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of 2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4:35
by 笑嘻嘻
写完了。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5:07
by Jun
Bad women are always more interesting than good women. It's a compliment.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5:31
by putaopi
应该说是complicated woman is always more interesting. 不过我猜要是挖得够深,good woman is quite complicated too.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5:36
by Jun
我想说的是,我们都害怕说“坏女人”, 坏女人坏女人坏女人坏女人。这是一个多么恐怖黑色的称谓呀,充满了 unspoken connotations. 虽然社会拒绝跟咱们挑明坏女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们都不需要定义就能感受到这个词后面深深的恶意和暗示的含义,意图勾起每个人的某种直觉反应。

最近才刚发现原来松本清张就是经常喜欢写坏女人的作家,他笔下的罪犯凶手常常都是女性人物。但是文艺作品中的坏女人都很无聊,很扁平,坏得特别假,是行走的道德符号,男性恐惧的投射,而不是真人。

我就是想叫 Hedda Gabler 为坏女人,我喜欢这个词,喜欢把这个词用在她身上。一大原因是我看过而且喜欢过文艺作品里的坏男人角色,数目很多,耳熟能详,都成了各代潮流了,他们复杂而立体,他们的魅力之一就是 the whiff of death and destruction。Hedda 让我联想起这些人物形象,很典型很常见,然而他们都是男的。

我知道很多现实中真实的女人也是浑身散发着死亡和毁灭的魅力来来去去,然而社会绝对不敢面对不敢给她们立传,甚至不敢面对她们的存在。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5:49
by 豪情
femme fatale?

女性角色特别扁平是因为传统上她们的角色被限制了。男性可以同时担任很多角色所以更多面复杂。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5:54
by Jun
我个人的推测是,因为女人有子宫,有赋予生命的(独占)能力,所以不敢把母和死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触动了某种原始的恐惧。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7:10
by 笑嘻嘻
我读过一篇vice的讲美杜莎文章:她是被妖魔化的强奸受害者里最著名的一个
我实在没看出Hedda 有什么坏的地方。她就是有才干,又清醒。如果硬要说“坏”,她被臭名昭著的Lovborg 指责对自己拥有“power”。这种所谓“power”只是她对外面的“不允许女性进入的世界”的好奇,和她的谈话技巧。不平等的社会结构里,坐在高位子的人为什么要去了解低位子的人。男女不平等有一点特殊是多数性关系缺不了女性,性对人又很重要。所以不得不在故事里给个配角。对了,Jun不是说日本剧早期就没有女角色。

我觉得这个剧最颠覆的是最后Hedda 对法官Brack 的态度。一开始读者会以为他俩是老相好,能够在同一精神层面进行交流。甚至Tesmans 买房子是他来经手贷款。George Tesman 本人显然没有那个处理金钱的能力,由姨母和并没有那么关系好的法官 Brack 全权处理。倘若当时女性可以有经济权,这个家庭也会更稳固。他可以一心做学问,让老婆管钱。我个人觉得,也就是法官Brack 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不愿意结婚,否则 Hedda 更可能会选择他做丈夫。但最终Hedda 对法官Brack 也是一个power struggle。她并不把Brack做老相好/旧情人/未来新情人看。按照剧中 Brack 的评语,她对个人主义的追求超过一厢男性追求者。

另外我觉得帽子风波特别有水准。Hedda 三言两语就让姨母明白,两家人划清界限,我不犯你,你也别没事儿把自己当这个家的女主人,大清早我们半夜刚旅行回家我们都还没起床,你就跑到客厅来坐半天。老公Tesman在现场还啥也没听出来。高明。几句话就把亚婆媳关系给解决了。这在八点档里可以拉扯50集呢。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9:16
by 豪情
欧洲传统社会里面女性的角色和中国不大一样。这个和社会制度有关系。笑嘻嘻问荣誉为啥那么重要,我也顺便说说说我的看法。

欧洲传统是世袭贵族制度,封建制度。以前贵族是领主,君主只是一个推出来的首领,贵族有很大的独立性,平民从属于他们的领主,不直接属于君主。中国从汉朝中期起就没有封建制度了。非要比,就是满清早期的八旗制度。领主都要打仗,主妇监国,所以有骑士向主妇献殷勤的传统。骑士和精神恋爱的传统都从这里来。

当欧洲各国开始君主集权/极权,掌握了绝对权力,贵族就更多变成了宫廷一员,雷霆雨露,皆出于上。任命升迁,就是论亲论贵,就像科举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或者像清朝时候的旗人亲贵。想出头的会讲Noblesse oblige,或者直接走沙龙门路。不能进入上流社会的客厅沙龙, 就意味着门路都被堵死了。中国九品中正时候也特别讲究养望,就靠举荐和推举晋身。在这种环境里, 女性作为联系各种圈子的纽带,能造成很多影响。中国类似的时期, 女性的影响也相对比其他时期大。

欧洲绅士阶层知识分子军人精英阶层, 也会模仿这样的传统。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9:24
by 笑嘻嘻
我读的时候也觉得 Lovborg 对丢失手稿的反应很奇特。当即想起沈从文老先生在文革中被抄家抄走了他写的丝绸(?)研究的手稿,老先生文革结束后重新开始写了一遍。不过他是个酒鬼,一旦开始酗酒精神不稳定,所以就放过了疑点。我回忆了一下剧中 Mrs. Elvsted 的反应,她原本对 Lovborg 全情热爱,不惜背负丑闻的名声私奔。问题是 Lovborg 不打算跟她私奔。但是当听到手稿丢失的时候,她一下就不这么传统为爱献身了,她当即暴跳如雷,说:“我不能走,我必须在场!我必须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在场!我要看到荣誉和尊敬倾倒到你的身上。”她其实是全剧中最反叛的人物,躲在了一个柔弱的传统奉献女性的外表下。大二惊恐的眼睛,丰盛厚实的白金色的卷发,遇事拧着手,只知道全盘吐露。 Lovborg 的新书真的可能她才是主要作者,否则 Lovborg 根本对她没有感受到性吸引力,但是却为了讨好她而放弃了过去的酗酒生涯,把她称为自己新书的母亲。新书是两个人的婴儿。他宁可说“孩子死了,也不敢对孩子的母亲说孩子给弄丢了。”按照这个逻辑,孩子应该是更多的母亲的骨血。她无法身为女性出版学术书籍,必须做为影子作者躲在一个男性作者背后。Tesman 也说过新书 Lovborg 从来没写过这么好过。别忘了,她出身并不好,原本做家庭教师,成为家庭主妇之后,由Lovborg来填这个空缺。

另外,我不认为这里的任何人爱任何人。Hedda 没有爱过 Lovborg,她向往 Lovborg 过去身为跟她一样的贵族阶级,却公然酗酒,眠花宿柳,无视她自己最惧怕的丑闻的19世纪上流社会条条框框。她自己就cowardly。她不能公开说跟老公过夜这个词,甚至老公在家庭里也不直接说怀孕这个词,使用各种各样的替代词汇。但是 Lovborg 却酗酒纵欲。她向往 Lovborg 曾经的勇气,但当年 Lovborg 相她求欢,她断然拒绝,就有 Lovborg 说的一个女人用手枪指着他的头的片段。性和爱情在Hedda 的优先级都排不上。她也不爱另一个求欢者 Brack 法官。Brack 法官是 Lovborg 的另一个反面,他玩转贵族生活的规则,他混在别人家客厅是为了免费睡女主人,而无需承担家庭负累。Hedda 对家庭生活充满痛苦,无事可做的时候(注意在最后老公Tesman 回答Hedda问题“我能帮什么忙?”老公Tesman 开心高兴地回答“Nothing in the world.”)可以满足于跟 Brack 聊天调情,但是绝不愿意跟 Brack 发生性关系。此时Brack 要祭出杀手锏:我知道了你的手枪。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19:30
by 笑嘻嘻
关于沙龙,在本剧中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真正的拉关系是法官在自己家搞的单身汉聚会,只允许男性参加,select circle。Lovborg 出版的轰动一时的新书,才被邀请。虽然他高傲地一开始拒绝,这个因为他酗酒宿娼丑闻而拒绝他的圈子。Hedda 明确表达了我要是能不被看见地出席就好了。那里才是lively life的地方。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21:48
by Jun
早一两百年大概将军的女儿是社会上层,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社会结构变了,阶级由钱区分了。易卜生的对钱的作用特别敏感。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29 22:01
by 笑嘻嘻
社会结构也有可能没变。根据阅读奥斯汀,来推测。将军的女儿,Lovborg,法官Brack都是贵族。这两位都是在她父亲在世时的追求者,Brack 又直截了当地问Hedda:你是怎么就下嫁给Tesman了?(用的词好像是throw off)但是女性大约没有经济继承权,她没有继承到遗产,买房子的钱必须是Tesmans家筹措资金,老相好Brack帮忙经手。贵族Brack 不愿意结婚,Lovborg 臭名昭著,将军的女儿不愿给老父门楣抹黑,不愿意选择Lovborg。将军死后,她的年纪也大了,选了个潜在股 Tesman。她相信未来Tesman一定会因学术而出头。但Tesman 大概是出身家庭是小资产阶级,小康之家,姨母有养老金。没有多少钱,当然不能进用钱做门槛的大资产阶级的权力圈。所以 Tesmans 一家对娶到将军之女充满了凤凰男的喜悦。这是Tesman 借助娶妻(证明)往社会上层走,他没有创造力没有关系,他做学问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往上走。所以他对教职的看重马上能够压倒对老婆毁掉对手手稿的道德畏惧感。他觉得这是奖杯老婆爱他的证明,他期待已久的终于找到了的爱情的证明。但对于将军的女儿,这是从贵族阶层下嫁到小康之家,虽然是压的潜力股,未来有可能让她再次重归上流社会的中心。现在则分明是暂时不能维持从前的生活水准和社交圈子了。Brack 利用了她失去了原有社交圈(大约又不愿意降格重新组织小资产阶级的社交圈)的空虚的客厅,把自己打造成Tesman家客厅里稳固的第三者。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30 15:42
by Jun
Lovborg 也没钱,Hedda 怎么也不会嫁给他的。她只是嫉妒 Lovborg 的自由罢了。

Gabler 家大概早已没落了。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5-30 16:12
by Jun
笑嘻嘻 wrote:
2020-05-29 17:10
另外我觉得帽子风波特别有水准。Hedda 三言两语就让姨母明白,两家人划清界限,我不犯你,你也别没事儿把自己当这个家的女主人,大清早我们半夜刚旅行回家我们都还没起床,你就跑到客厅来坐半天。老公Tesman在现场还啥也没听出来。高明。几句话就把亚婆媳关系给解决了。这在八点档里可以拉扯50集呢。
我不认为 Hedda 是要跟姨妈斗争婆媳关系,而是她打心里瞧不起 Tesman 家的阶层,这本来是很正常普遍的态度,在那个时代和阶层,但她忍不住就说出口了。她就是有破坏的欲望,就算未必对姨妈有什么真的反感或对立(租房子的钱还是姨妈拿的呢),她也时不常地会让破坏欲望喷涌出来一下。就好象小时候在学校里,毫无由来她也要去欺负一下 Thea,拉她的辫子,威胁她。这种性格在男性人物里经常被描写过,以及在现实中也不罕见,走在路上看见一只蚂蚁也忍不住上去踩一脚,有时候会做出毫无意义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只是为了宣泄一下,并没有什么逻辑和因果,she just can't help herself。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作者太隐晦,当然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此处省略一千字哈姆雷特的诠释等等。

她肯定不爱 Lovborg —— 但肯定有人往这个方向去排演。当然也不爱 Brack ,但她跟 Brack 彼此理解,他们是同样类型的人。如果她有得选,是不会跟人结婚的。所以提起生娃之类她会厌恶地“呸”。

恶女的形象在文艺作品里倒也不罕见,只是不会受到男主角那样的待遇而已,尽管如此我看各种恶女的故事(什么幕府公主拐来美男睡一个杀一个等等),还是能感到一种舒爽 ...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6-11 2:17
by 笑嘻嘻
团圆学期结束,我大松一口气地给自己也放假了。再回来这个帖子。

说Hedda 跟Tesman 姨妈的关系是亚婆媳关系,是因为婆媳关系是个权力和家庭边界的关系。Hedda 的确是瞧不起Tesman 一家的阶层,但也没妨碍一开场姨妈把自己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养大的侄子家,当成是自己家。对新妇浪费钱,不爱惜自己抵押了自己两姐妹的养老金买的家具和地毯不够爱惜,颇有些微词。尤其关心新妇是否已经怀孕了。 Hedda 利用姨妈知道自己看不起她们一家,两句话就让对方知道自己不好惹,还让在现场的老公什么都听不出来。

她做坏事挺有分寸的,自己说自己不能克制冲动,是伪装,对男性的伪装:“啊,我是女人。女人总是感情用事”,来掩盖真实目的。欺负Thea,动作是在楼梯上见到她就揪她头发,一边说:“我要一把火烧了它。”原因很简单,Thea 有一头出奇茂盛的白金色的头发。Hedda 自己的头发是“让人舒服的棕色,但并不丰厚”。古典审美里,女性头发丰厚是文学作品里普遍的女性优点,红楼梦里有“黑鸦鸦地一头好头发”,文艺复兴的美女图多数有一头波浪美发。我记得在一千零一夜里,古波斯也是形容美女有一头好头发。总之,头发茂盛是评价女性(男性)健康,美貌的一条重要标志。只有到了近现代,忽然流行顺滑的薄发,大概是因为黑人的发量是其他种族比不了的,忽然关于头发的审美就变了。Hedda 揪 Thea 头发就是因为从当时的审美,Thea 的头发比她自己的更具有一个美女的特征。Hedda 是个时髦的帅气的女神,Thea 长了一副传统的,大蓝眼睛,厚白金发,男人一看就产生怜惜的外表。

这部作品,非常美在于基本就没有所谓“好人”。老好George Tesman 算是最好的了,但听到老婆烧了对手的手稿,欣喜若狂地说:“你这么爱我!” Hedda 有两个镜像。第一个法官Brack,是个男性的 Hedda,他俩互相理解。但是Brack是男性贵族,有不想结婚就不结婚的自由。这个自由很可能 Hedda 要么没有,要么就是用老处女的丑闻去换,Hedda 又最怕丑闻玷污老父名声。而他俩的互相了解,惺惺相惜进而造成了Hedda的最大的冲突。

还有一个镜像比较隐晦。Jun 一旦指出,手稿是 Thea 写的,一切都有了道理。比如我读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Thea 请 Tesman 给情人Lovborg 写信请他来Tesman 家做客,同时叮嘱Tesman 和 Hedda 一定不能告诉Lovborg是自己让他们写信的。等到 Lovborg 先于 Thea 到达 Hedda 家,Hedda 先确认自己的裙下客 Lovborg 仍然还是对自己充满热烈的感情,Thea 在 Lovborg 的心中排在自己后面。 Lovborg 对于 Thea 将要到 Tesman家来做客的消息没有反应,显然要么已经知道了她来城里了,要么不在乎。Lovborg 好像也没有打算主动去找 Thea,Thea 好像也不能自己去主动找 Lovborg。这点就挺奇怪的,你都私奔了,离家出走了,然后还挺在意礼法的,还要特地在第三方的家里请别人写信去找情郎见面。等到两人见了面,互相重复说了一些非常暧昧的话,这些话在Hedda 耳朵里就是两人在自己面前重燃了爱的火花。Hedda 对学术毫无兴趣,对自己的魅力值更感兴趣,当即吐露了是Thea 让自己老公写的信。Thea 当场就面色发白,不停地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毁了一切。” Lovborg 顿时面色发黑,说:“恐怕你来城里找我都是你老公的主意吧?”之后,Lovborg 就开戒喝酒,一切急转直下。

我完全不能理解这段对话。情人见面只能靠撞大运吗?不能请女友夫妇帮忙牵线搭桥的?为啥两人前一秒还在Hedda 面前互诉衷肠,一句话就翻脸了。完全说不通。但如果这个手稿是 Thea 写的,就一切都能说通了。有了这个假设,从头回顾一下剧情。Thea 是追爱情来的吗?不是。是追手稿来的。她生怕 Lovborg 抛弃了自己,一个人远离了自己独自享受手稿带来的荣誉与成功,所以她“再也无法在那个家里待下去了。”那个手稿,Lovborg自己都说 Thea 是手稿的母亲,那是Thea 的孩子,所以他“宁可说孩子死了,也不敢对孩子母亲承认自己把孩子搞丢了。” 当 Tesman 从新婚旅行回来听到Lovborg出了本新书,没放在心上地猜测说:那是他几年前还正常的时候写的存活吧?Thea 马上说:“不,都是在我家那一年时间写的。”可不,您知道得最清楚。Lovborg 估计真的原本打算独吞的,他说了他要的是道德上的胜利。结果枪手杀了过来,两人当着 Hedda 诉的那段衷肠实际是 Lovborg 表态:我记着你的贡献,你我精神相通,你启迪了我,你激发了我最好的那面。这就是 Thea 追过来要的:你可别独吞了。我不打算回去了,我要看着手稿发表。你别打算背着我。

Lovborg 要的“道德上的胜利”因为枪手Thea 的出现而打了折扣,浪荡子在Thea 家“写”手稿时坚持克制的不喝酒嫖娼的冲动,一下克制不住了。

等到 Lovborg 的死讯传来,Thea 这个为爱私奔的女人,听到了情郎的死讯,的确一下说了几句,她这种柔弱外形女性的心碎的话。然后毫不犹豫地从包里拿出了笔记,一分钟也没耽搁开始和Tesman一起再创作。在 Hedda 眼里就象看到了当初 Thea 和 Lovborg 一起写作一样。

Thea 是Hedda 的另一个镜像。她俩都对婚姻孩子不感兴趣。结婚是没办法,单身无财产女性很难在社会上立足。Hedda 看上去时髦帅气,言辞激烈;Thea 看上去娇柔虚弱,听上去说的都是唧唧歪歪的废话。男性会拜倒在Hedda 裙下,对 Thea 心生怜惜。但是Hedda 一切都以不出贵族圈丑闻来限制自己的言行。反而是 Thea 不断地说出了当年 Lovborg 吸引未婚的Hedda的惊世骇俗的话:“我只做我必须做的事情。我管别人怎么说呢。”她甚至用同一番话来想拉住 Lovborg 不要去参加单身汉聚会喝酒。反而是这个臭名昭著的浪荡子要重归抛弃了自己的上流贵族圈。Hedda 对学术毫无兴趣,她抱怨已婚生活无聊致死,法官 Brack 出主意,要不你找个爱好,比如帮你老公。被Hedda 一口拒绝。Thea 也觉得婚姻生活无聊。她干脆重塑了一个浪荡子,打着他的名字写了本学术书。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6-11 2:46
by 笑嘻嘻
关于坏女人的故事。我两周前终于看了去年大热的小妇人电影。我记得我小时候并不喜欢这本小说,看完了之后很明确地想要不要把这本书送人什么的。最近几年至少听到了两次受压迫的小女孩用小妇人一直鼓励自己的故事。所以想是不是自己小时候没眼光。搜了一下恶人谷,twin 跟我一样不能get 小妇人。有一个故事是有家印度人想把刚出生的女孩送人,正好有远亲从美国回来想收养,就抱走了,没有经过法律手段。结果小女孩在美国长到10几岁,生她的父母借亲戚口说想她,让她到那个亲戚家暑假一见。她去住开始一切正常,有一天忽然被亲生父亲带进车里拉到乡下,再也不许跟美国养父母联系。她亲生父亲认为她这样在美国长大是非常不守妇道的,对她严厉教诲,动辄打骂,务求她回归妇道。这个女孩这些年唯一的一本书就是小妇人。她偷偷把书撕成几份藏在床垫下面,因为书太厚了怕被发现。她把小妇人能够背下来,靠着这本书撑过那些年。最后24岁时她父亲终于相信了她已经变“好”了,同意她去美国探亲。她成功逃跑。在被采访的时候,主持人挑了一章的开头,她当场背了下去。所以我想可能是我没读懂小妇人。

看了电影之后,我终于想起来为什么我不喜欢小妇人了:这是一本特别圣洁的好女孩的故事。里面有个妹妹基本就是个圣女。看上去最爱慕虚荣的大姐,就是Emma 演的那个,结婚后有个情节,就是秋天熬制果酱失败,伤心哭泣。就是结婚前向往了一下有钱人的生活,爱情一下让她解锁了身上的所有美德,成为一个贤妻。再细节我也不记得书里有没有电影里这么不停强调结婚是个economic proposition。很怀疑这是电影改编。但哪怕有了这么几句冷静话,这仍是是个特别有基督教义特色的故事。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6-11 3:29
by 豪情
一拍大腿说还是twin一针见血。我就是不喜欢那股浓浓的pilgrim的味道。这也解释了我不喜欢简爱。

进步都是相对的,对某些文化来说这些已经是解放的福音了。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0-06-11 7:14
by Jun
确实就是这个意思,解放是相对的,甲之落后乙之遥不可及,太前卫了对太滞后的社会反而没有用。

小妇人我没看过,但内容知道,例如女主角没有嫁给青梅竹马的恋人,而是跟了一个老男人,并且进行作家的事业(那时候作家还是赚钱的)。我不厚道地想,是不是因为跟老男人就生孩子的几率降低?

要说女德训诫啥的,我觉得 Jane Austen 就很会那一套,看似言情小说,实际上笔下的女配角大多代表了不符合她的爱情道德观的“错误案例”,被她安排了不幸福的下场(没捞到男主角)。

-------------

Thea 是手稿的真作者这一点,完全是我的猜想,后来我搜了半天关于此剧的评论都没有看到任何人提出怀疑,自动假设 Lovborg 是风流又深情的大才子(最后肚子上挨了一枪 :lol: )。然而我不会放弃这个猜想,我觉得 Ibsen 写得如此隐晦,大概是当作 Easter Egg 的意思,没有人看出来就自己偷着乐。

笑嘻嘻说 Thea 和 Hedda 是镜像是个有趣的 insight。Thea 被描写得外表胆小畏缩,Hedda 大胆潇洒,但二人的内心颇有点反过来:Thea 已经离家出走,坦然大骂丈夫不是好人;Hedda 不敢当着丈夫的面跟 Lovborg 叙旧情,在后院儿对着天空开枪。都让我感到了女性才是 I can't breathe 的憋闷。

Re: 易卜生戏剧(Hedda Gabler 完)

Posted: 2021-04-28 21:45
by Jun
连夜读完了 Ghosts,被惊得睡不着觉。这人真是太神了吧,就算是现在也毫不过时,反而让人觉得社会进步得太他奶奶的慢了,一百多年都还赶不上 Ibsen 一个人的思想。为什么呢?为什么世界上有时会冒出一些特别超前的人呢?认识了这些人就会觉得主流和大众(包括自己)都弱爆了,简直不是同一个物种的。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4-29 2:46
by Knowing
没读过,讲讲?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4-29 7:11
by Jun
等晚上有空来讲。

我发现易卜生剧里的女主角经常会说些很 blunt 的话,把我 shock 到 :shock: 。不知道是因为北欧女人确实说话很 blunt 呢,还是他以男作家的角度,还是不能精确地 get 到女人普遍被洗脑到说话极度拐弯抹角粉饰太平的普遍现象。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4-29 18:00
by Jun
Ghosts 鬼魂(们)

这部剧情节没有那么复杂,人物也少,只有五个:富家寡妇 Mrs Alving 和刚从罗马巴黎回家探亲的艺术家儿子 Oswald,他们家的年轻漂亮的女仆 Regine 和她的瘸腿酒鬼老爸 Engstrand,以及牧师 Manders,不仅是丈夫 Captain Alving 生前的老朋友,而且帮寡妇理财。中心事件也很简单,寡妇捐钱造了一座孤儿院,马上就要开张,Engstrand 是参与建造的木匠之一,攒了点钱要在城里开个水手旅馆。寡妇把牧师叫来商量开张仪式和经济手续——Manders 建议不要买保险(契诃夫的枪又来了)。

在他们的家庭对话里,一层又一层的秘密被揭开了。说起来易卜生其实有至少一半的作品是 domestic drama,完全讲家庭关系的,但并没有人敢把他列为 chick lit 说他“格局小”。原因不言自明。

牧师和艺术青年一上来就为了艺术圈是不是生活作风很乱的问题争论了半天,于是我们马上了解到牧师是个典型的北方老派人,道德观念很 ... you know,一套一套的。现在看过去,此类宗教人物已经成了文艺作品里的大俗套,但我们必须记住1881年并不存在这样的俗套,这很重要。

孤儿院是纪念亡夫 Captain Alving 去世十年的名义建造的。寡妇跟牧师叙旧起来,说当初刚嫁给 Alving 马上就后悔了,“你还记得大明湖畔...?” 她婚后不久就离家出走跑去找牧师,牧师硬把她劝回家去了(这也是离家出走的老婆的结局之一)。她为什么别人不找只找牧师,作者用只言片语就交代了。牧师说:
Manders: It was extremely inconsiderate of you to seek refuge with me... You should thank God ... that I managed to dissuade you from your hysterical intentions ... to lead you back into the path of duty.
Duty 这个词后面还出现很多次。当然,现代观众看牧师这个人会觉得挺滑稽的,刻板而禁欲,代表了父权社会的道德体系。他指责寡妇虽然回到了丈夫身边尽到妻子的责任,却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把儿子很小就送去外国寄宿学校,让他在南方晃荡,跟艺术圈混在一起,等等,"You are in truth a very guilty mother"。

寡妇自然就要为自己辩护喽,要说把儿子一早送出去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

Captain Alving was a piece of shit.
Mrs Alving: The truth is this: my husband was just as debauched when he died as he had been all his life.
结婚之前仿佛社会舆论(包括牧师)对他的放浪行为倒也略知一二,但结婚之后似乎就收心了,变成一个体面的好公民,好丈夫,好父亲,好乡绅。寡妇此刻爆出真相,道貌岸然的 patriarch 其实一直私生活不检点,酗酒嫖妓,死前医生宣布他梅毒病入膏肓——虽然全篇没有提到 syphilis 这个词,全是暗示。老婆拼尽全力掩盖丈夫的糜烂行为,替丈夫运作生意打点家务什么都干,勉强维持着光鲜的表面。瞒得过别人,瞒不过家里的儿子,她不得不把儿子一早送去寄宿学校是为了隐藏他父亲的真相,也是为了不让儿子的人生观被爸爸污染。

得知真相,牧师表示震惊!怎么我一点也看不出来?!是的,什么都看不出来也是牧师这人的一大性格特点。

寡妇还扔出大炸弹,Regine 是 Captain Alving 吃窝边草跟当时的女仆搞出来的孩子,女仆怀孕后他赶紧给钱让她自找出路,于是她找了瘸子木匠 Engstrand 火速结婚 ... 所以寡妇才把 Regina 雇到家里作第二代女佣,还给她一些教育。

到这里别说是我了,你肯定也会产生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对不对?第一幕结尾时 Oswald 少爷跟 Regine 调情时,这种熟悉感更强了 ——

没错,《雷雨》。 :monkey001: :laughting015:

所以到这里我当然就很担心少爷和女仆之间的发展喽,以及寡妇发现这个关系时的崩溃反应喽,对不对?啊呸!寡妇表示已经听见了儿子跟女仆拉拉扯扯,让她立刻联想到当年窥探听见丈夫和上一代女仆Johanna(Regina 的妈)拉拉扯扯。然而寡妇是什么态度呢?
Mrs Alving: If only I weren't such a miserable coward, I'd say to him: marry the girl, or come to some arrangement between yourselves. So long as there's nothing underhand.
:f20: :shock: :worthy:

是不是能让你惊得跌下椅子?在雷雨中,虽然乱伦的一对儿青年男女是在无知情况下搞上的,不是故意的,但曹禺最后还是把他俩杀死了,必须给观众的道德感足够的安抚镇定,决不能给人一种作者不愿批判乱伦关系的假象。你能想象妈妈角色说出这样的话吗?

当然,牧师对此表示震惊和不解,寡妇反问:
Mrs. Alving: Unheard of, you say? Hand on heart, Pastor Manders, do you think there aren't plenty of couples all over the country who are every bit as closely related?

Manders: ...Yes, I regret to say family life is in fact not always as pure as it ought to be. ... How you, as a mother, could be willing to allow your ...!
看到这里我简直要放声大笑,跑到阳台上蹦跶几下,真是太好玩了! :f16:

----------

后面的情节倒也不是很复杂,契诃夫的枪终于打响了,纪念道貌岸然的死鬼丈夫的新孤儿院着火烧光了。这件事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还趁机揭露了一下牧师的真实道德底线有多“高”。(以前也说过,易卜生情节布局非常缜密,绝无浪费。)Oswald 跟 Regine 拉拉扯扯的真实目的也不全是因为“她发育得好成熟呀”,而是因为他已患上梅毒绝症,希望赶紧找个姑娘照顾自己。巴黎的医生说,看上去像是你爹传染给你的,少爷说不可能,你看我妈妈的来信里说的,我爸是纯洁的好人,不乱搞,怎么可能?所以,一定是我自己不小心染上的,啊我好痛苦。寡妇这时不能再隐瞒了,向儿子坦白,你爹是个荒淫无度的老家伙,你的病就是他传染的。儿子为父亲的 sin 付出代价,这是他经常采用的主题之一。

(那时候还不是很清楚梅毒如何传染,易卜生以为 somehow 父亲可以传给儿子,而老婆女儿不会有事,但实际上细菌是通过母体传染的。)

---------

在短短的三幕剧里,易卜生触及了一系列的话题,每一个都值得探讨而且跟现代社会有直接关系,因为家庭关系和道德体系和性别定义的变化是很慢的。令人惊叹的是他什么都不怕,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说,完全没有自我审查与禁忌的感觉。下面的列表只是我看着很明显的一些话题:

1. 对男性的放荡生活的宽容
2. 对女性的“职责” (duty) 的严苛要求和标准
3. 维持道貌岸然的模范家庭假象的习惯和压力
4. 妻子/女性对于维持秩序和假象的贡献
5. 剧中三个男人都忍不住对 Regine 的身体流露垂涎态度,包括她(非亲生)父亲和一本正经的牧师
6. 乱伦欲望和可能性的暗示
7. 宗教/卫道士的虚伪和无情,以及愚蠢
8. 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撕下了社会规则和期望之后
9. 每个人的自私性
10. 历史和文化的包袱
11. 安乐死

是的!他连安乐死都写进去了!奶奶的。

Ibsen 实在是太超前了。别忘了当时还没有 feminism 运动哪,还没有 Simone de Beauvoir 等等的论著哪。看看这段,说到 Johanna 拿了主人给的三百块钱,大着肚子找瘸腿木匠嫁了,这段对话:
Manders: Fancy going and getting married to a fallen woman for three hundred miserable dollars!
Mrs Alving: What do you say about me then, going and letting myself be married to a fallen man?
Manders: But ... good heavens!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A fallen man!
Mrs Alving: Do you imagine when I went to the altar with Alving, he was any purer than Johanna was when Engstrand married her?
短短四句话里就包含了两重意思:1. 婚姻的交易本质;2. 如果女人动不动就堕落了,为什么男人不管怎么乱搞也不会被看作是堕落了?

第二条尤其让人产生疑问,他这是怎么长出来的平等意识?即使是女人也极少能跳出来观察到这样洗脑洗到骨子里的 double standard,他是怎么看出来的?此类的不平等和虚伪和双标,现代人都不见得能看得这么清楚,也许是我对早期 feminism (只认得 Mary Wollstonecraft) 太不了解的缘故。真是让人深深感到社会进步得太慢了吧?现代人活在现代都白解放了。还有一段也是非常一刀见血:
Mrs. Alving: If people had got to know about it, they'd probably have said, 'Poor man, no wonder he lets himself go a bit, with a wife who runs off and leaves him.'"
反正不管丈夫怎样的坏,都是老婆的错。

--------

Ibsen 和 Freud 是同时代的人,我只知道 Freud 看过 Ibsen 的剧并且感兴趣(写过文章分析),而 Ibsen 貌似没有接触过精神分析的理论。但是,在剧的最后部分,Oswald 说到当地文化对生命力的压抑,压抑了 joy of life,让 Mrs Alving 突然意识到 Captain Alving 不是个荒淫纵欲的坏蛋,而是一个生命力被环境压抑而胡乱发泄的受害者,把原本有道德评判之嫌的设定提升了一大截高度。这里的 joy of life,很明显就是 libido,完全一模一样的意思。

故事设定在挪威岸峡湾上的小镇和山里,闭塞而保守,天气也阴沉寒湿,一直下雨,一直下雨,让我想到 Bergen。

关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某种意义上也跟精神分析有一些联系。代表社会道德标准的牧师一直强调 Mrs Alving 有责任用谎言来维持儿子对父亲的敬仰,哪怕都是假的,假的也很要紧!这不叫假,这叫理想!你不能戳破了父亲形象的理想!(参见所谓 fiction 把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的作用。)
Manders: Have you forgotten that a child is supposed to love and honour its father and mother?
Mrs Alving: Let's not generalize. The question is: Is Oswald supposed to love and honour Captain Alving?
Manders: Don't you feel your mother's heart prompting you not to shatter your son's ideals?
Mrs Alving: But what about the truth?
Manders: What about his ideals?
这个话题在结尾处又一次被呼应了,知道了真相后的儿子 Oswald,知道了父亲的梅毒害死自己之后:
Oswald: Oh father ... father! I never knew anything about my father. All I remember about him is that he once made me sick.
Mrs Alving: What a terrible thought! Surely a child ought to love its father in spite of all?
Oswald: What if a child has nothing to thank its father for? Never knew him? You don't believe in this old superstition still, do you? And you so enlightened in other ways?
-------

Ibsen 太超前了,以至于这部剧本一出版,主流媒体和评论都疯了,遭到狂风暴雨大批判,十几年之后才得以在大剧院排演。我这本书里收集了一些作者自己的 notes 和当时的媒体反应,其中一段是1891年在英国上演后的被每日邮报的批评,颇有代表性:
Ibsen's positively abominable play entitled Ghosts ... This disgusting representation ... Reprobation due to such as aim at injecting the modern theatre with poison ... An open drain; a loathsome sore unbandaged, a dirty act done publicly ... Candid foulness ... Absolutely loathsome and fetid ... Gross, almost putrid indecorum ..."
:laughting015: :laughting015: :laughting015: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5-02 21:49
by liyue
谢谢Jun分享! 我也很喜欢易卜生。 也喜欢萧伯纳。 睿智,深刻,不矫饰,不留情。 现代可以和他并肩的可以列名单吗?好久不看正经书了。 :?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5-03 13:06
by 唐唐的郁金香
谢谢分享。刚刚去翻了一下,kindle有好几本易卜生,都没有读过。

早期feminist我记得一个Frances Wright。貌似早期女权主义和和社会主义有瓜葛,而且支持废奴,可见女权从一开始就是intersectionalist。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5-03 16:52
by Jun
liyue wrote:
2021-05-02 21:49
谢谢Jun分享! 我也很喜欢易卜生。 也喜欢萧伯纳。 睿智,深刻,不矫饰,不留情。 现代可以和他并肩的可以列名单吗?好久不看正经书了。 :?
现代的剧作家我非常不了解,没法推荐。哎,说起来好久没去看戏了,好想进剧场呀。

-----

在玩偶之家和 Ghosts 里面,男主角都是不算坏人的 antagonists,从现代观众的角度来看有点扁平化的丑角。不过我想在当时的观众眼里很可能完全不是这样,也许很多人认为两个男主角是正常的主流人物,是社会的道德中坚,为什么剧本要抹黑他们?但是,我还是能在剧本里捡到一些微小的细节,给演员提供发挥的空间,令 Helmer 和 Pastor Manders 看上去不那么扁平甚至可笑。例如,Pastor Manders 在道貌岸然地表达“当年我把你劝回到丈夫身边的功德”之后,在第二幕中间说漏嘴来了一句“劝你离开是我人生里最大的挣扎”,这个人就不会显得太无聊。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5-05 6:58
by Jun
刚开始读 The Wild Duck,看完了第一幕而已,立刻觉得哇太好看了吧,简直好看得喘不过气来,比前面的 Hedda Gabler 和玩偶之家更激烈更复杂。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1-05-09 6:52
by Jun
把野鸭子看完了,无言以对。感觉比前面立场比较鲜明的戏更复杂更微妙,看简介容易被误导,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看简介,直接去看剧本,被一层又一层海浪般的反转和戏剧情节冲击。

我要赶紧把人民公敌也读了,对比一下,二者都是关于 truth 的故事,很有意思。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2-01-10 4:17
by Knowing
National Theatre 2017 年演过的Hedda Gabler 最近放上线在NT at home, 昨天晚上我们看了。Ruth Wilson 演 Hedda. 她常演聪明能干破坏力强的坏女人,比如Luther 里的女杀人犯,His Dark Materials 里的女坏探险家。一出场就是一脸厌倦,满腔无处发泄的躁动和破坏欲。揪着Thea 恶狠狠说:我想放火烧你头发。那句话,精准总结人物性格。她就是想搞破坏,我不开心就不能让你开心!看到Lovborg 就要引诱他破戒喝酒自毁,让Thea难受。
看这个版本跟Jun 读剧本还是有很多处理不一样,新公寓空空荡荡,George说我们暂时还不能待客。有段她狂暴的砸花然后又捡起来订在墙上的戏很赞。

Judge Brack 的演员很帅,容貌举止都像高司令,油滑甜蜜。Lövborg 显然爱慕她但也想征服她。Hedda 本身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所以她不愿选择Lövborg, 也不愿委身当Brack 的情妇,虽然她显然对这两个男人都有混杂的欲望:一小半是性吸引,一大半是Live vicarious 里的爱听他们的世界。她对丈夫George就像对小狗,挑他是因为他容易掌控不碍事,也正因为他容易掌控,马上就腻味了。她强烈的让我想起Parade's End 里的Sylvia
这个版本里挺明显的说明Thea 是书的原创力量之一,她和 George 欢天喜地的搞创作场面太明显了。
Hedda 跟 Brack 之间的简直赤裸裸的是Hedda 跟父系社会规则的权力挣扎。她的自杀也不是认输而是终极抗议:就不!为这倔强我也无法讨厌她。



Image
Image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2-01-10 17:14
by Jun
这个版本我看过当时打的广告,是话剧界炙手可热的才子 Ivo van Hove 导演的。唉,如果能看到现场就好了。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2-01-10 17:39
by 唐唐的郁金香
Ibsen一定是21世纪穿越过去的 :mrgreen: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2-01-12 13:22
by Jun
谢谢小K的消息,我上 National Theatre 网站上看了 Hedda Gabler。果然大才子是真有两把刷子的,他那著名的极简风舞台设计很有趣啊很有趣,结尾的光线运用尤其效果震撼。

基本上每个演员都不错,Ruth Wilson 非常到位,烧手稿一场戏是全剧最大难点,被她处理得让人信服。Hedda 的恶意在烧手稿里达到顶峰,如果表现得不好就会莫名其妙。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有些诠释分歧也是很正常的,例如我看剧本时没把 Brack 想象得那么坏,以及 Lovborg 应该是最帅的才对,以及 van Hove 显然认为 Thea 和 Lovborg 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爱情,并且淡化了 Lovborg 对 Hedda 的 obsession。另外,把设定放在现在,有点淡化了原剧里的钱和阶级的重要性。

Brack 最后一场里跟 Hedda 的冲突被直接化了,让我觉得挺刺激的。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2-01-13 3:09
by Knowing
舞台的确好看,灯光也打得好,最后一场戏灯光追着两人巧妙变化,活活把话剧打出了电影的特写镜头效果。
Lovborg 对 Hedda 的强烈欲望并不妨碍他喜欢被 Thea照顾从而衍生一定程度的依恋啊。 :mrgreen: Thea的母性决定她必须‘爱’自己的照顾对象。
Brack跟Hedda 在原剧本中没有直接冲突吗?那怎么处理?先入为主我无法想象。Brack ‘坏’的很有逻辑,在我看来就是上位者的化身:只要你照着他定的规则来,他显得殷勤礼貌体贴入微。一旦他的地位利益受了威胁,狰狞着呢。两张脸都不是假的。硬币的两面而已。对同志像春风般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他要的是掌控,power. 导演是打擦边球的高手,他俩的戏肢体语言特有性张力,我作为观众都想起哄“get a room and get it over with". 最后一场Brack 一口口果汁吐的Hedda 身上血淋淋,没有任何暴力而视觉好刺激,震撼程度不亚于真动手打的一脸血,把emotional abuse 浓墨重彩的画出来了. 不然无法解释Hedda 为啥宁死不屈,对方还是个显然有chemistry 的男人。这drama ,比霸总小言高出不知道多少段位。

Re: 易卜生戏剧(Ghosts)

Posted: 2022-01-14 10:19
by Jun
Knowing wrote:
2022-01-13 3:09
Brack跟Hedda 在原剧本中没有直接冲突吗?那怎么处理?先入为主我无法想象。Brack ‘坏’的很有逻辑,在我看来就是上位者的化身:只要你照着他定的规则来,他显得殷勤礼貌体贴入微。一旦他的地位利益受了威胁,狰狞着呢。两张脸都不是假的。硬币的两面而已。对同志像春风般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他要的是掌控,power. 导演是打擦边球的高手,他俩的戏肢体语言特有性张力,我作为观众都想起哄“get a room and get it over with". 最后一场Brack 一口口果汁吐的Hedda 身上血淋淋,没有任何暴力而视觉好刺激,震撼程度不亚于真动手打的一脸血,把emotional abuse 浓墨重彩的画出来了. 不然无法解释Hedda 为啥宁死不屈,对方还是个显然有chemistry 的男人。这drama ,比霸总小言高出不知道多少段位。
在原剧本里,Brack 的威胁和控制,都是通过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彬彬有礼的口气,拐弯抹角地说出来。这方面我挺欣赏 van Hove 把暗示的 violence 用道具给表达出来的手法,淋她一脸血,很震撼,也让 Hedda 的结局更有说服力。如果还是用客气的语言威胁人,现代很多女观众大概还会觉得,能傍一个又帅又有钱又有权的阿尔法男不是挺好么?反正你也不爱学术男。

大概那时候很多事情就是不能明着写出来,例如 Lovborg 中枪是在“那个地方”,我不知道是对原文的进一步解读还是原文本来就很明显但是不得不说“肚子”。 :lol:

剧里比较弱的是没把 Lovborg 的“大才子”特性给表达出来,在剧本里虽然出场不多但是大家都不停地谈论他,好像这个人很 legendary 似的,Tesman 就个别嫉妒他的才华,这也可以解释 Hedda 对他的脑内浪漫化。这让他后来的不堪行为更显得 ... 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