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The Mill on the Floss(小e请入)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读书] The Mill on the Floss(小e请入)

Post by Jun » 2021-02-15 10:36

其实这本小说我还没看完,只达到一半,但是要推荐给象我一样有哥哥的女读者。

The Mill on the Floss 是 George Eliot 的半自传小说,中心是一对兄妹,从小讲到大。作为一个有哥哥的人,这是我见过的兄妹关系描写中最传神的,很多地方让我大有共鸣,感觉特别真实。

哥哥 Tom 和妹妹 Maggie 生长在一个183X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个小业主拥有经营 Floss 河上的磨坊以及周边的土地,妈妈来自殷实的地主家庭。两人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长到 teenage 的时候,家道中落,突然破产。世态炎凉迫使兄妹俩提前长大成人。后来两人产生巨大分歧而关系破裂 ... (我还没读到)

George Eliot 的小说,之前我只读过最后一部 Daniel Deronda,非常惊艳,非常佩服。能感觉到她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大潮极其敏锐的嗅觉,包括当时仍在萌芽中的 Zionist 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虽然十九世纪的小说都会时不常地来一段儿作者大发议论,但她并没有让议论影响到作品文学性和娱乐性,因为她最擅长的是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幽微的心理。

在 The Mill on the Floss 里,Maggie 从小就是书虫,家里没啥童书可看,就自己啃字典和大厚书;而 Tom 对读书一窍不通,看见书本就头大。然而爸爸自然而然地在 Tom 身上大笔投资教育,把他送到私教家里寄宿住读,希望培养他为律师。Maggie 则因为个性强烈又不会讨好大人而经常被训斥,虽然爸爸很赞叹女儿的读书天赋,但是培养她的学业的念头根本不会自然出现。

当然,大家都看得出 Maggie 是取自 George Eliot 自己的童年记忆。根据书评,小说里的一些片段是 Eliot 童年的真事儿:小时候给自己剪头发剪得七歪八扭吓到家人,离家出走去加入吉普赛人被送回来。

在我看完的上半部小说里,作者给 Tom 的描述多于给 Maggie 的,对于男人的视角和思路刻画得入木三分,惊人的准确与深刻。有空我抄几段上来,简直放到今天也是一样贴切吻合,有些地方直接让我想起杨笠名言“如此普通却如此自信”。Eliot 以不带道德评价的观察口吻写出来,冷静而真实,又不会得罪一大片读者(毕竟她的时代不存在对 toxic masculinity 的群嘲现象),让我非常佩服。

自古以来,女作家写男性人物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但是这部小说是让我直接联系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实生活的第一次。同样是写英国乡绅生活,我个人觉得 George Eliot 把 Jane Austen 甩出十几条大街——当然必须承认 Austen 比 Eliot 早一百年,教育和经历和眼界都差远了,不能怪作者本人。

Image

说到我自己最感动的部分,主要还是兄妹俩的关系。哥哥不爱读书,性格毛糙莽撞,妹妹情感细腻,对哥哥又爱又嫌,以及一家四口自然形成的关系:妈妈跟儿子更亲,爸爸溺爱女儿。很多地方让我特眼熟而亲切。家里突遭不幸时,兄妹两人互相依靠的细节把我看哭。因为太真了,我相信这里描述的兄妹关系至少90%来自 Eliot 的亲身经历,虽然他们并没有家道中落。后来兄妹反目,不再见面,Eliot 在小说中实现了自己不能达到的愿望:与哥哥和解。对照我自己的兄妹关系,看得出 Tom and Maggie (也是 Eliot 和她的哥哥 Isaac)的决裂不仅是两人性格和思想差异的悲剧,也是社会环境中 toxic masculinity 制造的后果。我也很庆幸自己的兄妹关系——虽然我们的性格完全不同——足够温馨和谐彼此信任。

我要把小说推荐给小E,因为你一直羡慕兄妹关系。这里对兄妹关系的描写非常真实而感人。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The Mill on the Floss(小e请入)

Post by Jun » 2021-07-08 6:53

中断了好久之后,把这本书又捡起来,快要看完了。

后半部分很有意思,而且跟现在的女权话题很有关系,尤其是 I May Destroy You 里面的那个 consent 的问题。

等我完全看完了之后再来详细解释。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读书] The Mill on the Floss(小e请入)

Post by Jun » 2021-07-17 19:32

这本小说的后半部分讲了一个现在看来很微妙的故事,即使是在二十世纪之前的英语文学里,我也没听说过这种桥段或者剧情(20世纪文学我不太清楚不敢乱说)。

女主角 Maggie Tulliver 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哥哥严厉,在青春期里基本没谈什么恋爱。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在外头打工了一年(在19世纪初,她能打的工除了做做针线活就是在女校里教书),回来被表妹 Lucy Deane 请到家里作为陪伴。表妹家是中产阶级,爸爸是生意人,妈妈也有些财产,家境比 Maggie 好很多,所以 Lucy 是个傻白甜小美女。Lucy 有个追求者 Stephen Guest,是镇上上流社会家庭的少爷。当然,在这种外省小镇,也没什么贵族大亨之类,所以 Guest 家的地位只是大地主而已。Guest 家本来对于儿子追求 Deane 家的女儿有点不满,觉得屈就,不过也没有真的反对。这时候 Stephen 虽然天天跑去对 Lucy 献殷勤,却也尚未正式求婚。

Maggie 出现之后,Stephen 立刻被她吸引,而 Maggie 也被 Stephen 吸引。两人都是外省青年(当地是个叫 St. Ogg 的小镇,也不知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地方),未必见过什么世面,平时也没太多可以选择的恋人对象。当然,因为 Stephen 是 Lucy 的男朋友,关系已经被所有人定性,所以 Maggie 极度压抑自己对 Stephen 的感情。虽然她是道德感很重的女主角而且是作者的投射,作者仍然暗示 Maggie 对于 Lucy 的无忧无虑的人生感到嫉妒。而 Stephen 对于 Maggie 的感情几乎完全是建立在外貌上的,作者实际上也没写得太清楚,只是将它描述成近似 obsession 的欲望。两人挣扎了一阵以后,Maggie 表示绝不能背叛 Lucy,打算尽快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以杜绝肉体诱惑。

这一天,本来约好了四个年轻人一起到河里划船游玩,包括 Maggie, Lucy, Stephen, 和 Maggie 曾有过短暂情缘的 Philip。但是阴差阳错,Lucy 和 Philip 到时候没有出现,只剩下 Maggie 和 Stephen 两人在一起。Stephen 要求 Maggie 依约陪他去划船,“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单独相处,最后一次!” Maggie 就答应了。

他们的原计划是划船到下游的某小镇,上岸,然后走回来(或者坐马车,没说清楚)。当然,划船的人是 Stephen。两人上船后在强烈的 sexual tension 中沉默着不知不觉过了很久。然后 Maggie 突然意识到船早就过了计划上岸的某镇。

这时 Stephen 解释道,他也是因为心绪重重,过了终点不久后才意识到的,然后他的心头冒出了一个念头——但是等他说出来的时候,船已经离某镇很远。什么念头呢?他打算跟 Maggie 当即私奔,继续划船到更前面的一个港口城市,上岸立刻找个地方结婚,然后出走到伦敦或者欧陆去,不回家了。Maggie 震惊到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当时已经在小船上漂了四个钟头,又饿又累又迷糊,微弱地反对了两句,也没有当场跳船逃跑。于是 Stephen 继续划船往下游。这时天气转坏,他们在河上遇见一搜货轮,于是两人招呼了上去休息一晚,请货轮捎带他们去港口城市。

上船之后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 Maggie 脑子也清醒了,坚决拒绝了 Stephen 的计划。Stephen 气急败坏地说,你现在拒绝也晚了,我们昨晚没回去,孤男寡女的,傻子也能猜到我们私奔了,现在你只有嫁给我一条出路,就算你还想保护 Lucy 不受伤害也来不及了,她已经被伤害到了。

但是 Maggie 不管对方如何死缠硬磨就是不松口,到达港口城市后一下船就跟 Stephen 分道扬镳,自己找旅馆住了一夜,第二天马上雇马车回到 St. Ogg. 而 Stephen 自己出走到荷兰去了。

回家之后 Maggie 的待遇可想而知,在外省小镇上,这就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丑闻。Maggie 抢走表妹的“未婚夫”私奔而失败乎?虽然她的母亲和大姨和好心的牧师相信她叙述的事情经过——她和 Stephen 不仅没结婚而且也没发生关系——但大多数人当然不信她的清白,最重要的是 Maggie 的哥哥 Tom 也不信她并且把她赶出家门。

-----------------

后面的情节暂且按下不表,这一段“私奔”的故事,从现代角度来看,让我联想到剧集 I May Destroy You 里面关于 consent 的各色各样的讨论。Stephen Guest 的做法,不管他的动机和心理活动,在客观上颇有点儿绑架的嫌疑,就算不是绑架,也难免 coercion。因为当时在小船上(以及后来在大船上) Maggie 完全没有反抗的余地。不过呢, George Eliot 不是 Thomas Hardy,她并不想把笔下人物写成圣人和魔鬼,黑白分明,所以 Stephen 一直没有对 Maggie 硬来,两人的争执一路上都是动口不动手。但是这样就不是 coercion 吗?Stephen 后来摊牌说,丑闻已经发生,如果我们不结婚,你就完了。后来事实也证明他的预测完全正确。

作者当然也指出,虽然是两个人私奔,但是小镇群众的立场一致批判 Maggie 这只狐狸精,而且狐狸精的失败更加让她万劫不复,如果她升级为少奶奶,大家反而不敢说什么。男方则无论如何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或严重的非议,其中也有社会地位的差异,并不全是男女受到不同待遇。

出于 whatever 考虑,George Eliot 不仅没有凸显此事的 coercion 的倾向,而且刻意强调 Maggie 也是被 Stephen 吸引的,从而淡化 Stephen 没有征得对方同意就把她挟裹上了私奔之路,并且强调 Stephen 不是坏人,他是真心爱 Maggie,如何如何。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描述 Maggie 的坚定态度,不管形势的压力如何限制了她的选择,她就是不肯嫁给 Stephen. 宁可选择最窄最难的一条路也不要走最容易的那条。

在现实中,George Eliot (Mary Ann Evans) 也是丑闻女主角,34岁的时候决定与 George Lewes 同居。Lewes 有老婆,不过本来就是 open marriage. 他老婆也早就跟别人好了。Evans 和 Lewes 一起到德国旅行并搞研究,回到英国后以夫妻身份在社交圈里出入,当时她被广为诟病。The Mill on the Floss 这本小说的扉页 dedication 就是直接给“我丈夫 George Henry Lewes”的,出版时她40岁。她的丑闻把道貌岸然的乡绅哥哥气得半死,跟她公开断绝关系,至死都拒绝跟妹妹来往,与小说中描写的 Tom 一模一样——除了结尾是范特西以外。

George Eliot 不仅没有 Hardy 那种拧巴纠结的倾向,而且也毫无廉价的 sentimentality,更不需要给人物道德定性。她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洞察非常冷峻而深刻,一针见血,描述 Tom 的僵化思路分分钟适用于眼下的社会争论。

我想了很久,在自己目前身处的环境里,做一个 feminist 真是一点儿难度也没有,因为我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多大代价。当全社会都认为你是错的,但你仍然选择自己认为是对的那条路,这时感受到的的自由和自我存在感,恐怕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也是多数夏虫一辈子都摸不到的冰。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