国志都没有黑。文人们还挺推崇曹操的,比方毛。我听过一遍易中天的三国,挺喜欢曹操这个人的,胸怀宽广。特别大气自信一个人。毛跟他比完全就是小肚鸡肠。
南朝有个齐(宋齐梁陈倒还记得),北朝也有个齐(中文里字那么多,你们选国号不能错开吗?),就一个魏国还一会儿东西一会儿北来着。
北朝之前是五胡十六国,那十六国才热闹呢。"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

后面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有三汉(后汉,北汉,南汉)两唐(后唐,南唐)两蜀(前蜀,后蜀)。

皇帝们选国号都爱扎堆儿。
看到杨坚之父和之前的宇文泰(不是汉人)及之后的李渊之父(汉?)一样都是武川镇的军阀,武川镇在内蒙古境内哦,于是我又没忍住好奇心,去搜杨家来源是不是汉人。一看又被惊到:杨坚本人,小字为那罗延。 :shock: :shock: 那罗延几乎可以肯定是印度名字,在中文网上被解释为佛教中的“金刚力士”,其实最普遍的意义是, Narayan 在印度神话里是超级大神 Vishnu 的别名,今天仍有很多印度人给孩子以此取名。

所以 ... 杨家肯定是汉人 ... 吗?就算父系一路(很可能)是汉人,母系呢?没有人知道,只知道杨坚娶的皇后,独孤氏,肯定不是汉人 ...
隋唐(杨坚李渊)这两家子都是武川军阀,基本可以肯定都不是纯汉人。跟安禄山都是一路人。
说到独孤氏,独孤这一家子也特别值得八一下。太传奇了。
独孤氏的老爸是独孤信,北周时的大帅哥。帅到什么程度呢?
《周书 独孤信传》: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帅哥出门打猎,傍晚回城,飞马入城的时候帽子给颠歪了。第二天早上,全城戴帽子的都歪着,成了全城最IN的造型。这就是大名鼎鼎“侧帽风流”的由来。他还是天下第一岳父,因为他一个女儿是北周皇后,一个女儿是隋朝皇后(文帝皇后,杨广亲娘),一个女儿是唐朝皇后(追认的,李渊的妈妈)。
很明显中国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基因来自南亚及太平洋(东南亚)方向,跟中原北方人来源完全不同,实际上是不同的种族群体。当然从春秋战国时代往后,南方不断被北方下来的人群渗透和占领,所以一直没有被定义为“外族人”,哪怕在血缘上南方人与北方人确非同族。
陈老先生还有篇文专门讲魏晋南北朝时代,南方是怎么被北方人渗透的。这是我高人同学解读的。前提是魏晋在北方的首都是洛阳,所以南迁的大多是从洛阳出去的,河南人! :mrgreen: 萧大才子是指萧衍,南朝里面的梁朝的建国皇帝。
以长江下游而言,三种人:北来的下层士族和庶族比较少,就成了胡椒面,撒在江南不见了;中层集团要找个离南京近的地方,宜兴(武力豪强周家)和吴郡(就是苏州,文化豪强如顾氏)等好地方又被地头蛇占了,就去晋陵一带开荒(现镇江丹阳等地)。最高档次士族如王谢,人没中层多,又高瞻远瞩地要和地头蛇和平共处,就避去浙东会稽郡(山阴,今绍兴一带)。长江中游南渡人员主要集中在荆州江陵一带,萧大才子皇帝也在那里起家,虽然萧才子老家是晋陵那拨的
后来南宋都城是杭州,也是一大批从东京也就是开封去的杭州。又是河南人! :mrgreen: :mrgreen: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10/19)

Post by Jun » 2019-10-21 17:46

april wrote:
2019-10-20 18:31
北朝之前是五胡十六国,那十六国才热闹呢。"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

后面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有三汉(后汉,北汉,南汉)两唐(后唐,南唐)两蜀(前蜀,后蜀)。
呕吐。这是存心跟史学家过不去吗?中国史里说起五代时南方并非仅十国,称王者其实更多,后世史学家挑了十国记录一下,其他各地嘛,随意吧。
陈老先生还有篇文专门讲魏晋南北朝时代,南方是怎么被北方人渗透的。这是我高人同学解读的。前提是魏晋在北方的首都是洛阳,所以南迁的大多是从洛阳出去的,河南人! :mrgreen: 萧大才子是指萧衍,南朝里面的梁朝的建国皇帝。

后来南宋都城是杭州,也是一大批从东京也就是开封去的杭州。又是河南人! :mrgreen: :mrgreen:
我去看了一下这篇文章,古文全部跳过,只看陈寅恪的半古解释。里面一个挺有趣的但有点含糊的说法,南下的东晋皇族(司马家族),急需笼络江南各地的望族豪门,平复过去的积怨(吴vs魏战争),所以政策非常宽松,一反曹魏时代的 marshal law 风格。特别提到名为王导的丞相,委曲求全煞费苦心地讨好吴人大户。然后,陈老先生给他定性为“民族之功臣”,因为王导团结了南方人,“统一内部”,“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

然而北人与南人原非同种,北方汉人难道不是从曹魏时代就大量引入胡人雇佣军么?逃到江南的北方 hhhh...汉人(?)低声下气地搞“民族大团结”,“同文同种”的宣传活动,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得以延续的又是啥文化涅?其实是“中华民族一家人”的政治手段吧?且不管它是真是假,大大的有用即可。

另外,渡江者人数有限,文中也有提及,结果肯定是北方汉人血统(or, DNA markers)被江南各地人群稀释了,才令南北华人的外表特征逐渐趋同。。。吧?

----------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看出一条规律:长江南北经常会产生对立的现象。最初的例子是魏 vs 蜀和吴,后面是北朝 vs 南朝,到了五代也出现北方一团南方一团的状况,北宋虽然统一南北,但不久也分裂成南北对峙的形势。如果我们撇开民族主义的视角即可看出明显的 pattern。甚至晚至清代,太平天国在强到威胁清廷的时候,也是以长江为界。这完全是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形势的典型实例。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10/31)

Post by april » 2019-11-01 16:20

同意Jun关于战马的分析。汉朝开始强大也是卫青把河西走廊抢下来之后才做到的。整个宋朝(包括北宋),河西走廊一直在西夏手里,所以想进口马这种武器也无门无路。

这篇罗新:游牧民族是如何参与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的?
从语言学方面来分析汉文化和游牧民族的关系很有意思,给Jun看看,应该跟你的很多看法合拍。

想起豪情问过藩镇是不是唐之后才出现。汉朝是怎么败落的,上面这文也有讲到,类似的军人造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0222370/

类似的,东汉国家财政负担的国防军里最重要的三支,分别是由在幽州地区鲜卑人和乌桓人组成的,在河套地区南匈奴人组成的,和在河西地区来自青藏高原的羌人组成的凉州军队。汉代的治理方式也跟罗马帝国很像,若日耳曼人的某个小头目不听话,就让另一部分的日耳曼人去打他们。汉朝的情况也很类似。这样的战争,就让这些军队里冒出一些重要人物,比如来自幽州的公孙瓒,来自河套地区的吕布,还有凉州的董卓。他们都是边疆人的行为风格,会说好几种语言。他们还在汉朝的政治体系里,通过军功晋升到了很高的位置。董卓是里面级别最高的,还有国家最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支军队也是汉朝养了好几百年的。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抗体牛10/31)

Post by 豪情 » 2019-11-01 16:55

他们都是边疆人的行为风格,会说好几种语言。
这个边疆人的说法很有意思。明显是从大一统中央帝国的角度。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开头便是, 深圳这个边疆城市。。。 :mrgreen: 也没有错,但是中文里边疆是有特别色彩的。

我是说藩镇作为一个制度,是唐朝的特色。在鞭长莫及的地方使用本地人治理,是哪个时代都有的。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1-09 15:41

完了完了! :cat74: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april » 2019-11-09 17:33

手动点赞!
这里是译者译了但是出版社被迫删掉的最后一章 《人民共和国》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OQ5 ... p=drivesdk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1-09 18:46

感谢提供最后一章!虽然宫崎大叔受到材料的限制而不能挖掘这段时期的历史,但仍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至理真言,例如:
不论在什么社会,场面话与真心话之间必然不一致。不过在自由社会,场面话就以场面话的真实,真心话也如实按照真心话,各自不同地报道。而在专制社会,场面话之外必无真心话之类,而是消灭真心话,只表达场面话。
中国是培育独裁政治的国家,但同时又是重视舆论的国家。平时表面不会出现的舆论之力,在君主交替之际等情况下,突然变得极为激烈,这样的例子屡屡散见于历史。
像这样有领导地位的实力人物更替之际,其政策被批判,从而引起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不得已的。而同时,暴露了从前隐匿的事实,又意味着什么呢。归根到底,人民总是只被告知表面之事吧。表面内容背后另外隐藏着真相,这样的真心话,只要实力人物不更替,是不会知道的。因此的确无法安心书写现代史。
俄罗斯人作为个人还好,集中起来就变恶。因为是秘密结社变大的国家。据美国有关方面分析,日本、西德的极左破坏活动,也有苏联共产党的援助。...

如今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准白人的第一号。...

现今世界形势实在紧迫。战争就如东海地震一般,即便明天爆发也不奇怪,但也许永远不会发生。我认为,我们不要成为意识形态的糊涂之人,而是有必要注意确切看清现实并作出应对。学习历史,若能有一点帮助,也属幸事。
No shit. 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豪情 » 2019-11-09 20:23

我讲过元朝的汉人是指辽金治下各民族,南人是宋朝治下各民族。

在看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刺马,奇案能够被传播开来,也是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的缘故。当时还有新兴的现代报业的贡献。清末的各军派系从曾国藩的湘军起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割据。可以说是清朝灭亡的开始,但是也可以说是延命,否则太平天国起已经亡了。唐朝的藩镇何尝不是如此。据说同治就把刺马案比做武元衡被刺,“千年一案”/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Knowing » 2019-11-10 14:43

手动点赞!
现在对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空前感到好奇。这段历史现在突然跟欧洲各个小公国林立的时期平行起来了。这么说汉朝之后来真正是“汉人”的只有宋和明?“汉族”是一个fluke.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1-10 18:30

原贴整理编辑了一下,又加了一些感想。这就算真的完了,如果还想到什么新念头我会加在跟帖里。欢迎大家讨论 and/or 反对。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1-11 8:19

豪情 wrote:
2019-11-09 20:23
我讲过元朝的汉人是指辽金治下各民族,南人是宋朝治下各民族。
在1200年,这样的分法也许是非常自然不过的,长江隔出来的两地,虽然之前有一些北人南移,但在口头语言和地域文化上仍然明显不同,或许连长相都差别很大。但是经过元明清七百年的持续统一(还有南宋的北人南迁活动),到1900年,江南江北就已经几乎无差别了。说到底中文的文字脱离口语和发音,并且通过科举制度持久不衰甚至广泛采用,对于建立统一的民族 identity 可能是最大贡献了。

-----------

在跋里,宫崎市定又随口说了一句让我跳起来的话,大意是传统史学家总是觉得东西世界离得很远,其实从他的研究来看一点儿都不远。联系到前阵子翻到的中科院历史所发表的研究文章,把商代青铜器里的铅锡成分一路追回非洲矿产!真觉得横向历史研究太不够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豪情 » 2019-11-11 12:54

我说过汉字就是拉丁文, 儒家就是基督教。但是其实儒家这里可以用科举取代。科举结构系统等于教会。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1-11 13:36

儒家理论是教会也没错,书里就把它称为“儒教”。 :mrgreen: 就是统一思想协助管理国民的理论基础。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豪情 » 2019-11-11 13:50

传统的耕读传家,就是农业社会的治理基本单位和系统。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豪情 » 2019-11-11 14:00

我觉得元朝分汉人和南人是有道理的。 唐朝衰落之后长期分裂和隔离,地域内融合,各自形成了不同文化。

明和民国,都是推翻异族的大一统帝国。我看晚清史,发现太平天国之后长城之内就没有清室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了。中原和南方完全半独立和割据。义和团期间的东南自保就是外交独立。已经备案一旦光绪慈禧没了就选举李鸿章为总统。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豪情 » 2019-11-14 16:53

北京发现内蒙古来的鼠疫病例。

现在没那么可怕了。鼠疫传统上也是改变历史的事情。朝代灭亡,也常常是瘟疫造成的,史书归于天意。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02 11:19

自从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有时会想想。其实是一本比较简略的通史罢了,最大的用处是理清重大事件和年代。

让我考虑最多的是什么题目呢?其中之一是 what causes significant change. 什么样的条件下会产生朝代更替或社会巨变呢?这让我联想起那个古老(?)的问题,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人民造时势/英雄。现在答案没找到,反而问题更复杂了,朝代更替也许并不等于社会发生了巨变,而社会发生巨变也未必以朝代更替划分。

What causes change? 我越来越觉得,人(人民)是不会主动自发地改变的,真正的改变都是被迫的,reactionary。换言之,只有当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到一定程度,人民和社会才会跟着变。这个有普适性,不限于中国人民。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唐唐的郁金香
Posts: 528
Joined: 2006-03-02 9:51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唐唐的郁金香 » 2019-12-02 12:11

我在中文媒体上很少看见分析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文章。悲观地说,等到灾难频发我们熟悉的世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溃,也就相当于上面豪情提到的史书上所谓的“天意”。
“I wish it need not have happened in my time," said Frodo. "So do I," said Gandalf, "... But that is not for them to decide. All we have to decide is what to do with the time that is given us.” ― J.R.R. Tolkien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02 15:14

外部环境可以是全球性气候变化,也可以是技术革新(例如马的驯养,枪炮的生产,指南针与 longitude),也可以是邻国甚至海洋对面的“邻国”的形势变化。世界的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很多次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19-12-03 13:33

我最近看了一个三联的茶叶广告。里面引述英国地理学教授Alexander Koch的观点:
因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蜂拥而入,大程度地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带来前所未见的疾病。当时的传染病杀死了90%的美洲原住民,劳动力下降、耕地失垦而重新长成森林。森林一恢复,加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研究指出,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地表均温下降了0.15摄氏度,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粮食大幅度减产。中国也难以幸免:谷物欠收造成民心动荡,让早已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更加雪上加霜,随便一根稻草都能压垮整个帝国。
当然为了卖茶叶,文章必须扯一下:
乾隆年间的《安溪县志》载,1718年到1723年的五六年间,素来燠热、冬无霜雪的福建安溪,竟然出现连续五年的严冬,其中四年大雪。1723年的正月“平地雪深尺余,山头数日不化”,出现前所未见的霜期。
当年茶树还是多数是种子繁殖而非现代农业的插枝育苗,所以文章推测安溪铁观音很可能是气候异常的变异品种,因为正常安溪温度对茶树来讲太热了。

哥伦布杀死了崇祯,却造就了铁观音?
云浆未饮结成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03 16:17

气候变化历史论倒是已经有一阵子了,随手搜一搜“小冰河期”和“朝代”都能冒出来很多文章,原始研究资料则找起来费时间。随便贴一篇史书评论:

《哈佛中国史5:元与明》:小冰河期 “笼盖”下的两个朝代
在其他几部历史书中,很少有作者独立地把“气候”提拎出来,作为人事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影响元素。在本卷中,作者对“小冰河期”予以特别的交待:“元明两代正值气候异常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小冰河期。”(P49)

作者由此归纳道:“我不由得想到应该把元明两朝的政治运势与其气候变化对照看看:忽必烈汗迁都北京正值小冰河期的开始;1366年,元期衰亡,处于小冰河期第一个阶段的极寒期;1644年,明朝灭亡,正值这400年历史上记载的最漫长的严寒期的尾声。气温当然不是解释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唯一因素,但任何解释肯定绕不过它。”(P51)
小冰河期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在历史学里是重要的一个分支,维基里可以看到一点:

Little Ice Age
Historians have argued that cultural responses to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Little Ice Age in Europe consisted of violent scapegoating.[34][35][36][32][37] The prolonged cold, dry periods brought drought upon many European communities, resulting in poor crop growth, poor livestock survival, and increased activity of pathogens and disease vectors.[38] Disease tends to intensif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at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ifficulties arise: prolonged, cold, dry seasons.

...

Europeans sought explanations for the famine, disease, and social unrest that they were experiencing, leading to the act of placing blame upon the innocent. Evidence from sever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increases in violent actions against marginalized groups that were held responsible for the Little Ice Age overlap with years of particularly cold, dry weather.[36][32][34]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16 8:57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贴出“北朝男子”像九宫图,博主是“上海明圆美术馆副馆长 知名收藏博主”,想必是哪儿的壁画。

https://www.weibo.com/p/100505132413104 ... s_all=1#_0

Image

全部是明显的长脸,跟南方人的短脸差别很大。在网上随手搜了一下“北朝壁画”,有不少人像,大多来自山西九原岗。说明北朝时代山西人长得是这样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april » 2019-12-16 11:03

替Jun 补贴一张图片
Image
https://m.weibo.cn/detail/4448834484492916

秦始皇兵马俑的人像比这个好看,也是长脸凤眉小眼睛。而且超级高,都跟 NBA 球员似的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16 11:55

谢谢四小月。我觉得跟韩国人有点像但不完全像。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19-12-16 14:59

不是。满族人就是这个骨相。

Jun,你太忽略北方民族了。南朝人像有图片吗?
云浆未饮结成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16 18:10

南朝人像没看到过。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9-12-17 11:01

南朝人像基本上不能从壁画里找,壁画是北方现象,而且多是胡人政权下的现象,还有气候干燥的助力。南北朝纸绢也几乎没有留存,看有没有石刻吧。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april » 2019-12-18 2:25

宋画里有人啊!要是南宋的就可以算南朝?
这幅匿名宋画是在台北故宫看到的。乾隆皇帝这个粉丝很认真的把名人都认出来贴了标签,统统都是大佬们啊!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18 7:30

画中这些人脸不仅五官服饰胡子都是一样的,不仅大小尺寸都一样,连侧脸的角度都一样!也不知是哪儿来的模特被如此传抄。乾隆还能看得出谁是谁,不是火眼金睛就是信口开河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9-12-18 13:55

我以为南朝是指”南北朝”的南朝。

走神地说,衣褶的画法,水花四溅,也很像sun bread烘烤前的样子。 :mrgreen:

发现一个还在更新的podcast, The Fall of Civilizations Podcast, 油管的合集在这里: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 ... n2tYm_Yd0H
挺不错的。献给痴迷文明崩溃的Jun.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18 18:23

谢谢 Helen. 这才注意到衣褶子的画法也都是重复一样的,俩仕女的衣褶子尤其,out of contro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9-12-18 19:03

文字里说,乾隆是根据图记定位画中人物的,不是看脸。衣褶画法我倒觉得挺有趣,通常是线条表现,这位画家有想法,有创新尝试,想营造出些立体感和雕塑感来。摆古董的桌面上的石纹也画的特别用心。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19-12-18 19:26

因为无透视,每张桌子都七歪八扭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19-12-18 22:35

可是这些人明明都长得不一样啊。
云浆未饮结成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宫崎市定:中国史(完)

Post by Jun » 2020-01-09 8:32

前两天看了啥文章(不重要),又联想起那个“为什么中华文明落后于欧洲文明” blah blah blah 的问题,其实李约瑟想问的问题是,中华文明有没有可能,在十六世纪之后,先进于欧洲文明。

这几年看的历史越多,越发觉得,不管怎么想也得不到一个 scenario,能推导出“是”的结果,换言之,答案总是,“不能”。我还反复诘问自己,这个结论是不是马后炮/存在即合理式的脑残路线,但感觉不是。为啥呢?

欧洲自十六世纪之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冲进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甩开全世界一大截。这是文明或制度的力量吗?非也。简单粗暴(但诚实)地说,三个字:新大陆。

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也好,印度文明也好,中亚文明也好,不管你是谁,政治制度多么高明(whatever that means),皇帝多么贤德,人民多么智慧(全民智商一百八!),都是注定得不到欧洲西岸国家抢到的这块天降巨富,ie, 新大陆。

为啥呢?要不是偶然听了 John Scalzi 的讲演,我也不会想到,简单粗暴但诚实地说:北大西洋洋流。

That's it. That's the tweet.

所以呢,one could argue, there is nothing particularly wrong (or inferior) with Chinese culture or political structure relative to European culture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换言之,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与种族智商,以及其他这类虚头八脑的东西,作用甚微可以忽略不计。这个结论连我都有点难以立刻接受,然而想来想去无法改变。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