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厚地 (5.人间香火)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云天厚地 (5.人间香火)

Post by 笑嘻嘻 » 2023-09-23 2:10

向往敦煌

我从小就想去敦煌,这个念想如此之遥远,以至于我早就忘了我为什么小时候想去敦煌,甚至几乎忘了我有想去敦煌这个念想。只记得有一次看到美术系的学生暑假采风被老师带着去临摹,我模糊地羡慕地想:“要是我也是美术生就好了。”那时候个人旅游还没有形成文化习惯,交通不便,路费昂贵。年幼的我毫无概念怎样才能去敦煌,想象中要翻过一座座沙丘,豆大的油灯贴近墙壁,忽然一下漆黑一团的洞穴里五彩斑驳的壁画像还了魂的精灵。

最近这几年又开始到处听到敦煌的消息,我笃定地想:“敦煌总是要带团圆一起去一次的,但此事不急。”国内疫情开放得又急又快,还没有准备好旅行计划时已经需要订下暑假机票。我们也没想好到底去哪里玩,我就又搬出这句话:“敦煌总是要去一趟的吧?”正好油管上锵锵行天下第二季是甘肃,窦文涛带着观众翻山越岭去看石窟,完全是我想去的地方。在敦煌研究院的网站上,莫高窟只是其下属的六个石窟中的一个。这简直像是指路明灯一样标明了重点应该要去的石窟。

我只有两周的时间,全部用来看石窟团圆怕是不同意,对于三年没回国的我来说也觉得不甘心。本来我觉得敦煌挨着新疆,那不如看几个石窟就去新疆的一个点儿歇着,但某人绝不能接受偌大的新疆去给几个洞穴塞缝子用。我很想去锵锵行天下里的炳灵寺,但是炳灵寺要爬爬两千级台阶,而且和后面的行程相距甚远,只能放弃。

童年梦想就这么轻易地实现,出发之前总有种不真实感。传说中的繁华景象还会在沙漠深处等着我吗?
Image

麦积烟雨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整个甘肃省像一个老式的座机电话,西北和东南觉各自有一块儿比较大的区域是电话的听筒,中间细长条就是电话的手柄部分。虽然麦积山石窟也是敦煌研究院下属管辖,但是莫高窟所在的敦煌市在甘肃西北角听筒的最西边相当大的一片区域,紧邻新疆,(我就是说从敦煌出来直接去新疆就行了吧!)天水市在甘肃东南角的听筒里。显然敦煌研究院的辖下石窟覆盖甘肃全境(,炳灵寺在兰州西边)。

Image
麦积山石窟做为中国四大石窟里名气最小的,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比如说某人。准确地说某人是知道麦积山石窟的,但这仅仅是因为他就是在天水出生,他听说过城外麦积山上有佛像,但是从来没去过。当我坚决地说,“麦积山一定要去的!”的时候,他眨眨小眼睛,十分纳罕。虽然正好方便他带老母亲回去看看,但他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你怎么知道麦积山石窟的?”
“因为你没有文化。”我轻蔑地答道。
他们天水人普遍知道城外不远的麦积山上有一山的佛像,但是特地去看显然不值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尤其是现在居然还收起门票来了,过去都是随便爬的,当然那里荒无人烟,大人们不让小孩子单独去。本地人有关系的还可以绕到后山直接开车上去看。

某人曾经评价过我:其实我并不认识中国。当然,我大学毕业之后出国,真正认识的只有北京。在我的潜意识里的中国,就是把北京到处复制黏贴一下。这两年总算是有其他的人游记有网图了,之前我一直想象坐落在甘肃的麦积山,跟北京郊区的沉积岩石头山一样坚硬,荒芜,在没有大面积种树之前只有低矮的灌木丛生。网图也并不能让人看到麦积山的真面目。

在检票口,所有其他游客都在微信小程序上预约购票,直接检票,所以门口就没有游客停留,看上去好像只有我们一群人一样。我们首先用护照无法预约,其次我婆婆用老年证免票还是半票。售票口完全无人,也不用排队,倒是非常方便。某人表姐看着我们拿到印着麦积山的彩色纸质门票,十分羡慕。

进门坐摆渡车上山,风吹在脸上不软不硬,满眼郁郁葱葱的山间植物,十分地惬意。不久摆渡车到站,我们还得继续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有个本地的阿姨,皮肤黝黑,穿着很明显跟大城市的人不同上前来问要不要导游?3年前,我们对国内的导游印象极好,就答应了。她带着我们继续一边往上走,一边指着路边的植物介绍说:“你们注意到麦积山上的植物既有南方的植物又有北方的槐树一类的植物吗?”

她接着遥指东方,“那边关山和秦岭阻隔,让天水气候湿润,是南北植被的交汇处。”

我觉得这句话听得我很不明白,回来特地查了一下,发现这个问题基本就是中国地理形成的大问题。网上没有一张比较清晰的甘肃省山脉图,这里只简单说一下结论,后面还会(也许反复)回到这个问题。首先甘肃省在中国地理的最中心,这个省是各行政省划分剩下的区域拼凑起来的,所以呈一个斜斜的狭长形状。秦岭西端北坡横贯下听筒的下部,直达青藏高原。手柄和上听筒的下方被祁连山托着,手柄跟下听筒连接的部位一条向只有几十公里长的东西向山脉乌鞘岭把甘肃分割成两个部分。乌鞘岭以北就是大名鼎鼎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在甘肃,就是祁连山托着的甘肃西北部狭长一线,aka, 手柄和上听筒),乌鞘岭以南是黄土高原西缘,旱地农业区。

也就是说甘肃南北被山脉所夹,中间低谷包括河西走廊的绿洲,和黄土高原的大片干旱的平原。麦积山是秦岭山脉的一座山峰,而高耸入云的秦岭正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同时不断向上生长的秦岭形成了垂直高度分布广泛的生态系,我认为就是因为这两点让南方和北方的植被都在秦岭的麦积山存留了下来。

扩展阅读:
甘肃面积大(相当于四个浙江)正好就在一个复杂的地理+气候的交界处。
引用 知乎:为什么地处西北的“甘肃省”,是我国气候特征最为复杂的省份?
在我国的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界处刚好位于甘肃省,也就是说甘肃省同时涉及了上述三大自然区。
Image
从气候角度来看,我国总共有五种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地处西北的甘肃省却同时拥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等四种气候类型。
Image

天水在下方听筒的上面部位,正好在三个地理自然区的交界,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但又紧邻剩下的三大气候地区。在之后的10天旅行中,我们看到相当多样的甘肃地理气候特征。
扩展阅读结束。

6月份的北京天气已经酷热干燥,麦积山下则温度适宜,凉爽湿润,空气中仿佛充满了水汽。跟想象中的狂风黄沙的大西北完全不同,十分神奇。麦积山则是在这一陇烟雨中一座赭红色的石头山。在郁郁葱葱的群山中间,大片的红色崖面头顶着一丛翠绿的植被裸露出来,看上去十分地疏松,难怪会在这里雕刻佛像。麦积山的几景之一“麦积烟雨”就是群山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得名。今天天气晴好,虽然仍然能够感觉到空气湿润,但是遮挡群山的云雾未现,导游有点儿遗憾。但这种云山雾罩湾区半岛天天见,我也不是很在乎。导游都是女性,肤色黝黑,略带口音,都是本地的农户,讲起当地掌故侃侃而谈,同时麦积山石窟隶属敦煌研究院,导游的培训考试我估计都是敦煌研究院一手操办。但是相比于后面去的莫高窟的导游和榆林窟的导游,天水的两处导游最津津乐道的都是周遭乡野的掌故传说。沿途路边的景点纪念品摊位一众小贩围上来兜售看上去很一般的景点零碎玩意儿,导游婶子略退一步,有一种虽然你们这样不大对头,但是大家乡里乡亲的也不好挡人财路的态度。等到我们摆摆手,大妈小贩马上很好脾气地转头就走,导游才上前一步继续讲下去。

她说传说麦积山石窟是如何在悬崖绝壁之上雕刻佛像的呢?当地传说是把峭壁上的树林砍伐下,堆积成山一样高的柴火垛,站在柴火垛上雕刻出来的。当地有“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又有“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说法(听着挺有道理的呀,毕竟周围山上都是林木苍郁,只有麦积山的南山崖露出一片峭壁。)但是后来研究人员研究出来实际上麦积山石窟上的古栈道跟山西悬空寺的建造方法相同,是从悬空寺传过来的修悬崖上的栈道,修好栈道才修石窟。文革期间,红卫兵听说这里有佛像,想要来敲掉,周围的村民听说了,晚上悄悄把栈道拆了,让红卫兵无法上去,才保护了石窟。

我刚刚在赞叹这个故事的神妙,结果她又接着说到正史:麦积山石窟在中国四大石窟中的特殊之处在于,石窟多数都是民间石窟,对比敦煌莫高窟的皇家富贾大兴土木,麦积山的石窟反应的更多是本地人的样貌。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我婆婆跟我说天水出美女,让我上去的时候看石窟里的人是照着天水人的样子塑的。麦积山本身是砂砾岩构成,岩石疏松,降雨和岩壁渗水,不仅让麦积山在郁郁葱葱的群山环绕之中形成了麦秸垛的形状,砂砾岩也因为过于疏松不适合石刻,所以麦积山石窟里的塑像都是石胚泥塑:内芯是石雕但表面肌理都是泥塑。听到这里,我忽然醒悟:麦积山的鲜红崖面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啊!丹霞地貌最著名的是张掖,也是甘肃境内,与天水的气候虽不同,但有非常类似的地质条件。虽说是民间石窟,礼佛也是绝对虔诚的。之所以说在麦积山的绝壁之上开凿石窟的技术是悬空寺传过来的,是因为麦积山的每座石窟原本都是有房檐的一座庙宇。(我恍然大悟:所以麦积山石窟原本是一绝壁的悬空寺!)后来因为多次大地震把庙宇连岩壁带栈道都震塌了。现在的栈道都是建国后新修的,最早50年代甘肃省文化局开始拨款重修了一部分实木栈道,1964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调研并加固山体,修建联通东西崖的栈道,一直修到80年代,栈道用钢筋水泥修好。最后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麦积山在地震带上,经常地震,石壁一直在塌陷,总有一天石窟会永远消失。尽量早来看看吧。”(2023年地甘肃5.9到6.2级大地震,炳灵寺石窟关闭,麦积山石窟也需仔细排查山体情况。)

等等!等等!我闷声发大财地在心里嘀咕:你刚刚说的文革期间当地农民把栈道拆了。明明文革期间才由国家文物局刚刚接手省文化局开始修栈道。我顿时觉得乡野传说靠不住。连在天水出生的某人也不过是听说过麦积山上有很多佛像,当年本地人没人觉得这些佛像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一片群山环绕,根本没有人家,也没人关心这里。就算是现在麦积山石窟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知道麦积山石窟的人也相当地少,以至于麦积山石窟的参观体验非常之好。从周围城镇到麦积山并不是很近,山下村庄人口更少。我十分怀疑从天水过来的所有的道路都是修复麦积山石窟的旅游资源才新修的。而且甘肃省内河西走廊一线,大小石窟数量众多,没哪个遭到文革严重破坏。毕竟,古丝绸之路自从被奥斯曼帝国拦路收费就已经渐渐凋零,就此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西方冒险家改由陆路走海路。整个河西走廊随着古丝路的衰落而凋零,基本杳无人烟。而天水自唐代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失去了做为军事政治重镇的地位,自唐以后,麦积山石窟就基本不再修建,被遗忘在群山之心。

好吧,其实,我这番心理活动是后来的,当时就听讲古听得津津有味,至于为什么后来我会产生怀疑,等我讲到后面大家就知道了。

我们终于渐渐爬坡看到了麦积山。我没有想到麦积山这么美!栈道密布数层高,之字形的楼梯和栈道一起如结网一般包住山体。麦积山真如一个麦秸垛一般的形状,拱形的顶部,逐渐变粗,腰部最粗,然后又再次变细。某人的哥哥给我讲解农村堆这种麦秸垛是为了让雨水自上面从边上流下来尽量不要打湿下面的麦秸。整个山体上与周围群山一样郁郁葱葱全是树林,只有一面岩壁像被巨人用利斧劈开,露出灿烂的红色的岩壁,巨型的佛像安然垂目。

此时我虽然已经开始雀跃,但心情还是很轻松的。她问我对麦积山特窟的了解。我一概不了解,与敦煌莫高窟大量详尽的攻略相反,麦积山的游记不多,不过无论多少我都没做攻略,就据实以告。她打开一直拿在手里的一本大概32开本的相册,麦积山的特窟全部看完要一人两千多门票,她推荐了4个特窟给我。并且还排了个序,说实在没时间,一定要看133窟“中央领导人来都是看133窟。”(难道他们大老远来一趟就看一个窟吗?)我仔细记下她的推荐,看了看相册:照片质量一般,但具体人像还是很清楚的。嗯,佛像嘛,中国的传统景点通常都有庙有佛像,就都那样吧。

在麦积山石崖下面的大广场上,她与我们作别,叮嘱我们特窟一定要请导游讲解。等等,等等,我以为我请你就是来给我们讲解石窟的。。。
Image

跨越千年的微笑
到了售票口,由于我们人多(特窟票价也挺贵不是),而且确实期待值并没有拉高,我们就每个人都给买了两个最著名的特窟:44窟和133窟。售票员告诉我们上特窟必须要导游,“导游在上面没下来”,让我们等半个小时。(导游费另付。但导游费跟所有人的特窟门票比起来真不贵。)我当时觉得“在上面没下来”这个说法好奇怪啊,也没仔细想这句话什么意思。闲着也是闲着,我们马上跑到礼品部去采购。这几年中国的博物馆文创花样百出,比着赛的出奇制胜,质量和设计都让我垂涎三尺。麦积山礼品部在山脚下一间小庙里,十分可爱。(其实人家是大名鼎鼎的瑞应寺。寺始建于东晋,略早于麦积山石窟。十六国时期寺名为无忧寺,北朝名为石岩寺,隋代名为静念寺,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经皇家敕赐为瑞应寺,沿用至今。)四合院里的地都犁过,难道工作人员还自给自足种地吗?(寺里的文物都搬进博物馆了,)小屋里面琳琅满目的文创制品让我们还未进窟就买得兴冲冲地。麦积山同属敦煌博物院,这里也有一小部分敦煌文创在卖。团子看上了一盏九色鹿的纸雕灯,我妄图说服她到了敦煌再买,不果。行吧行吧,反正我们人多行李箱是够用的。事实证明这个决策相当正确,敦煌根本没有卖这盏灯的。

礼品部的人也很会,想来应该是敦煌博物院一起培训的。她们主动提出把我们买的先存在柜台,等我们参观结束再来拿。我又兴致勃勃地加了敦煌小助手的微信。买完之后,导游仍然没有来,我好整以暇地读着入口处墙上的比较经典的特窟介绍,跟门口导游讲的差不多,照片当然强多了。此时,我仍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等导游到了,我们一小群买了特窟票的,跟着导游开始爬楼梯。导游讲解是包括全部普窟和带的小批人里买的特窟。如果有的特窟只有一部分人买票,则没买该窟的游客在通向该特窟的铁栅栏门外等着。紧贴岩壁的楼梯都是铁制的,相当结实。想到此时的所有游客全部都在这些现代的架子上挂在山崖上,感觉蛮奇妙的。

第一个特窟,很快就到了。所谓窟,其实是曾经是窟过,唐中宗景龙二年和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两次大地震,摧毁了中间崖面的全部洞窟,所以现在的麦积山分东西两崖。而剩下的东西崖的洞窟也在历次地震中震掉了所有的洞窟前的悬空寺庙,当然也包括相当部分的洞窟部分。这44窟就只剩下一个浅浅的佛龛,浅于一米深,只有这尊佛像和佛龛外的两个侍从留下。我们所有人站在栈道上,看着眼前的佛像近距离袒露在我们面前。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能叫‘窟’”?第二个想法是,心跳少了一拍:“她真美啊...我从未见过这么美的雕像...”

44窟是西魏(公元535-556年)时期开凿的。导游让我们注意看塑像,整齐地垂在佛龛外的衣饰,衣襟对称的皱褶很漂亮地自然下垂。我正在想:“比古罗马的厚重一些。”就听导游介绍说:看她的衣襟比较厚,说明当时是穿毛毡一类的衣服。

导游接着说:旁边紧挨着的是特窟43窟(我们这群人里没人买),里面是前庙后墓,魏朝典型的墓葬形式,前面的佛堂规格高大华丽,在佛堂后面有一樽棺木,学者分析是皇家墓葬。民间传说里面是西魏元宝炬的皇后,乙弗皇后。而紧邻44窟这尊佛像,民间传说是按照乙弗皇后的样子塑造的。

我觉得自己没听清楚,问:“什么皇后?”导游答:“乙弗皇后。” 啥?我过去历史没学好,学完也顺利地都还给老师了。我都不知道还有人姓乙。

乙弗皇后的正史是这样的,她的族谱都一直可以追溯,16岁成婚后,一直生生生,生了十二个孩子,夭折十个,经历战乱,被贬,陈仓暗度,赐死时不过31岁,塑像的正当盛年的样貌倒真说得过去。民间对乙弗皇后的代入视角,

44窟的菩萨被称为“东方微笑”。图片不能表达实物的美貌。近距离看着真人大小的塑像,标准的鹅蛋脸,面孔线条光滑流畅,几分钟内,越看越灵动,我几乎能够在脑子里构建出一个原型人物的真人脸。
Image
特窟不让照相,这张也不是网图。是我上面在礼品店里加的敦煌小助手,然后好奇申请进群,她每天在群里和朋友圈更新一张敦煌研究院下属文物的讲解。这是群里分享图片。通常该据称是小机器人的推送是壁画一角细节,挺有意思的。今天讲的是敦煌壁画里的鹦鹉🦜。(群里敢说话的经常是学美术的,摄影的。)

等到导游讲解完,我们一众人往外走。某人马上开始马后炮:“你为什么只买两个特窟?”“我怎么知道会比照片好看这么多!”

我挤到导游身边问可不可以现在再多买几个特窟。导游顿住了,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不行。因为买了哪几个窟的票,她在下面拿几个窟的钥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刚刚售票处说导游在上面没下来。这个上面就是在崖上。

另外一个特窟133窟,也叫做万佛洞。就是进门导游说国家领导人来都看的窟。万佛洞开洞于北魏(公元386-534) 晚期,是麦积山最大的石窟,曾经前堂墙壁上贴满了一摸一样的巴掌大的小佛像,有上万数。因年代久远,大部分都剥落了,只有进门右手边墙上面还残存一部分。万佛洞呈“π”字形状。前厅呈“一”字型,后面两条一摸一样伸进山体的后殿,和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流行的横前堂、双后室的墓葬形式完全一致:前室为放置陪葬品的享堂,后面两个并列空间是放置棺木的。一般来说,并列双室都是夫妻合葬墓。万佛洞的前堂非常非常高,有三、四米高的样子,我们几个游客跟着导游进门,感觉很空旷。进门是一组高大的佛像。导游先带我们走到右手边一座石碑面前。石碑大概一米五高,上面呈半圆形。碑上用高浮雕手法刻了12副大小不等的连环画。把释迦摩尼从前世结缘,乘象入胎(!),无忧树下出生,出家,生平大事记,涅槃,(涅槃不是圆寂涅槃不是故事的结束,)之后还有成佛后的佛法无边。
网图:
Image

再往右往里,有一尊一人高的小沙弥,扁扁脸,笑嘻嘻地,很是活灵活现。
网图:
ImageImage

最后我们来到正对着石窟不甚高的正门的大型立像面前:释迦会子。释迦会子在佛教中称之为“罗睺罗授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授记罗睺罗成佛的场面,民间因其反映释迦牟尼和其子罗睺罗相会,俗称为“释迦会子”。释迦会子,讲的是释迦摩尼的世俗妻子(二夫人),未同房,被释迦指腹得子,名罗睺罗。释迦之后一直在外修行没见过这个小王子。直到罗睺罗十岁的时候,释迦遣尊者回家带罗睺罗出来修行。(具体细节见这里(佛经故事里的也有很多各故事情节对不上的地方。其他故事里上述细节又有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现在有些网文深得佛经的八卦和圆故事的底层逻辑))罗睺罗正式成为释迦摩尼的关门弟子,排行第十,寡言,后成就非凡。(授记:佛家语,意为佛陀或菩萨、阿罗汉、高僧对于修行者未来将得到的成就、果位和将要经历的事情的预言和肯定。)

闲话少说,这是释迦第一次见到自己的长子... ... (佛家的意思,世人都可算释迦之子,具体我不也不清楚也懒得研究了。)释迦几乎和前窟顶一样高,大概有3米,需仰视。从正面仰视,佛陀面容慈悲威严,顶天立地地站在众人面前,不由人不心生敬畏。佛陀右手伸出将触未触到低头合十在他面前的罗睺罗头顶。罗睺罗大约1米3、4的样子,正好比成年人矮一点。从侧面看,释迦微微躬身,后背的曲线与后殿中间立壁的弧形侧面平行,或者说后殿的立壁是沿着释迦的身后曲线凿出来的。他身姿温柔迟疑,近乡情怯,甚至有些女人气。导游给大家讲解释迦雕像的美学细节:正面是世外佛陀,侧面是人间慈父。某人的哥哥小声跟我说:“人雕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我不是很认同,因为这尊佛像太美了,那么高大,那么美。古希腊雕塑研究也一样表述各种艺术细节,我觉得一尊像,一幅画,美到成为艺术品,被感动的观者必然细细体会到底是哪里迷住了自己。

临出洞前,我们聚集在洞口,洞口上方内壁有一盏灯。进门的时候导游打开灯,所以洞口虽小,我们也对整个洞窟看得很清楚。灯光从洞顶打下来,释迦在灯下双目微垂,上眼睑遮住了眼睛,看不出神色,再度恢复了宝相庄严。导游当着众人关上灯,洞窟之内一下子黑了下来,只有外面现世的朗朗日光从洞口窄门流泻进来。门只有一人高,光线忽然变成从下往上映衬到释迦的脸上。释迦眼中的琉璃珠子泛着浅浅的蓝光,如有泪意。导游指点给大家看这工匠之巧思,某人耿直地扬声问导游:“但是那时候并没有灯啊?”导游给大家解释:麦积山佛像眼睛的琉璃珠子,多数都在历史长河中被人挖走了,只留下了镶珠子的洞,还好这尊佛像的眼珠子保存完好。

可惜我们只买了两个特窟的票,真是太美了。一定是我的表情出卖了我的满心欢喜,无限留恋,团圆一副闲人的样子,站在洞门外酸溜溜地说道:“妈妈有个新爱人了。”

释迦会子的网图和上面44窟东方微笑,同一窟133窟的小沙弥的网图都远远逊于实物。亲眼看会觉得图片也太贪心画师画王昭君,差别太大了。站在佛像前有非常强烈的情感上被打动。我小时候看画册里古希腊的雕塑,从照片看就美得不得了,长大了去卢佛宫去佛罗伦萨看到实物,就觉得真的跟画册里一样的美。也可能是古希腊的雕塑是大理石石雕,放在光线充足的博物馆里,照片比对容易照好。而麦积山石窟塑像是石胚泥塑:麦积山的石头是多孔粗糙易碎的丹霞砂岩,这些雕像内芯是石头,表层是泥巴塑成,所以导游说总有一天麦积山石窟会消失,不仅仅是说石窟会完全塌陷,易碎的砂岩和泥塑也会渐渐剥落粉碎,为了尽力保存,不能强光照射,相片也能忠实地表达表皮的斑驳,而人眼会自动修复表层的伤损,看见泥沙后面的那张脸。

(这两张网图我真心觉得怎么这么丑?但也找不到更好的了。而且照相的视角也不对。)
Image
Image

写得慢的好处终于出现了。我游记还早着呢,天水已经因为麻辣烫成为新晋网红城市,星球研究所,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公号,这周发了一篇讲天水的,就有释迦会子的照片。下面两图来自星球研究所天水,凭什么?列位看官看看这个照片的差距。这才跟实物差不多!简直完全不像是同一座雕塑:
Image
Image

下面进入普窟环节。普窟可以照相,就量大管饱。
袈裟真的是格子衫:
格子衫是37窟,隋。剩下两张是26窟,北周。人物,不对,菩萨也的确都虎头虎脑的,凸显北周塑像特点。“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抄自百度),丝绸之路做为东西文化的融合地,早期的佛像不仅是从印度请匠人塑像,而且明显有希腊雕塑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佛像雕塑开始本土化。风格随着朝代各有变迁。
Image

17米高的东崖大佛: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与普贤、文殊菩萨——鄙夷地瞥向世人上千年。这华严三圣始建于隋代,内里的石头瓤,木头架子仍然是隋代的,北宋时重修。所以总体上仍然是隋代风貌:头大脖子粗,形象质朴,细节上有点儿宋代风貌。第一张右边照片的就是坐在中间的释迦牟尼佛,我在栈道上不能飞起来给照正面照。释迦牟尼的眉心有个碗状空穴,这里按照佛家叫法,叫做眉间白毫相。云冈石窟的佛像原本都镶有巨大宝石后为人所盗,麦积山的看上去可能也是一样吧?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1982年对华严三圣的抢救性修复时,在释迦牟尼的眉间白毫相发现了一只宋代定窑白瓷碗。定窑是民窑,这种碗在当时非常普通,但是呢,该碗在外圈用墨笔提了一圈字:籍贯,工匠姓名,年月日。考古学家认为这只碗是调色用的,该南宋工匠主持了华严三圣的修复,特地给自己留了个名。他这一留名,这只普通的调色碗就成一级文物了,赶紧给收了起来。释迦牟尼的左脸,就是照片里靠近我们的这边,看上去颜色明显深色泛金,那就是南宋给修的左脸。右脸到了现代剥落严重,80年代抢修时给右脸补泥,在人脸蛋儿里发现了一卷经书:是一卷纸质的卷轴,手抄楷体《金光明经》卷四部分,全部打开宽25厘米,长达7.6米。当然也马上做一级文物收起来了。

这三尊大佛是隋代开建的,隋炀帝从小在寺院长大,非常信仰佛教,所以在隋代,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代的莫高窟也是开窟最为密集的时代。
Image
Image

这是麦积山两个角度的照片,上面照片里的是东崖,下面的是西崖。可以看到,石窟分很多层,栈道修到非常高。为什么分东西崖呢?当然不是人为地为了建档方便,而是麦积山石窟原本是连成一片的整体,唐开元二十二年, 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这么打远了看,西崖也有对称的三座巨型半圆浮雕,就叫做西崖大佛,西崖大佛,雕的是西方三圣,只是最右边的观世音菩萨完全塌毁,只剩下里面的石芯和木梁支架。这个木梁支架有地方说是北魏原始的支架,有说是宋代重修时的。82年抢救重修时,从主佛胸部发现了一个钱币串成的幡。幡是阿弥陀佛拿的信物和旗帜,拿这个信物去接引信徒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证明主佛是阿弥陀佛,右手边是大势至菩萨。幡一般是丝、绢、纸制的比较多,钱币造的非常少。其中最早的是几枚西汉的五铢钱,剩下都是唐宋钱币,更说明是宋代重修时放入大佛胸部。西崖面朝西方,正是佛自西方来。
Image

西崖大佛开凿自北魏。西崖石窟的年代普遍比东崖要早。有可能宋代重修的时候,西崖大佛比东崖大佛破损程度高吧,西崖大佛比较多表现的是宋的风格。西崖大佛高13米,比东崖大佛矮一点点。西崖大佛眼睛没有东崖大佛的亮,因为东崖大佛用的是当年还比较金贵的琉璃珠子。
Image
中间的阿弥陀佛:
Image

这时候,我已经意识到洞窟内黑暗幽昧,洞外则风光霁日。同时相当多的洞窟都如特窟44窟一样,前脸全部塌陷,只存一个佛龛的深度。我们做为游客只能站在栈道上背光观看、拍照。想到此处,我默默地从兜里掏出另一只手机换下了苹果。



下转4. 天女散花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24-08-19 22:41, edited 90 times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先开个题,鞭策一下自己(空)

Post by tiffany » 2023-09-25 8:01

鞭而策之。

不过小说家余华说过:谁规定的小说一定要写完 :mrgreen: :mrgreen:
乡音无改鬓毛衰

Elysees
Posts: 6774
Joined: 2003-12-05 13:10

Re: 先开个题,鞭策一下自己(空)

Post by Elysees » 2023-09-25 12:20

也不算空嘛,有个几十个字,哈哈哈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Elysees
Posts: 6774
Joined: 2003-12-05 13:10

Re: 先开个题,鞭策一下自己(1.向往敦煌)

Post by Elysees » 2023-10-03 21:42

不错,还有地图,好评!!!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先开个题,鞭策一下自己(1.向往敦煌)

Post by tty » 2023-10-06 20:26

哈哈进来早不如进来巧,很多字了嘛这不是。
好看好看,请继续

putaopi
Posts: 4033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先开个题,鞭策一下自己(1.向往敦煌)

Post by putaopi » 2023-10-08 10:49

因为没文化没听说过麦积山石窟,占个位置等下文。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先开个题,鞭策一下自己(1.向往敦煌)

Post by 笑嘻嘻 » 2023-10-11 20:53

你又不是在天水出生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先开个题,鞭策一下自己(1.向往敦煌)

Post by tiffany » 2023-10-12 10:50

为什么为什么?我农民的血脉觉醒,很想知道为啥既有南方植物也有北方植物。
乡音无改鬓毛衰

putaopi
Posts: 4033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云天厚地 (2.麦基烟雨)

Post by putaopi » 2024-04-06 17:25

坐在电影院里,等着看沙丘二的时候,惊喜地读了更新部分。我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期待看石窟的雕像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ty » 2024-04-13 0:29

这停得。。。等照片。。。
上面这个雪糕也太精致了吧,简直不忍下口了要 :worthy: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4-13 3:22

团圆舍得下口,没我的份儿。

照片,那个,麦积山普窟可以照相。特窟不可以照相。榆林窟莫高窟无论普窟特窟都不可以照相。我找网图和画册图给大家。但是没有一张照片有实物好看。
云浆未饮结成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ty » 2024-04-14 0:58

。。。。不甘心地挣扎。。网图咋来的。。。

有图总比没图强。
今天来看更新扑空,于是去看了乙弗皇后的生平。。。圣母啊。。。反正历史都是由活下来的人写的,她的呜咽也早就湮没在长长的历史烟云里。。。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4-14 18:35

来了来了。我每周要花巨量时间浇花,晚上更。
云浆未饮结成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ty » 2024-04-29 21:24

父子相会真动人。
看照片已经很动人了。实物该多么美 :love007: :love007:

“妈妈有了新爱人”笑s :mrgreen: :mrgreen: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01 19:57

慢有慢的好处!刚刚从星球研究所盗了两张新鲜热辣的图,这周刚出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ty » 2024-05-02 1:02

父子相会的新照片太美了,单反照的就是好看。
手的细节感觉肌肉皮肤都有弹性,指甲简直有淡淡红晕的那种。
释迦摩尼的表情里,悲喜交织还有怜悯惆怅,都掩盖在庄严里。。他们应该出所有特窟的高清画册,卖899那种。。。

相比之下17米高的大佛照片是不是有点卡通。。。
不知道实物是不是也这么卡通。。。(和上面父子相会一比,简直有点葫芦娃的画风 :mrgreen: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02 2:28

首先,华严三圣他们不是特窟,可以照相。所有照片都是手机照。(照片前面新加了文字说明)

其次,站在17米大佛脸边上照相必然有些变形。17米佛的脸也比3米佛难塑多了。3米佛在窟里就可以看效果,17米得到那时候的栈道或者崖下面看。

第三,画册,我在礼品店买了,照片比星球研究所的差远了。我让店里人推荐,她说有两本,一本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但是图片都在前面还是后面,跟说明是分开的。另一本是给普通人看的,说明少些,图片跟说明在一起。那我当然买第二本了。结果释迦会子跟上面网图几乎一样难看。东方微笑照得比网图好,还有一个我很后悔没看的特窟,交头接耳的,照得不如我买的明信片。普窟嘛,倒是比我的手机照强那么一些些啦。总之,释迦会子必须到现场看。应该说特窟都应该到现场看。因为完美雕塑的各个角度神态和体态都有变化,有非常动态的感觉,照片照不出来。

最后,他们是普窟,隋代的!!!就是这么卡通。就很鄙夷地看着你们世人,鄙夷了一千多年。释迦会子是宋的,虽然石窟是北魏开凿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iffany » 2024-05-02 8:48

哇,真美啊!老娘退休以后得花上半年时间去旅游!!!!

哦,所有的和尚尼姑都姓“释”,就,你看,天主教修女是主的老婆,佛教的和尚尼姑就儿子女儿... :mrgreen: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02 11:09

啥玩意儿?!!!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02 23:34

还是太托大了。上面37窟的隋代格子衬衫袈裟菩萨,右手边的小侍女。我就用苹果手机正面捏了一张。画册里小侍女单独一页,还有手部细节照。不过画册里给照成黑白的了,彩色衣服没照出来,而且我觉得手机照的圆圆脸细皮嫩肉的,双下巴,很有隋唐风貌。不过画册里是半侧面,肿眼泡,皮笑肉不笑地更有人味儿,另外就是石头的颗粒感很清晰。还是画册里照得更好。
Image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iffany » 2024-05-03 8:20

修女都是上帝的新娘 :mrgreen:

我觉得好多东西真的是到了岁数才会懂得,这个佛爷真的是,看着心灵平静啊
乡音无改鬓毛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ty » 2024-05-06 22:29

Image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08 3:14

说明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胡作非为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tty » 2024-05-08 22:30

笑嘻嘻 wrote:
2024-05-08 3:14
说明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胡作非为的?
That! and 真的卡通, 不是我的错觉 :mrgreen: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2.麦积烟雨)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13 19:05

也是精品卡通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3.跨越千年的微笑)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22 13:16

上接3.跨越千年的微笑

天女散花
散花楼是麦积山位置最高,规模最宏伟的洞窟。又因为散花楼联排雕了七个雕花豪华大门洞,又称上七佛阁。这是第四窟。
此窟开凿于北周(公元557年-581年)时期,根据记载为当时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通高16米,横宽31.7米,进深13米。原本的形制应该是一个七间八柱,前廊后室的仿宫殿单檐庑殿顶建筑。
据什么记载呢?当然是开窟的供养人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他请北朝文学家瘐信为其做铭,雕了一座石碑来记载。
上面的引用来自https://m.thepaper.cn/wifiKey_detail.js ... om=wifiKey#。文章里有幅推测的复原图,很好地展示了上面的文字描述。第四窟原本是应该长这个样子的:
Image
但是呢,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不是让整个悬崖立面都塌陷了吗?第四窟的整个前廊,包括仿宫殿单檐庑殿顶,中间的6根石雕立柱(就是上图红框里的六根石柱,红框外贴窟的边缘的两根石柱还保留着),当然还包括里面全部的泥塑石雕壁画都湮灭了。
现在的第四窟从正面半空中看长这样:
Image
这张图转载自:https://gansu.gscn.com.cn/system/2022/0 ... 7739.shtml
可以清楚看到屋顶正脊两边的鸱吻还在,七个浮雕访帐式的窟门。前廊可以说完全没有了,游客们站的现代修的悬空栈道就是从前前廊的位置。这个情况是麦积山所有石窟的情况,所以东西崖中间的窟完全消失,现在剩下的窟都是这种只剩下后面一小段的状态。图中顶部在散花楼上面的石壁上有很多规则的四方孔洞,说明过去那里还有栈道,进而说明上面曾经还有石窟。但现在散花楼是现存石窟的最高层了。再贴一遍麦积山的全景图,上面的那张的中间最高处就是散花楼:
Image
  麦积山石窟第4窟,俗称“散花楼”。位于东崖上部,又名“上七佛阁”,是麦积山石窟最为宏伟壮观的一个洞窟。此窟开凿于北周(公元557年-581年)时期,根据史籍记载为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通高16米,横宽31.7米,进深13米。其形制为七间八柱仿木构崖阁式宫殿建筑。因地震等自然因素的破坏,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六根柱廊崩毁,仅存七龛及部分梁柱尚保存完好。

  这里有一神奇的现象,在天空晴朗且丝毫无风的情况下,如果在此时向空中抛洒花片或纸屑时,花瓣纸片不但不会飘然下落,反而向上升起,飘飘洒洒,好似漫天飞舞的花雨,蔚为壮观,因此有“散花楼”之称。

  其名称源自佛经故事里天女散花之说。据《维摩经·观众生品》中记载: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这里讲的是那时在维摩诘住处有一天女,每次听到有人说法时就会现身,把天花撒向众位菩萨和佛的弟子身上,花朵落到菩萨身上便会坠落,但落到弟子身上却不会掉落,那些弟子用神力也不能将花拂去,用此法来度菩萨和检验弟子的道行。

  第4窟洞窟内左右壁上方各一佛龛,龛内分别塑文殊维摩诘,为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辩法之场面。相传,秦州的众位弟子都在听法,这时只见天女手提花篮飘逸而行,将满篮鲜花散去,顿时花雨纷飞,直上云霄,没有花朵落到弟子头上,可见秦州的弟子道行非同一般。

  传说的背后,探及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呢?此窟我们远眺,可看见周围四面环山,塌陷的洞窟残垣形成了一个向内凹陷的山坳,就像一个小型盆地,从山崖下暖热气流沿山体逐渐抬升到凹面,形成气流涡旋,随之急剧上升,花瓣或纸片随着气流被带向空中,从而形成花雨漫天的奇特景象。---作者:张萍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转载自:https://gansu.gscn.com.cn/system/2022/0 ... 7739.shtml
如果放大甘肃网这张图片,可以看到七个窟门两边各刻有一尊浮雕,那是八尊天龙八部。由于过于顶天立地,角度不好掌握,我就照了两尊。其实最主要还还是因为这些天龙八部我看上去有种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的感觉。
右边的戴着虎头帽,学者依据这个特征仅认出来这一尊叫做摩睺罗伽:
Image
前廊的两边岩壁上不仅各有一个石柱,还各有一尊力士。
Image
天王样子皮肤红彤彤的,肌肉凛然,但是花战裙那是相当地精致。盯着人大腿照虽然显得很猥琐,我这也是为了艺术。麦积山的佛像的衣饰上,用胶和土粉混合成粘稠状的颜料,装入尖端有孔的管子中,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叫做“沥粉堆金”,精美绝伦。沥粉堆金工艺自盛唐时期起就已广泛被运用在壁画、彩塑以及建筑装饰上。
Image
不,我们仍然没有打算进第四窟,还站在原本的前廊现在的栈道上,麦积山的镇山之宝就在我们头顶。大名鼎鼎的散花阁,是麦积山普窟中被经常提及的,但是很少有第四窟内部塑像的照片,原因都在我们头顶。麦积山的石窟曾经不仅仅是佛家塑像,在佛像的身后头顶四周都画满了壁画。只不过麦积山气候潮湿多雨,丹霞砂岩质地松散,壁画绝大多数都剥落了。第四窟前廊顶还残存着北周的飞天。导游骄傲地讲解:“不少人认为这两幅飞天的灵动更甚敦煌莫高窟飞天。”
就是在7个帐式窟门的帐蓬的上面到屋顶的立面墙壁上,画了多幅的飞天。这些飞天是北周(557年—581年)时期的,想到这是一千四百年前的壁画,感觉很超现实。最最重要的是这些飞天是用“薄肉塑”的方式绘画。抄一段敦煌博物院的解说:https://www.dha.ac.cn/info/1019/1557.htm
最“吸睛”的是壁画中飞天凸起的部分:挺拔的鼻梁、大且厚的耳朵、肉乎乎的手臂和纤细修长的手指。裸露肌肤的立体刻画,让飞天有了“肉肉的”观感,在绘于墙壁的衣带裙裳的映衬下,飞天看起来“破壁欲飞”。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铭介绍,1953年,原文化部组织的麦积山石窟勘查团将这种结合浮雕与绘画的飞天命名为“薄肉塑”飞天。研究发现,飞天的裸露肌肤是凸起不到0.5厘米的泥塑。
张铭说,“薄肉塑”飞天诞生在麦积山石窟离不开天水的泥塑传统。
线条真的很飘逸啊。整个背景是天女散花的佛国的奇花异草。虽然是手机相片,其实比现场肉眼看得清楚,因为壁画太高了,而且外面的光线非常强烈,仰头看屋檐底下的阴影处的旧壁画,看不清楚。而且手机照里已经能够约略看出来薄肉塑的模样了。
Image
Image
下图上部,右边是每个帐式窟门上面的飞天图和边上窟门的飞天图之间的佛家壁画。左边是前廊仅存的屋顶。可以看到北周时期雕塑受希腊的影响。这种棋盘格式屋顶不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别忘了,前廊的屋顶整体是但是中国最堂皇的宫殿单檐庑殿顶。棋盘格内每一个都画了一个佛教的故事,现存42块平棋,均绘壁画。画中那几匹马采用了透视画法,导游指导大家站在不同的地方不同角度去看,马头都朝向一个什么方向。
Image
当然了,还是敦煌博物院的网图更清楚:图片来源:https://www.dha.ac.cn/info/1019/1557.htm
Image
Image
Image
北周虽是一个短暂的小政权,却在艺术上兼收并蓄,既吸纳了北齐及南朝的文化,也受到笈多佛教艺术的影响。麦积山石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北周佛教艺术,显示出多元的文化特征。“比如‘薄肉塑’飞天的鼻子,就与中亚粟特人的容貌特征有相似之处。”
别着急别着急,我们还是在看前廊。下图的下半部分就是浮雕的帐式屋顶,再往上的飞天和棋盘格屋顶图看着不大,其实飞天据上面敦煌研究院说有一米五高。其实都挺大的,但是离得远看着就是挺小的。

上半部分是第四窟的窟门上方。上面的石刻的匾是明万历河南浚县人写的“麦积奇观”。落款“天雄赫瀛”,赫瀛就是他的名字。万历年间,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新的海路货运航已经开通。泉州港自晚唐开埠以来,明初就已经是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Paolo dal Pozzo Toscanelli(1397年—1482年)写信给哥伦布描述泉州港“盖诸地商贾,贩运货物之巨,虽合全世界之数,不及刺桐一巨港也。每年有巨舟百艘,载运胡椒至刺桐。其载运别种香料之船舶,尚未计及也。”明代虽然强力海禁,丝绸之路的陆路贸易没落已成事实,而且明代对丝路的陆路卡得一样很严,商家入关要等很久。明代做为丝路起点的麦积山完全没落,明代人来题词,我感觉就是个到此一游,或者乾隆那种看见古画就盖章题诗的毛病。

在麦积奇观的下面挂了一副木质匾额,上书四个大字:事无等等。匾额边框雕花,古朴大方。这四个字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即佛道超绝,无与等着。说人话就是是与无,对与错,得与失这种对立概念,佛家认为都是虚妄的概念,都是平等无差别的。(我一直以为汉语里两个重复的字里第二个字用个省略号代替是简体字的恶习,没想到古汉语的大书法家就是这么写的!是我浅见了!)这个匾额是康熙十四年,王了望所书,行书,墨色。王了望是明末清初甘陕的著名书法家。当时中原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反清复明。王了望原名王家住,(父母明明期待娃一生安稳)他先改名为王予望,希望反清复明的愿望得以实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实现这个心愿了,于是更名为王子望。(鸡不了自己鸡娃的典范),60岁时已经是康熙年间看到国泰民安,就放下了自己镜花水月的执念,改名王了望,写下了这个匾额。(程灵素的师傅大嗔改名一嗔,晚年改名无噌,有点儿王了望的意思哈。)
Image

第四窟窟内的菩萨像呢,当然是华美无匹,因为是宋代修缮过的,那就不如前殿的北周壁画文物价值高。所以一般说到第四窟都给的是壁画,和外面的力士照片。內殿的菩萨虽美但都没机会露脸。连画册里都没有。
Image
Image
Image
最后我总算在讲沥粉堆金工艺的文章里找到专业照片。还是比我照的好。图片出处:https://www.sohu.com/a/420901212_120207621
小肚子都勒出来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下转人间香火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24-08-19 22:38, edited 3 times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iffany » 2024-05-22 13:28

好漂亮!好大!!
我看雕像有个疑问,就是说,这些人(注,是人,所以不包括天王们)的脸都好生动,感觉是有真人原身做模特的。就,要是捐上多少钱,让人照着自己的脸捏个象,流传到现在,也是永垂不朽了...
又,各个庙的天王们都长的差不多,其实,所以他们算是统一形象?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22 13:36

tiffany wrote:
2024-05-22 13:28
我看雕像有个疑问,就是说,这些人(注,是人,所以不包括天王们)的脸都好生动,感觉是有真人原身做模特的。就,要是捐上多少钱,让人照着自己的脸捏个象,流传到现在,也是永垂不朽了...
眼神太好了!这就是麦积山石窟的最大的特地。现场看更大脑错乱。前面在车上我婆婆说了:天水人长得漂亮。麦积山石窟是按照天水人的长相塑的。

是不是捐钱才塑脸这个不晓得。太久远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22 13:40

其实我还没贴到最像人的那些呢。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iffany » 2024-05-22 14:10

已经很像活人了,尤其是新华社那几张。你手机那几张感觉长得有点儿象,貌似是几家子,一家儿分一个洞那个感觉。
乡音无改鬓毛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ty » 2024-05-23 2:15

啊太幸福了更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而且还这么美 :love059: :heartpump:
我在电脑上拖上来拖下去细细看了半天,先读文字再细看照片,真太美了。。。

天王的袍子真精美。现在流行的新中式衣服有种真丝提花的料子,就是这样在轻薄布料上细细加上一层立体的花纹。泥塑木雕重现这样的质感,啧啧啧

飞天太仙了。远看看不清细节,但是配色和线条已经仙气逼人。近看,尤其是新华网的大图,让我想起什么呢,就是西部世界的开头,人造人慢慢从营养液里浮现出来,完美的脸,漠然中带一点悲悯的表情。。。

我们国家这些这么美的艺术,感觉保护得不够好,开发得不够好,宣传得也不够好。至少应该出精美高清画册,像梵蒂冈博物馆啊,卢浮宫啊都出的那种,各种特写的照片放一放。这几张照片已经这样美。。。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23 2:53

用时髦话说是推进麦积山石窟的数字化。应该是至少有这个意向了。敦煌莫高窟的画册和IP知名度可以和梵蒂冈和卢浮宫一战,麦积山的名声远远落后于艺术品品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参观的体验出奇地好。别忘了所有游客都同时站在悬崖的栈道上,栈道是挂在疏松的丹霞水成岩上,质地疏松到连雕刻都不行,只能泥塑,还在地震带上。去莫高窟人多最多就是看不到什么,麦积山如果人过载就太恐怖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iffany » 2024-05-23 7:59

啊,那些袍子!我就忍不住幻想一下儿,刚刚塑好金身的时候得有多好看!
乡音无改鬓毛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ty » 2024-05-23 11:20

麦积山现在这样岌岌可危,还在地震带上,就是等着下次大地震彻底告别的节奏啊。。。为啥不能造一个博物馆,就像把希腊神庙啥的放在大英博物馆那样,把这些美丽的壁画,雕塑放到博物馆里保护起来呢?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iffany » 2024-05-23 13:29

能原地保存应该最好吧。我觉得换了个地方,气质都不一样了----就,大漠里的蒙面帅哥看着就是游侠,放城里就潜在恐怖分子...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23 13:34

咱也不知道英国人搬希腊神庙的时候毁损了多少。而且跟站在几十米高的崖壁上比,博物馆的体验还是差远了,毕竟这些都是神明啊。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23 20:08

稍微严肃滴说一下这个问题哈。我觉得我上面的嬉皮笑脸的态度不够格讨论这个问题。考古界的主要保护思路是如果不能做到达标的保存那么就不要去发掘,尽量保存住物件的原始状态。比如秦皇陵解决不了兵马俑褪色就不再挖掘。本来这个议题到莫高窟的时候才打算描述,不过早点儿晚点儿无所谓。虽然说吧,麦积山甚至莫高窟,其实所有的石窟壁画泥塑都会慢慢地散架脱落,但是放在博物馆里并不一定会减缓这个过程。这些壁画泥塑毕竟在当地的气候,包括温度,温差变化,湿度变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光照条件等等条件下存在了上千年,博物馆其实很难复制这个条件。花搬个家都会惊住,对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壁画和泥塑来说,搬去博物馆其实是个很大的可以算是创伤。都是涂在岩石上,再松散的岩石也是岩石啊,站这么多人都没问题。现代的博物馆历史其实也就几百年,跟石窟的上千年历史比,其实还是小儿科啦。如果能再保存一千年,技术说不定就进步到可以完美保存了。另外石窟本身的存在也是艺术品的一部分,容易搬动的比如那只碗和金钱经幡都放到博物馆里去了,还有上面说的那块北周书法家的碑,也没有看到,估计也搬博物馆了。万历年代的到此一游,和康熙年间的好了匾额显然好搬,但算是轶事,不是一级文物。没搬的就是留在原地照料更好的。大量艺术品集中在石窟里,从艺术品保护上来说也是资源比较集中的。一些脱落的佛像局部,其实就已经搬到博物馆了。我记得今年头几个月深圳办麦积山石窟展,估计应该就是可移动部分。麦积山石窟和其他几个甘肃石窟都隶属敦煌研究院,都是一起保护的。至于地震这个事情,后面专门要写一章,我先留口子。最近一次地震是去年年底甘肃积石山地震,麦积山马上关门检修,没有损毁的报道。

最后,我还是要说:神明当然是应该在山顶上的啊~~~~~ 渺小的人类上前去膜拜啊~~~~~
云浆未饮结成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ty » 2024-05-23 22:18

。。。也有道理。。原地能抗住地震那是最好了。。。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5-23 23:19

后面我一定会回到这一主题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iffany » 2024-05-24 7:18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一下儿潭柘寺,北京郊区洪水泥石流,虽然不常见,但是也是隔几年就闹一闹的。就这样儿,潭柘寺屹立不倒,上次是去年还是前年北京郊区暴雨泥石流,好像是附近好几个村子受灾严重,潭柘寺什么事儿都没有。

就,要是信的化,那就是神佛保佑庇护;不信的话,就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即,只有地势好的寺庙保存下来了;也可能是当年选址讲究,闪开了地震带,泥石流带等。无论如何,我作为一个从小受中国传统智慧影响长大的无神论者,就觉得,都有可能。

哦,据说国内现在考古挖掘的指导思想是保护性挖。就是说,不得不挖的才挖。不然宁可先埋着。我觉得这个指导思想好中国啊,其实也很好奇考古工作者挖掘之前会不会做点啥仪式,跟古人说打搅了什么什么的。 :mrgreen: :mrgreen: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5.人间香火)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6-02 6:02

上接:4. 天女散花

人间香火
我们参观的路线是从东崖一路攀上去,到达东崖的顶点上七佛阁,然后走到西崖再一路往下走。上七佛阁在东崖大佛的头顶上。东崖大佛的东边,我们上七佛阁之前,经过了一条挺长的栈道,栈道一侧是整齐的上下两排摞在一起约一米高的,结痂跌坐的佛像。这里是第三窟:千佛廊,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宋、明重修,第三窟全长36.50米。实在不太像个“窟”,佛像就浮雕一样紧挨着栈道。每尊佛像被贴脸用极细格子的铁网框住保护着。绝大多数普窟都用这种极细网格的硬度很高的铁网封住窟门。我问导游“为什么要用铁网封住窟门?”我本来是等着听怕游客破坏文物之类的。结果导游说:“原来都是开放给大家看的,但是鸟蝙蝠小动物来做窝,会破坏文物。”后来看到了莫高窟的严格管理,我再加一层理解:麦积山所有开发的普窟确实是只要买了门票就随便参观,随便照像的,加个铁网的确不算是难为游客。导游还特地指导大家把手机贴在铁网上照效果最好。这两排佛像经过宋明重修,还是憨态可掬,保留了相当北周塑像的特征。导游没有多讲,我也只能匆匆照了几张相跟上大部队。当然没有一千尊佛像。
虽然铁网拦着,还是能看出来每尊佛像表情都不一样,怪趣致的。
左上:端庄;右上:好说话;左下:不高兴;右下:高冷
Image
左下在笑!
Image
导游没讲,我分析千佛廊并没有受到地震影响,北周塑像的时候,没有开凿一般意义上的“窟”就是把佛像塑在崖面上的。我之所以这样感觉是怀疑这个栈道在过去怕不是修在这里的,修在这个高度正好能够看清楚这两排佛像,而不是千佛廊的全貌。在从中七佛阁往上到千佛廊的楼梯上,导游指导我们看崖面:“看这里是千佛廊的样貌。”所谓千佛廊,是指佛像之多,当然不止这两排佛像。这两排佛像的下面还有4排小佛像,一共6排297身佛像。这297身佛像坐在中七佛阁的人字披顶。所谓人字披就是石窟顶模仿木构建筑,浮塑出脊枋、檐枋、椽子和椽间望板。也就是说现在的千佛廊的栈道修在了4排小佛像之上,是整个千佛廊的腰身部位。
Image

再把东崖这张手机差不多全景图调出来看:东崖大佛头上面+偏左就是上七佛阁;东崖大佛右边有一条楼梯上到上七佛阁的那一片看上去平平的有些楞的就是千佛廊。千佛廊下面露出来的一排窗户就是第9窟:中七佛阁。中七佛阁的全景图在下图的下面。可以看到虽然从外观上看中七佛阁和千佛廊是在一个平面上的,中七佛阁内部是修了水泥的一条走廊,包括地面、墙壁、屋顶、支柱,明显是为了支撑上面千佛廊而修的承重支架。否则就会像上七佛阁一样,在所有窟门铺一条栈道,大家就站在栈道上往窟里看就好了。也因为这个走廊修成了室内的,第九窟是普窟里我最喜欢的。因为人站在室内看室内的佛像,肉眼看得细节真是清楚啊!虽然第九窟也是名不见经传,很难找网图,画册上就完全没有出现的。
Image
首先来看上图已经出现在正前方的一尊侍从菩萨,就是下图右图。这是“女”菩萨像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尊。她活脱脱一副谨小慎微的打工人的模样:双手紧扣来掩饰紧张,大饼脸缩着,小肩膀溜着。赤足,尽量缩小自己的占地面积。左边小菩萨年纪好轻啊,看上去穿件纱披肩很配她。中间佛像都一副稳妥相,没有边上的菩萨像活色生香。第九窟看得特别清楚的,不仅仅是泥塑像,泥塑背后的壁画也保存相当完好。每个佛龛不大,刚刚好站佛陀和左右两个菩萨或弟子不挤。紧挨着就是下一个佛龛,如仙班下凡,列阵于信徒面前。每个佛龛都描绘着精美的壁画,佛龛顶部都黑黢黢地,只能看到壁画的线条。那是过去香火太盛,香火把佛龛顶部和侧面靠边都熏成黑色。
Image
佛龛里面画满了华美的壁画,每个不同,左边佛陀显然香火更胜一筹。头顶黑漆麻糊的壁画还能看出来是一只大鹏金翅鸟。右边的菩萨非常典型,因为脸上和胸前的黑色,那是用颜料像化妆一样打高光,做出立体效果。高光部分的颜料里可能是含铅,经岁月慢慢地氧化,变成了黑色。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妄言说敦煌的菩萨为什么都是黑脸儿的,可能是因为原本画的是黑人或是肤色黑的南亚人。这显然不是真的研究学者的言论,因为说话的人显然没有看过麦积山的线条清晰的部分黑脸黑胸脯佛像,和敦煌的重要的佛像是黑脸儿,边上的侍从是白脸的壁画。变黑的人脸颜料显然是比较贵重的。
Image
优雅温柔。这些塑像无论身材窈窕或是壮硕的佛陀坐像都是双下巴。那时候的天水人都这么富态相的吗?这个基因,这个基因,我不禁摸了摸我的双下巴。第九窟始建于北周,宋、明、清重修。菩萨脸上的颜料大概是明清时涂的,脸颊仍旧绯色嫣然,眉毛又细又高挑,衣袖飘逸下垂,衣襟花纹繁密,好一副红颜。
Image
中七佛阁里,六个佛龛里都是一佛两菩萨,只有这一龛是一佛两弟子。当场学到的热知识:佛像前左边一稚子,右边一形容劳苦的老者。那么这两位就是释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中的两位,当然此时中间坐的一定是释迦摩尼。左肋侍稚子是释迦摩尼叔父的儿子阿难。(释迦摩尼搞了不少近亲弟子嘛。)因他长于记忆,号称“多闻第一”。相传在第一次佛典集结时,即由阿难诵出了全部经藏。汉译佛经第一句“如是我闻”就是阿难所说:我听说的意思。老者是摩诃迦叶,释迦摩尼的右肋侍。迦叶年轻时修头陀行,头陀为佛教苦行之一,属苦行僧。所以形容操劳。迦叶被中国佛教禅宗尊为禅宗西天初祖,是第一次佛典结集的召集人。
注意迦叶和阿难的衣襟就没有那种仙子下凡的飘逸感,就很凡间。
Image
第四龛佛像头顶的壁画很特别。下图上面是佛光中间的鸟头人身。下面两图是佛经中的共命鸟,画成童子头鸟身,相当特别。共命鸟是命运与共,不要内部争斗的隐喻。
Image
这尊佛,头后面的佛光圈里是海浪纹,上方应该也是大鹏金翅鸟,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佛经故事里说大鹏金翅鸟把海水扇开,露出海底都没能找到一条龙来吃,却看到了佛祖的袈裟,就知道是佛祖庇护了龙,遂去找佛祖评理。海浪纹大概是指这个故事吧?左肋侍的菩萨的朱颜红衣,颜色真正啊。
Image
这些菩萨皮肤细腻入微,最右边的菩萨宛如一个小少女,这么瘦还有个小肚子,我妄言觉得这尊看风格像是宋代的风格,一管鼻子挺秀。左边两图是同一尊塑像,能够看出来塑像背后的壁画是描金的。这尊菩萨的鼻子是有点点古希腊雕塑的微微鹰钩鼻。但细皮嫩肉双下巴,凤眼斜飞,元宝嘴,又是中原人的特征。我继续妄言八成是比小少女塑像年代要早。麦积山塑像在丝绸之路的起点附近,时代跨度大,风格从印度希腊影响清晰,到融合进本土特征,到最后完全本土化,形成明显地方特色。插播一句:左边这尊菩萨打了眼影和腮红,还是不同颜色的,还好变黑的颜色估计太贵,只抹佛祖脸上了,要不怎么能仍然显得这么吹弹得破。(佛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Image
这个菩萨和上面左边的菩萨的五官、发式、衣饰都一样,就是面相是个男人相,神奇。
Image
这个男人相菩萨侍候的佛祖和左肋侍来了,他们居然是蒜头鼻!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Image

这些佛像菩萨像形容依旧,颜色尚存。我在看的时候,大脑自动把斑驳补上,想象宛若真人的神仙一排一排站在面前,锦衣华服,面带微笑,眼前香火缭绕,身后壁画上彩云流转,天龙八部随佛祖在彩云间时隐时现,那该是多么的摄人心魄。佛像就应该是在麦积烟雨之中,在满天的壁画之前,历朝历代的香火缭绕之中,接受凡尘俗子的膜拜。

下转6.既见君子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24-08-19 22:43, edited 19 times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84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iffany » 2024-06-03 8:57

我再次高声疾呼,这些人是一家子吧?!一屋子就是看上去就很不好说话的老太太,不那么管事儿的老太太,和气老太太,慈祥老爷子... 那个感觉。给雕刻罩网子是个好主意,丘吉尔还是谁来着,说不要给自己立铜像,会被鸽子以及其他鸟们站在头上拉屎撒尿 :mrgreen: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8-01 23:13

又开始更新了! :mrgreen:
云浆未饮结成冰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tty » 2024-08-02 1:01

:admir001: :admir001: :admir001:
但是新加的图我这里都看不到哎。。 :gros_yeux_tristes: 其他同学能看到吗。。?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4.天女散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8-02 3:55

修好了。tty看看行不行?
云浆未饮结成冰

putaopi
Posts: 4033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云天厚地 (5.人间香火)

Post by putaopi » 2024-08-03 17:54

这些塑像衣服上的图案细节真是太美了!

tty
Posts: 339
Joined: 2003-12-17 13:51

Re: 云天厚地 (5.人间香火)

Post by tty » 2024-08-03 23:47

看到了 :love015:
穿越了千年的风雨沧桑,人间多少事,但是站在这些佛像前面,(还隔着屏幕),还是能感到当时作者想要传达的自在,风雅,淡定和雍容气质。真美啊。

笑嘻嘻
Posts: 23399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云天厚地 (5.人间香火)

Post by 笑嘻嘻 » 2024-08-19 22:34

上接5。人间香火

既见君子
从东崖上到最高点散花楼,再调出这张图,看上图:图中东崖大佛头顶的散花楼左边,有一条岩壁,像崖面的一条鼻梁。岩壁左边就是西崖,那一窟是第五窟。
Image
看上去东崖和西崖并不相连。曾经一直是这样的。直到大明宣德年间,有个秦州(既天水)的州官参加完麦积山下的庙会,上到东崖第五窟,不想下去再上来到西崖,忽发奇想,抓住铁链一个鹞子翻身,荡到了岩壁这边的散花楼。结果往下看游人如蚁,再也不敢荡回去了,火速叫众衙役叫石匠来在岩壁中开凿一条窄窄的隧道,据说最早只容得他爬回去。下去之后才再次开凿成现在的大小。表问我他为啥不能沿东崖栈道下去。传说里没有,我也不知道。总之对面西崖第五窟叫做牛儿堂,天水本地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这个隧道非常矮,大家都得弯腰曲身才能过去。散花楼东边隧道上方有一方石刻,上书四个大字“小有洞天”
第五窟之所以叫做牛儿堂,是因为在裸露的外廊上站着一位西域将军形象的踏牛天王。他身高3米6
云浆未饮结成冰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