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明扬《弃长安》
有很久没读稍严肃的史书了,这本不长,开篇有点让我想到万历十五年,到中间就完全不似了。大约也是时代的迥异。
天宝年间真是各路名人汇集,满篇都是赫赫有名的字号。
大约2-3天断断续续看的,若有静坐时间,其实大约一天便可读完。基本写的是安史之乱时代的各种人物事件,那个动荡不安混乱的时代,人性与命运的各种起伏波折,千年之后观之,便觉一切都是尘埃。
个人的悲喜得失,甚至一个朝代的起落,后世来看,都不过浮光。张巡之流守城至死固然悲壮,贰臣之流似乎令人不齿,可是,又有何意义。迎帝归长安与不归,大燕或者大唐,在百年千年的眼光之下,又有什么不同。
读史有时不见得令人明智,反而令人感叹各种所谓追求的虚无缥缈。当然不会是作者的本意,然而却不免悲观。
有意思的是,对于超过99.99%的人而言,忠唐或忠燕,忠玄宗或代宗,或反复横跳,千年之下几乎无人在意。流传下来的是诗篇和字帖,没人介意李杜贺高等人的仕途顺逆,只记得他们的诗,颜真卿的忠烈也远不如他的帖家喻户晓。艺术家以艺术传世,其余种种都湮没。
对比那个动乱的年代,倒觉得此时也不算太差了。
让我想起几年前网上各种悲观论,所谓世界史上从未有过百年连续的兴盛与安稳。
疫情一来,仿佛鞋已落地,也都消停了。从光明面讲,同样也不会有无尽的战乱与不平,也许曙光就在不远。
All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this applies to both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ps,还有个轶事,这本书我在kindle上花了40rmb买,结果等我看完再一看,只要9.99rmb,平白亏了一包牛肉干的钱,气吐血。

2.荣新江《隋唐长安》
是个短篇类学术文章的合集,汇总了荣新江一些跟长安相关的研究文章。
总体而言相对枯燥,有很多大段大段引用史料佐证观点的部分,我大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扫过了。
比较有意思的几篇,一是关于唐女穿男装的一些史料总结和少许观点,一是王宅到寺观变化以后带来或间接引起的社会变迁,再就是清明上河图里千汉一胡引发的与唐时期的民生对比。这几篇都观点清晰史料有趣充足,读起来很有豁然开朗之感。可以一读再读。
还有一篇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写韦述的两京新记的重要性与各代恢复。这篇相对比较干,基本上是各时代各人物为恢复这本书的各项努力综述。但我感慨的是,印刷术出现之前,书只能靠传抄的时代,即使是精品也难以流传啊,尤其是长篇大论的精品,笑。
反观现在,数字时代传播留存都不是问题,无论写什么垃圾都能百十千万的推广开来。
科学技术真的是第一生产力,即使是艺术品,得以百千年留存赏析,最终都还靠科技。
这书太老也难找,好不容易找到的只有pdf,难得的在iPad上看了本书,发现加上Apple Pen,也能稍许还原少女时代看书划线夹书签的习惯。
看史学文章书籍总不免想起早逝的D,大概他会说,“怎么想起看这个来了...,那你还可以去看xx,xx和xx。”
一晃十几年了。
ps,想起看这本书是因为弃长安把这本书列做了参考书籍,我在网上遍寻不获,跑到大学群里去问。我们大学群有同学在考古研究所,便给我找到了他们研究专用的pdf版本,也算好运。


3,唐酒卿《将进酒》
将进酒这题目,在网文里相当之常用,文库里一搜能出来好几篇,不过唐酒卿这篇,该是近几年最最最出名的了。
据说正午还买了影视改编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也不好说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天日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之前总把这篇文跟将军令搞混,大概是将军与王权的设定,容易混淆。说起来杀破狼也是将军皇帝。将相皇权是很常见的古耽文背景设定,bg古文因为女性地位之尴尬很难做到的双剑合璧共创江山,bl则很好发挥。
但这篇文确实是有相当出色的地方,俗了说,可一骑绝尘艳盖一众古耽,若非我对杀破狼感情特殊,甚至可与杀破狼争锋。
全文100多万字,架空时代,但挺明显能看出以明代中后期建制为模板写出来,情节有张有弛,高潮迭起。我断断续续看了大约十天,累计十余小时。很多时候因为琐事不得不中断阅读,在阅读快感上确实有点打折扣。
若能两三次一气呵成,一定读得更愉快些。
背景是国破家亡时代,攻受二人以智勇谋取江山,推翻原本皇权取而代之。除了主角,林林总总写了若干配角,都各有出彩之处,除了太后一派恶得比较脸谱化,其余角力各方都各有缘由,并不觉得哪一方是明确的坏人或活该失败。
有点历史长叹的时也运也命也的宿命无奈感。
应该说攻受二人个性(至少在我看来)都并不算特别讨喜,这点大概是与杀破狼不同的地方。顾昀此人,塑造得非常符合传统的正面,爱之则爱极,但笑大之前有一句评得颇为犀利,说过于虚。也是,太美好的东西,都不似真的。以及,p大的民族观和写法相当传统,忠字贯彻始终,哪怕是盲目的忠。
说远了,说回将进酒。这篇文因是乱世破局,各方将相也各有选择,女帝和主角乃至边塞敌方的争夺和角力,带出一串大中小人物,各自为主各有背景故事,每一方都值得注目以及同情,我的眼泪屡次为边塞游牧族而流,也为女帝方感动,算是比较现代的写法。
更少见的是,虽然常听“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像这篇文这样,把权谋布局以及行军打仗的写作重点放在粮草上的bl文,可说极其极其罕见。大部分作者一到古耽都是天花乱坠写一通激情战场,各种抽象具象的血肉横飞,各种垂死挣扎,各种破晓临危的营救,日出日落大雪大雨等极端天气与生死存亡交相辉映,各种华丽文笔大比拼。这点在将进酒却不甚突出。生死交关的战场当然是有的,但总体写的还挺克制,并不乱扔文笔,老将尹昌战场上临死时那句无名之辈看得看得我泪下。当然也许不新鲜,千年之下,无论什么生死厮杀都有历史的照影,但小说与具体人物汇总一写,总是催泪。
唐酒卿应是做了点历史军事的功课,战场排兵布阵,战前目的与路线分析,辎重分发,都写得很具体,属于bl文里非常少见的实干派。
权谋角力写的也不错,沈心思深,一句话掰三瓣儿。但这种人写法常有致命缺点,就是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些别有用意或者意在言外的话,写出来却又怕读者不能懂这弯弯绕绕的用心,不免连篇累牍的加一段解释,反而累赘了。一百万字若是去掉这些解释,恐怕可减至八九十万。
这个缺点琅琊榜也有,剧中比书更为明显,题外话了。
萧沈感情线算是很重要的一条线,但我看来算是这篇文的一个弱点,太不符合女性写手的特点了,笑。按作者设计,萧沈感情线是拴住沈的无情的唯一维系,也是因为有了萧策安,尸山血海里爬出来又失去良师的沈泽川才有继续为人的心,而非无情复仇人设。但这两人的感情在我看来,就简单的两个字:情欲,或者干脆直白点,床戏。开始见面就是真.兵戈相向,后面见面基本上就是床.兵戈相向,非常之激烈。两人见面基本上就睡,简直忘记了当年晋江也可以写床戏。当然跟大部分耽美写手一样,床戏都是意识流(是让我相信这写手确实是女孩的主要原因),但篇幅相当不小,有意义的感情交流不是太多。以至于到后面萧既明被问到离北怎么攀上沈这个坐拥粮库的枭雄的时候,他回答,靠脸。我居然都没觉得算是玩笑,心里感到,颇有道理,很有道理。
说道萧既明,觉得他,连同戚竹音(女大帅),陆广白,甚至沈的义兄纪暮,都是我很遗憾的,想多看,却没有多写的人物。‘
虽然大大小小人物写的不少,但都是围绕萧策安沈兰舟近身的来写,除了萧沈,大部分人物都是作为他们的辅助影子或者对立影子而存在,萧沈本人,有一点失于平面,萧的巨高大巨有力巨暴烈,与沈之美貌深谋远虑一样,符号意义多于生动人物本身。同样的神童姚温玉,落魄浪子乔天涯,善钻营之费盛等等,都有类似问题。其实人物情节大都写到点了,但感觉作者有点担心读者不能总结这些人物的性格脉络,索性一而再再而三的替读者综述出来,文笔上可以再自然点。应该也是我鸡蛋里挑骨头了。
总体感觉,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时代动荡不安,一众人物的顺流而下的无可奈何或逆流而上的倔强不屈,都各有动人。故事中的兵临城下刀光剑影,总带有种历史的浮光感,人物虽是虚构(而且大都是蛮典型的古文人设),并不觉悬而突兀。百万字里废笔不多,确实是难得的古耽精品,有时间应该找不受打扰的时间一气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