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3-27 13:25

嗯,我这点历史爱好也多得益于马丁大叔的一些观点,比方他在访谈里说一个人是不是好皇帝跟他的人品关系不是特别大,他更在乎这个皇帝的赋税制度如何,如何解决叛乱之类的能力和想法,所谓治国哲学。
这个贴,喜欢操心当代问题的同学可以看看
https://www.douban.com/note/662996653/

我觉得历史学家不需要太强烈的抗议当代问题,只要把历史上的东西讲清楚了就挺不容易,尤其是对我这种历史小白,没本事抠文言文的。我既没看过左传也没研究过陈寅恪,所以我没法说李贺是不是可信。但是他讲的这些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至少不是炒冷饭,是我没听说过的。还有就是他至少博士毕业真的去了新疆,现在就住在那里还用暑假时间去小村庄小牧场实地考察,我觉得挺难得的。当然如果看他写的这些书和他的兴趣所在,确实是实打实的鹰派,放在米国肯定是唯恐天下不乱,一定要扩张打仗那一派。但是我至少从他文章里学到了我想学的。对我来说他还是很有用的。至少我没看到能跟他相比的这种科普型历史学家。要是大家知道还有类似的或者比他还好的,一定要分享啊!忘了他那篇文章里一笔带过一句话,说虽然分裂的时候经济和国力后退,但是文学艺术发展挺好的。宋朝虽然打仗不成,经济发展挺高端快速的。他这些都是一笔带过,因为和他在乎的扩张强国不符,但是我看着就很有意思。几乎又在确认Jared Diamond的观点,大一统就是发展的对立面,要想百花齐放,就得一盘散沙。。。

我同学有去过安阳殷墟参观的,觉得周公传那个也不是不可信。我看过那文唯一好处是知道千万不能去看那个殷墟!心理素质不够强大。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7 13:50

我不是期待他批评当代, 是觉得他比较主观地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和扭曲史实。虽然他说的我不可能都知道,但是几个比较大的我觉得他都刻意扭曲粉饰了。或者是没有证据的臆测,但是又不明确地说只是臆测。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3-27 15:22

豪情 wrote:我不是期待他批评当代, 是觉得他比较主观地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和扭曲史实。虽然他说的我不可能都知道,但是几个比较大的我觉得他都刻意扭曲粉饰了。或者是没有证据的臆测,但是又不明确地说只是臆测。
除了陕甘回乱那里,还有哪里有粉饰?
陕甘回乱那里也专门开了一节,"29,汉人归来——“全球化”时代的千年大逆转",不过好像专门讲武器了。豪情讲讲他粉饰掉的细节吧?或者给个比较不粉饰的连接?我对这个一无所知。多谢!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7 15:40

我有个爱看wiki的奇怪爱好。很多都有的。

一是陕甘回乱,二是片面鼓吹中央集权贬低豪族,三是臆测那几个甲骨文的含义无限引申。我也没看全,就是看到一两点看不下去的,就像吃饭吃到砂子,就放弃了。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7 16:08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见“罗新PKU” 发的一条觉得挺好的:
传统历史学有两个与生俱来的思维倾向,可概括为“起源崇拜”和“迁徙崇拜”:总是把当下的人群构造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中,给出一个单一的线性的起源解释;总是把某一历史人群的出现,解释为一种跨时空长途迁徙的结果,而忽视或无视任何人群都处在持续的解体与重构的过程中,其边界是流动的和不清晰的。 ​​​​
说得有点隐晦,其实我觉得就是批评中国历史学的 China exceptionalism。现在尤其自上而下流行这种态度,例如拼命要证明中国人跟其他现代人类 Homo sapiens 不是同宗,而是本地进化出来的。

对于平时随手看的通俗历史文章我完全不记出处来源(也许应该改改这个坏习惯),不过看到过有些历史学家用马尔萨斯人口论来分析中国历代人口数目循环的研究,以及用“小冰川期”来对照历史上经济与政治动荡的规律。四月同学如果有兴趣可以搜一下看看。

-----------

关于大一统和四分五裂的对比哈,我的看法是,这并不是哪种 approach 更优越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历史即使啥都没证明也可以说是证明了二者循环两边摇摆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两种状态都不是永久性的。前阵子说起唐朝藩镇割据的话题,我随手去搜了一下很简单笼统的描述,很显然是因为皇权太弱无法控制大部分地区,才会变成藩镇割据的状态,最后终于崩溃为五代十国。当皇权强大的时候,有能力削藩或者“杯酒释兵权”了,就可以达到集权专制的状态。这不是一条选择题。所以讨论哪种制度更优越更 favorable 都是毫无意义的。分裂时代的皇帝不想集权吗?当然想啦,做不到哇。

我喜欢找各国历史的共同点,感觉是,权力的集中与经济的集中其实本质是类似的。前两年有不少对现代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分析(例如21世纪资本论),看过某历史学家(again 忘记名字)用欧美历史数据表明,和平时期的规律是越来越财富两极分化,真正的经济洗牌大潮只能通过战争达到。可以把这个理论跟中国历史对照,用“权力”替代“财富”即可。

问题是中国的集权vs分裂状况在未来能不能继续摇摆循环。这就很难预测了,因为古代的政治循环有其生产力/农业的根源,而现代的生产力/农业/人口这些经济因素是否仍然遵循古代规律呢?毕竟现在的生产力效率高,少数人务农可以生产很多剩余粮食养活闲人来干别的事,支撑官僚、军队、文学家、网络警察等等,用来维持大一统的制度。也许真的不会断裂崩溃也有可能,直到气候变化强烈影响到农业产量。

----------

再多说两句关于集权与散权的话。罗马帝国也曾有过比较大一统的集权状态,当军事力量跟不上疆土扩张时,迅速采用了新兴的基督教来维持统一。基督教是一神教,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罗马教廷以及层层管理到地方的结构,实际上很适合大一统的目标。维持了一阵子相当有效,不过后来也不可避免地崩溃了。但是天主教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遗址仍然到处可见。我想起马胖叔关于权力是墙上的影子这个说法,为什么一个人下令能让很多人执行?Harari 说人类需要共同的 fiction 来统一思想才能大批人合作,干出大事来。大一统的民族主义、专制皇权、代神说话的教宗,本质上有差别吗?看一眼巴黎圣母院或者米兰大教堂,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没有大量人群合作是搞不出来的。

统一专制状态有它的好处,大家合作办大事,效率高,和平程度高,稳定安全。然而权力与财富的越来越集中难以长期维持,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维持需要的成本太高了。层层管理/官僚需要劳动人民供养,生产力下降或有点风吹草动,管理结构就难以维持。毕竟 chaos 状态是低能量 high entropy 的,而整整齐齐的秩序是高能量 low entropy 的状态。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7 16:37

我和JUN的看法一样。中国历史治史的问题是历史观始终没有换过角度, 没有与时俱进, 所以24史读下来, 总是在循环重复。其实真的那么循环重复吗, 未必。我觉得是修历史的人的方式没有改变。 加上中央集权的压制, 更谈不上百花齐放。

黄仁宇其实也没有那么高明, 但是他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 他换了个角度,而且没有中央集权的压制。 但是没有中央集权的资源, 他也就只能取很小的一个断片来研究。而有大量史料资源的人, 又或者抱残守旧,又或者被压制, 做不出来有新意的研究。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7 18:02

我同学有去过安阳殷墟参观的,觉得周公传那个也不是不可信。我看过那文唯一好处是知道千万不能去看那个殷墟!心理素质不够强大。
好奇去找来看了一下周公传。是不是因为人祭的关系觉得恐怖?Human sacrifice 是早期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玛雅和阿兹台克帝国到印度古希腊地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商朝如果真有用战俘人祭的风俗,则是惊人的相似。前两年看过一篇考古学研究的报道,认为人祭活动的作用之一是维持社会等级:
https://www.nature.com/news/how-human-s ... er-1.19681

我是觉得作者不必替周文王感到惊骇莫名,周文王被抓,儿子们进京道歉,然后长子被煮了吃掉,这段情节,不是很象 Game of Thrones 里面的剧情吗?也让人联想到 Titus Andronicus。可见商朝的做法真是太没有独特性了。(说起来冰火系列里真的有不少以人祭祀的桥段,也是很有历史依据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3-28 0:54

大家都这么严肃,我表示很懵。。。大家问的问题都太高深了,我表示统统不知道啊!
我就是看着好玩,比方这段写特别节省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觉得自己开国三十年来勤俭持家,爱惜民力,决定上泰山封禅,就是给天帝交一份工作汇报时”
大臣们查阅了当年汉武帝封禅的各种仪轨,条列给刘秀参考。按当年的标准,要用五色石头制作一个五尺见方的柜子,搬运到泰山顶上,用来盛放皇帝给上帝的上书——“玉牒”,举行完祭祀后原地埋起来。刘秀考虑五色的石头太不好找,这么重的石柜搬上山顶也太费力,可以把当初武帝埋下的石柜挖出来,重新利用一次。

这个想法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作为天下之主,没必要在上帝面前如此寒酸!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笑死我了!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18-03-28 1:36

我觉得你们记性都挺好的。万历十五年,直到你们说我才隐约想起来大历史观这么个名字,到底什么是大历史观完全不记得。就记得大概万历是个瘾君子,被正气凛然想留名青史的满朝文官各种诤言上书痛骂,他就二十年死不上朝,黄仁宇推测他只能是躲在后宫抽鸦片。他不上朝不理朝政,国家被朝臣治理得非常出色,只是埋下了日后明朝灭亡的印子。再多一点也不记得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Knowing » 2018-03-28 2:06

周灭商那篇好恐怖!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8 6:19

万历十五年的中心思想,简单粗暴地说,是文官制度怎样把明朝给害了。这本书的原名是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目的之一就是回答李约瑟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洋式的科技和制度,而是衰落下去。Nothing happened in 1587, not because the emperor didn't want to do something big, but rather he couldn't, because he was obstructed by the bureaucrats.

对于文官制度的批判是角度挺新的但是我看的时候觉得颇 frustrated。中国式 bureaucracy 并不是明朝发明的,为啥只是在万历年间才起到了阻碍进步的作用呢?他没讲。中国出现这种越来越庞大的 bureaucracy 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他也没讲。后来我自己慢慢想出一点眉目,也要感谢他提出这个问题吧(中国为啥在和平时期总是 bureaucracy 越来越膨胀)。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3-28 11:28

Knowing wrote:周灭商那篇好恐怖!
握手!

Jun 分享一下想出的眉目吧?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幻儿
Posts: 1636
Joined: 2007-07-31 10: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幻儿 » 2018-03-28 14:49

看了前头那位写的黄仁宇自传的读后感,感觉我和他看的不是同一本书 :worthy:
正好以前我也在这里贴过这本书的读后感:http://www.fabvalley.org/viewtopic.php? ... 298#p99298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8 18:10

april wrote:Jun 分享一下想出的眉目吧?
在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里面有相当可信的数据表明,原始部落的社会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有组织有结构的大国。我想,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发现了集权结构的某个重要好处:和谐稳定的社会带来死亡率降低和生产力提高,对大量群众高效率的管理(参见长城与秦始皇陵)带来权力和财富的集中。以后的两千年便是想尽办法维持这个大一统稳定社会的理想,以及它崩溃后对理想执着的回归。

人性中的 violence and chaos 跟秩序理想永远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断裂与分散的倾向永远孕育在稳定的和谐社会中。中国历史,小到私人道德观大到官僚体系,都是为了抵抗这暴力和破裂的 entropy 膨胀的趋势。

I think nations and stat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tried to move in the direction of increased cohesion and centrality. 欧洲有欧盟的出现,美国历史充满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之争。帝国在扩张与崩溃之间摇摆。It's an eternal tension bred in the human heart, as we are both social animals and competing individuals. 我们既不是独家独户的狮子和鸟类,也不是死心塌地合作的蚂蚁和蜜蜂。

庞大臃肿、腐败浪费的官僚体系是维持稳定社会的手段之一。宗教信仰是另一个。当然并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压抑人类的天性。(Side note: I have always found Chinese morality and Catholicism eerily alike.)

黄仁宇相信 determinism,历史必然性,其实我也是比较倾向于这个方向的。而且历史越悠久,其重复性就越大,就好像一个人在童年有更大可能性与可塑性,但是到了中年就很难脱离已形成的性格和习惯。In order to manage the tension between chaos and order, China has always been plagiarizing past policies. 就好像人会不知不觉地重复父母的行为和规则,也不管它是否理智,对自己是否有益。

所以这让我对于万历十五年觉得遗憾,它没有更进一步探索明代文官制度的 inevitability,而是暗示同意李约瑟一厢情愿的幻想:如果没有文官或某一项因素挡路,中国也许会发展出先进科技来呢。呃,不会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3-29 10:22

多谢Jun分享心得!很多想法不谋而合。这几天狂补历史(简史),刚刚看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都还需要填空。貌似中国文官制度最发达的是宋,明朝基本在炒宋的冷饭。宋明的下场也很相像,都是被外来民族给灭了。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文官制度也许确实有用,至少防止了分裂从内部开始。如果文官制度能遍布全世界也许会达到某种共识而继续下去?

其实“无法避免”的不是文官制度,而是门阀/豪门/寡头政治。无论起点是什么,无论中西,你是中央集权也好,民主共和也好,帝国也好,最后都想要往寡头政治演变,也就是Jun前面说的贫富分化,大权龟缩在几个大寡头手里,中国历史上还把门阀和外戚专权分开,我觉得都是一回事,无论寡头们起源如何,最后都是权利集中的体系。春秋战国如此,汉朝如此,魏晋南北朝更是如此,唐朝如此,罗马共和国如此,现在的美国也差不多。

我觉得无论大家观点起点如何,基本上都可以在“寡头政治”很危险上达到共识吧?因为这种把寡头之外的人群封死在权利结构之外,没有新鲜血液,没有上升渠道的做法几乎就是找死,没有达到平衡点的可能。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的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其实非常像西方的民主制度,给天下人一个上升渠道,尽量在各种妥协中维持一种秩序,扩张性不强,但是和谐性很强,而且基本保证有新鲜血液进来。唯一的问题是在外强之下没有还手之力。我在豆瓣上被熟知罗马史的豆友科普时也被告知罗马共和国最后的样子还不如罗马帝国,因为罗马帝国皇帝强的时候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上升渠道,报国有门。现在想来,那不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吗?!

另外关于殖民地。西方的殖民地传统确实很悠远。从罗马帝国开始基本就是后来英国借用的殖民地形式。基本上每个附属国保持一定的自治,向中央进贡一些资源,需要打仗时,帮把手这样的。但是中国这个传统不是很强烈。各种少数民族几乎是打进来或者被战争卷进来后就被中原的强大国家机器给迷惑住了,然后慢慢被同化。这种同化比西方的殖民地传统要彻底。但是另一面就是中国自古没有美国英国这种“输出”意识形态的冲动。基本上是比较满意自己的现状(可能主要因为地理和资源因素已经够大够丰富多彩,没有扩张的必要),谁想被同化都是自己闯进来的。唯一没有被同化的好像就是元朝?这个我没看过详细的历史,只是只言片语看到。需要放在待读的单子上。。。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9 10:36

我觉得寡头政治和独裁,就像国家大一统和分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是个反复循环的过程。 benevolent dictator也许是最好状态,但是也不是个可以维持的平衡,不能保证权力移交的平稳或者说不能保证继任者都同样有能力,系统不会崩坏。 文官系统,是对独裁的补充。 朱元璋是个极其强势的皇帝,取消宰相,想要全部自己干,简直就是累死的。但是他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继承人能够同样强悍,所以他大力翦除权臣,太子被文官制度教育,劝谏他的时候, 他说, 我要把权柄上的刺都除掉, 你才能拿得住。 他甚至用扶植藩王的方式来对抗权臣,当然结果就是他死子,继任者为藩王取代。 成祖削藩,建立庞大文官制度作为给继任者的保障。明朝还有一点,朱元璋极度警惕外戚,后宫要求小家女子,于是明朝皇权衰落后宦官独大,和文官制度制衡,是皇帝的需要。万历十五年, 讲的就是这个独裁加文官制度作为补充不能维持下去。

悲观地说,民主和寡头独裁政治,说不定也是个循环关系。民主的时候还不够长到可以说是个能够维持的平衡。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9 10:41

元朝当然也被同化了。他们和蒙古其他部分已经完全变成不同的系统。但是时间比较短,没有像清朝那样彻底。

中国没有继续扩张,不是因为没有需要,是因为技术上没有办法形成有效控制。交通物资管理通讯在地理上达到了极限。蒙古征服了那么多地方,也是统治上实际分裂成了许多国家,元朝是其中之一。在各地和本地文化同化, 基督教,伊斯兰,儒家,佛教,喇嘛教,有什么学什么。而且蒙古的征服和治理,是很浮面的,所以难以久长。元朝真的还算长的了,是被同化后的效果。不同化,很难维持统治。 彻底同化,就失去identity. 清朝就一直在两者之间摇摆。

西方后来能够扩张到全世界,是有火车动力船电报。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18-03-29 10:48,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9 10:45

中国朝代习惯采用文官/官僚治国,为什么是文官呢?Because the emperor had to manage violence. 还是参见马胖叔关于权力的寓言:一个富商,一个主教,一个国王,都想说服中间一个拿剑的雇佣兵替自己卖命。

Human violence is a key issue in the history. 人类暴力的天性是抗拒合作/凝聚/大一统的外推力(之一)。中国和西洋各有各的应付。文官制度很有效地压制了内部人民的暴力倾向(明朝到后来也不行了,bursting at the seams)。然后被外来的暴力力量给灭了,也是 inevitable。很多地方没有那么有效的制度管理大量人民,以一团一团的部落形式存在,其实也没啥不行,例如美洲印第安人,新西兰毛利部落。印度也是分分合合的。可能死亡率是挺高的,但一般情况下还是活得很有劲。南美印第安人的灭绝其实是个特例。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18-03-29 11:1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9 10:51

中国爱搞偃武修文,统一后就翦除武装。西洋选择输出暴力转移矛盾。只要继续扩张,国家上升,矛盾向外转移, 国家内部矛盾就少多了。比如罗马,比如拿破仑的法国, 比如纳粹德国,大英帝国,强盛的时候国内稳定得很。中国现在有这个趋势,未必只是武力, 政治文化经济输出是有的。那个李啥说回族,是只记得别人杀自己,不记得自己杀别人,其实汉族未必就不如此。现在欧洲澳洲很多国家开始警惕中国有意识的渗透,用经济影响当地政治, 不要说亚非拉了。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9 11:05

强盛的时候国内稳定得很。
嗯,因为国家里的青壮年男性有出路宣泄暴力本能有追求以此飞黄腾达,战争解决了阶级固化的问题。然而一个尚武的社会也是不能长期稳定的,终究会坍塌或崩裂。

不过也许科技真的能解决人性的问题:在 The Matrix 中得到宣泄与满足就不需要现实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9 11:20

没有仙丹保障长期稳定吧。 这是我的感想。武力扩张有极限,就像中国现在政权的合法性来自经济扩张。 不扩张内部维稳,官僚特务机构会膨胀内斗。明朝对皇权的补充可不光是文官制度,还有东西厂呢。皇帝不可能光用文官的。清朝是用满洲亲贵也就是寡头对抗文官系统。我不觉得有绝对的优劣。

对平民那样最好呢,很难说,都有好和坏的时候。对统治者哪样最好呢,当然是独裁不要分权制衡。就怕平民以为自己姓赵,操了中南海的心。这个也是科举文官制度和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造成的幻觉。

中国修史有个特色,是把握在文官系统手里的,宣扬文官制度,对其他都是贬低的,藩王外戚寡头宦官特务,这些是他们的天敌,虽然从皇权的角度来说,是制衡的需要。文官制度就是典型的依附于皇权但是偶尔可以膨胀到可以抗衡,以为自己姓赵了。黄仁宇的角度新,是因为他和传统修史反过来了,批评文官制度。24史都不会批评文官制度的。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18-03-29 11:51

我现在有点怀疑所谓中国大一统文化同化外来文化,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中国历史的一贯说法,但是有鉴于中国历史的都是汉民族大一统统一书写的,这是真的吗?还是我们只是习惯了这样说?我觉得湘西云贵的少数民族,可能还包括川藏新疆,不是主动同化,而是被主流的唯一汉民族文化压制,只要你小到不成气候,我就饶你不死。看黄永玉的《朱雀城》,想到我们去过的丽江昆明,还有早年的《乌龙山剿匪记》湘西的土匪一直自己割据一方,跟中央关系疏离,自握兵权,表面上给中央面子。湘西解放后的土匪从前不就是解放前的割据一方的军阀。当初能够割据一方就是镇压周期性的苗族起义围城有功,《朱雀城》里写过苗族人战败,人头一箩筐一箩筐地抬进城里。我特地上百度搜索过,小说中朱雀城/凤凰的实际长官“老王/老师长”(大到共产党人的去留,死活,小到小学校校长的任命都是要老王点头,而不是教育局,教育局是官僚机关,倒是很维稳的。)就是陈渠珍,这个词条里讲了凤凰城外的常年驻军“竿军”就是为了镇压苗族起义。苗汉战争持续了几百年。但是同时从小说中能看出也有少量苗汉通婚,少数苗族人到凤凰城里定居,甚至在竿军中平步青云升官。清代时,甚至为了苗汉战争,重筑了南方长城。
只是这种内部战争几乎不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出现,所以大家根本不知道。以为我们的大一统一直是和谐共处的。

所以中国的维稳思路是大一统集权,这是跟中国历史书学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9 11:53

嗯, 我就是这个意思, 你说得比我明白, 中国历史都是下一个大一统政权的文官系统修的。事实上, 修史公认是一个王朝盛世的标志。

政治制度同化异族统治这点是真的。其实埃及王朝也是啊。还有蒙古的征服,也在各地同化,并不仅仅在中国如此。只不过我们看的是中国人写的历史。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3-29 12:23

关于写史这件事,鲁迅那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章说的特别有意思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李贺在他的上古史简记里也提到春秋战国那时候的史书,什么可靠什么不太可靠。貌似合理。
战国人没有记录自己那个时代的大部头著作,但有很多记载人物、故事的零散篇章。司马迁写《史记》,主要就靠这些散篇。比司马迁再晚一点,学者刘向把这些篇章专门汇总成一本书,命名为《战国策》,这也成为“战国”这个名字的来历。
所以关于战国的历史,有很多不可靠的地方。春秋历史比较可靠,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官方文献,《左传》是贵族社会的“知情人”写的,这两个加起来,对春秋时代的了解可以很深入。但《战国策》里的篇章,多数故事性太强,像是小说。
比如战国最流行“说客”故事,主人公往往是不得志的穷读书人,某次见到一位君王,说了一通大道理,立刻被君王赏识、提拔成宰相了。这种故事背后有合理的时代背景,因为战国没有世袭掌权的大贵族了,普通士人确实有了跻身高位的机会,但像这种一席话之后就飞黄腾达的,应该说还是有点夸张了,它即使有过,也不会太普遍,而且肯定还有更特殊的背景因素,但《战国策》故事只保留了夸张离奇的成分。拿它们当少儿读物很合适,但离真实的历史肯定是有距离的。
当然,到战国后期,因为离西汉初年很近(秦朝统一仅仅维持了12年时间),司马迁写《史记》时,还能探访到一些比较真实的口述(比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所以质量还算可以。但战国初期的“空白”、中期的荒诞玄虚,还是很难弥补。
关于笑嘻嘻提到的“同化”和“和谐”其实是两件事。“同化”貌似是真的,但是同化不等同于你好我好很和谐的同化。一箩筐一箩筐地人头,屠城,灭族都是史实,而且不限于汉族对少数族裔,少数族裔杀起人来(无论是对汉还是对待其他民族甚至是同族内斗)一点都不手软。大家可以去看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各种史料,比比皆是。不是史料没有记载,只是咱们教科书里没有提而已。肯读都在。这一点也合了Jun说的人性对暴力的自然倾向,古今中外皆然。

豪情提到谁忘了被杀和杀人的那段,我也印象深刻,其实每个民族都提到了,没有给汉朝网开一面。
我开玩笑说,各族老百姓,对历史的记忆、心态是不一样的:回族是只记得别人杀自己,不记得自己杀别人,关起门来偷偷传那部苦大仇深的家族史(例子是张承志,著名作家);蒙古族是只记得自己杀别人,不记得别人杀自己,成吉思汗征服全世界啊,豪情万丈,喝多了就唱起来跳起来了;藏族是啥都不记得了,就是六字真言,如意宝在莲花中……
汉人呢?其实本来老百姓对这个是比较麻木的,人多嘛,没人能威胁自己,对外界也不太关注。但这几年狭隘民族主义升温,开始有回族化的趋势。
还有一个点我这两天看秦汉制度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秦汉(以及后来的朝代好像也都是,但是我还没读到细节)都是打着儒家的旗号,行法家的条例。这里的法家就是商鞅韩非子的学说,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法律。商鞅韩非子的论点好像跟魔戒里面的"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有相似处,就是所有人离皇权近了都会起异心,所以对百官要像防贼一样防着。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强权皇帝的太子都被儒家仁义道德迷惑,来反对父皇的铁腕政策。这种轮回一演再演,汉武帝和卫太子,豪情说的明朝也是。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9 13:09

我明白笑嘻嘻对于“汉族同化”的质疑。现在反正把什么都一股脑搂成是汉族的东西了,谁知道最早是从哪儿搞来的。说近的,标准普通话里很多词儿都是满族话里来的;说远的,佛教完全是进口的,佛教词典里有一万多个汉语词汇是从梵语来的。很多概念,从地狱到报应,从永恒到无限,都是印度来的。呼应前面的罗新的话,古代大部分时候根本没有清晰可辨的汉族概念,谁跟谁是一家人还不一定呢。共产主义也是舶来品哦,土改啦运动啦批斗啦互相揭发啦这些手段说不清是本地还是进口的主意呢,反正有用就行。
对平民那样最好呢,很难说,都有好和坏的时候。
哪样对于平民好,这种考虑一直都是纸上说说哄哄大家,其实没有实践过,或者有傻子想贯彻一下马上被历史的大风吹跑了。
对统治者哪样最好呢,当然是独裁不要分权制衡。
也不一定。回到权力的寓言,独裁也不容易啊,大家都是肉身凡胎(佛教概念),一个人说话没人服从也是没用的,驱使他人执行自己的意志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也包括建立庞大的官僚制度,然后被反噬 ...

------------

中国百姓对于屠杀历史的麻木甚至忘却,其实并非因为人多所以不必去想,而是中华官方文化刻意避而不谈的驯化作用。就好象前面提起西洋史书里常描述战争里的血腥战斗场面,如希腊或印度史诗,而中国史书里只写战略和官僚,这是故意的,跟文官制度一样是故意的。驯化人民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嘛。古代社会都是暴力凶残的,尚武文化在大多数文明中或多或少地持续保留着,而在中华文明里被隐藏起来(虽然隐藏和压抑并不能消除)。社会中的武士阶层的存在 & 欧洲/美洲/非洲各地的分裂形态 vs 中国大一统状态,这两件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线性因果那么简单。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18-03-29 13:44

做为张承志的读者,李贺那段话很戳中我的笑点。
云浆未饮结成冰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9 13:57

这就是为啥我觉得李贺说的陕甘回乱太轻描淡写了。

我们在这里讨论过的。我觉得比李贺写的有深度多了,至少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也敢说。
http://fabvalley.org/viewtopic.php?f=1& ... df2bb57c46
http://fabvalley.org/viewtopic.php?f=1& ... c26#p65532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18-03-29 14:18

Jun wrote: 中国百姓对于屠杀历史的麻木甚至忘却,其实并非因为人多所以不必去想,而是中华官方文化刻意避而不谈的驯化作用。就好象前面提起西洋史书里常描述战争里的血腥战斗场面,如希腊或印度史诗,而中国史书里只写战略和官僚,这是故意的,跟文官制度一样是故意的。驯化人民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嘛。古代社会都是暴力凶残的,尚武文化在大多数文明中或多或少地持续保留着,而在中华文明里被隐藏起来(虽然隐藏和压抑并不能消除)。社会中的武士阶层的存在 & 欧洲/美洲/非洲各地的分裂形态 vs 中国大一统状态,这两件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线性因果那么简单。
我经常想中国教科书会写自己干的大屠杀吗?怎么写?日本的教科书篡改是亚洲文化的好面子、自己永远是正义的一方,师出有名的一方的共同性吗?如果不是师出有名,那就推说君王好大喜功,把中国版图扩大到哪里哪里,是史上疆域最大的时期。

我觉得读李贺能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分清观点和事实就行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29 17:44

中国教科书啥都不写。美国教科书也会粉饰自己的历史,但是好莱坞会不停地拍牛仔枪杀印第安人或阿富汗战斗英雄的电影,印度会反复重拍 Mahabharata 里的大战,英国还在排演亨利五世,大家在战争的光荣里共同爽一把。War is a force that gives us meaning. 中国只有这两年才开始拍战狼之类的殖民主义宣传片,之前并不宣传“解放XX”落后地区的历史,也算是某种迹象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3-29 17:46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呢? :mrgreen: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3-30 8:54

都是打着儒家的旗号,行法家的条例
这是个很有趣的观察,我要好好想想。联想到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里面说起现代人的精神分裂,对比原始部落里杀人而不纠结。Fascinating.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4-01 3:46

好书太多资源来得太快,目不暇接,很有狗熊掰棒子之嫌。。。
在豆瓣看到有人提这本书李林甫研究,好奇心起点进去,原来是写玄宗盛世时很有成就的一位宰相的研究。本来就是对玄宗在位时从开元盛世一下子跌进安史之乱以至于最后唐朝灭亡的急转弯感觉超级惊悚。
自从看了简介就开始觉得这不就是中国版的狼厅/Thomas Cromwell吗?现在看到四分之一,依然这么觉得!简直太像了。但是跟亨利八世的宫廷比,玄宗这个朝堂当然是毫无悬念的更加残酷阴险。

跟Thoms Cromwell一样,李林甫虽然是唐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宰相(十八年n个月),仅次于唐太宗手下的房玄龄(十九年),但是史上一致定他为奸臣。虽然安史之乱在他死后三年才爆发,大家却把所有罪责都堆在他身上,甚至“口蜜腹剑”的成语都是由他而来。

李林甫研究是人大博士于俊的论文,跟Mantel的狼厅一样,试图用史实和抽丝剥茧的方法来证明历史判词不仅不正确,而且完全是黑白颠倒。
Image
Image
Image
唐玄宗活脱脱就是琅琊榜里老梁帝的原型啊!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8-04-09 7:45

可能有点跑题,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开始配合一带一路做系列节目了。这期讲元代的景教:

https://youtu.be/NIXkegqh804

这期讲唐三藏:

https://youtu.be/v88y37Sekao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4-18 23:10

梁文道这名字听着很熟,但是我好像既没有看过他主持的节目也没读过他的专栏。汗!
前几天又读完一本田晓菲的《烽火与流星》。田晓菲这个北大才女我也是看了这书才知道。书本来是她的英文论文。翻成中文好像很仓促,但是在介绍南朝尤其萧梁的文学写的很好。写了篇評,一并贴出来。结尾的感想跟咱们这里讨论的一些东西有牵连。
==============================
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论坛里认识的事了拂衣去列出的中古知识储备书单里,这本《烽火与流星》好像是唯一一本不是文言文的。而且我对萧梁一无所知,所以欣然开读。

《烽火与流星》也许算不上特别有说服力的历史书,看完之后我心里对萧梁王朝的历史问题比答案要多得多。直接从英文翻成中文,有点啰嗦和生硬。反复出现的“语境”这个词带给我很大阅读障碍。翻译成英文不过是“context”这么直白一个词,其实翻译的时候可以用”前因后果“或者其他更符合中文习惯的。由此可见中文版再用心一些翻译本来可以更好,有点可惜。瑕不掩瑜,在萧梁甚至南朝文学解读欣赏这方面,《烽火与流星》绝对是一本经典。

喜欢第一,第五,第六,第八章。
前言
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想象的族谱/梁朝的政治文化/“皇帝菩萨”/最后的岁月
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之一:经营文本
文本生产与传播/书籍收藏与分类/文学与学术活动
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之二: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文化贵族”的兴起/文学家族/虚构的对立/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梁代的文学口味/结语
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
刘勰的焦虑/博 弈/体痈:关于徐搞/北人的裁决/“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春花飘落始自何时?/断桥与六尘/结语
第五章 幻与照:新的观看诗学
蜡烛小传/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观照的诗学/水,火,风:体验幻象/结语:烛光下的棋盘
第六章 明夷
少年时代/年轻的雍州刺史/人生的转折点/春宫岁月/感知与再现/末年/结语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第八章 分道扬镰
劫余/结语:梁朝形象的浪漫化
参考文献
1.汉代青铜缸灯
书中有些历史考证很有趣。
蜡烛小传
现代人看到“烛”这个字的时候通常会想到蜡烛,但是在上古中国,烛是用芦苇或马杆灯枯干的植物捆绑起来再涂上动物油脂做成的火炬。除了火炬之外,人们也用灯照明,制灯材料包括陶,青铜或者玉石。和烛炬不同,灯可以存留下来,现存最早的灯是战国时期制作的。实际上最早的灯可能只是对“豆”--一种高脚浅盘的食器的“误用”。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这样的器具有不同的称呼:木制称“豆”,陶制称“登”,金属制作则称为“镫”,因为用于照明,后来常常被写成“火”字旁的“燈”,简写为”灯”.

蜡烛首次见诸于文字资料是在六朝时期.约公元三世纪末,西晋作家范坚的《蜡灯赋》似乎描述了一种在浅盘中燃烧照明的蜡饼,而不是后来所习见的那种细长的蜡烛。最早明确提到蜡烛的是五世纪初成书的《世说新语》,其中记载了石崇(249-300)把蜡烛拿来当柴烧这样奢侈炫耀的行为。与石崇同时稍后的周嵩(?-324)曾经拿起一支燃烧的”蜡烛”掷向哥哥周顗。这样的发脾气,只有贵族家庭才办得起,因为在这时蜡烛还属于贵重稀罕物,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无缘得用的。从晋朝开始,直到整个南北朝末期当重要的朝臣去世之后,在皇帝赐给死者家庭的物品中,除了朝服,布,钱之外,最常见的礼品就是蜡。譬如谢安去世以后,他的家庭得到朝服一袭,钱百万,蜡五百斤以及其他赠赙。南齐的柳世隆(442-491)去世后,他的家庭得到“蜡三百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梁朝,但是在六世纪后期就开始渐渐中止,隋唐史中都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记载,凡提到朝廷的赐赙物,一般只是绢布,米粟而已。由此可见蜡已经不再是昂贵的消费品了。
三月中旬豆瓣首页推荐给我一篇文“别激动,海昏侯墓的文物没有你想的辣么好 | 满城汉墓5“ 里面讲到汉代青铜灯具,尤其是“青铜雁鱼灯”那种自带导烟管和水缸的环保“缸灯”。
海昏侯墓出土了两件精美的青铜雁鱼灯:
Image
大雁回首咬住鱼,鱼身下方是点灯的地方,造型优美,设计巧妙。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件引领潮流的“环保灯”:
Image
原来雁鱼灯是空心的,灯火产生的烟尘向上升腾,经过大雁脖子,最终落入大雁腹部的清水里,不会污染室内空气。大雁脖子相当于一根“导烟管”,汉朝人称为“釭”(音缸),这种自带导烟管的灯就叫“釭灯”。

釭灯是汉朝人的伟大发明,西方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比中国晚了1600多年。
《烽火与流星》第五章开始,从灯烛说起。这一首西汉刘歆《灯赋》的残篇,诗中说是一盏仙鹤形状的灯,貌似跟上面说的雁鱼灯大同小异啊!
惟茲蒼鶴,修麗以奇。
身體剼削,頭頸委蛇。
負斯明燭,躬含冰池。
明無不見,照察纖微。
以夜繼晝,烈者所依。
“躬含冰池”,指灯座中空,用以盛水。刘歆所描述的,显然是所谓的“缸灯”。缸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呈缸状,一部分包括灯盘和灯罩,或者一个带有开口的容器。连接这两部分的是一到两根管子充当烟道,烟经底盘水过滤之后,就会有烟无尘,减少煤炱污染。从河北满城中山王后窦绾墓中出土的著名的长信宫灯就是这样一盏缸灯,执灯宫女右臂便是烟道。在刘歆的赋里,盛油的灯盘很可能安装在鹤背上,“委蛇”的鹤颈回弯向背,烟通过鹤嘴进入鶴腹,被底盘水过滤。“负斯明烛”的明烛,很可能是动物脂肪制成的灯油。
著名的长信宫灯:
Image
灯盘的青铜手柄上原本插有木柄,可以左右转动,调节光照方向。两片灯罩也能左开右合,调节光照强度。
Image
2。“观看”的诗歌
田晓菲讲述了宫体诗的“观看”特性,以及它重在当下的“一念”因为没有“寓言解读”或者“道德教训”而被后来的文学评论家所不屑。她这种解释时时让我想到印象派的画。它们不也是只在乎当时的光影,不在乎曾经在所有画中最重要的宗教教义吗?而这些诗本身,又何尝不是一幅幅印象派的画?诗中的动与静,嗅觉味觉,烛光的形状或者风的形状,烛火灯光下南朝士人奕棋抚琴曲水流觞。。。
“花中烛/焰焰动帘风/不见来人影/回光持向空” - 萧绎
”浮云出东岭,落日下西江/促阴横隐壁,长晖斜度窗/乱霞圆绿水,细叶影飞缸“ -萧纲
“渐觉流珠走/熟视绛花朵/宵深色丽/焰动风过” - 萧纲
“锦幔扶船列/兰桡拂浪浮/去烛犹文水/余香尚满舟” - 萧纲
书中以萧纲残篇为例,对宫体诗的解读很好看。
在静物画里,物象确实是“静止”的,因为他们被画家从生命之流中博取出来。一幅关于龙虾与水果的静物画不会显示时间与地点,水果和龙虾。。。是其物类的代表,。。。存在于真实的时间之外。与此相反,梁朝宫体诗,简单地说,是“念”(thought-instant):瞬间的心念。这个“念”,即意味着时间上转瞬即逝的片刻,也意味着在这转瞬即逝的片刻所生发的心念。每一首宫体诗都是“一念”。他们常常成功地表现处于一个鲜活的瞬间的物象。瞬间被文字留住,凝固而又流动,因为文字远比图像更具有生动的时间性。。。

在粱朝宫体诗里,在一行诗的字句之间,还有在一联诗的上下两句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丰富的张力,是早先的诗歌所不具备的。所谓张力,是指字词之间以及诗句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把宫体诗的对仗和早先诗歌通常比较简单直接的对仗区别开来。
让我们且来看一下萧纲一首诗的残篇,《秋晚》:
浮云出东岭,落日下西江
促阴横隐壁,长暉斜度窗
乱霞圆绿水,细叶影飞缸
诗中描写的是黄昏时分,一个暧昧的,分界的时刻,白日已经不再,但夜色尚未完全降临。西边太阳落山,东边却看不到月亮,只有不断涌出山岭的浮云。黑暗渐渐从四周包围了诗人。阴影占了优势。萧纲的诗,总是沉迷于光与影的互动。在这里,墙壁在暗影里隐没,而落日馀照斜穿过窗子,界限被逾越。
诗的最后两行,令人低徊不已。。。汉语的语法结构让人一开始以为诗人是说乱霞把绿水变成圆形,但是我们随即意识到事实正好相反,也就是说,“乱霞圆于绿水”:因为水池是圆形的,所以原本是“乱”霞的倒影如今受到形式的局限,被赋予一种形状,而且,还是一种代表了“完美”的形状(在佛教教义里,“圆”用来描述佛法的完美,或是一个人的彻悟)。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云霞则给了池水瞬间的灿烂。这是自然界最后的光线。在下一句诗里,水中的光辉被转移到枝头悬挂的缸灯:点燃的灯烛显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愈来愈浓的黑暗。诗人注意到树叶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出来。在一个世界开始崩溃,物象逐渐没入阴影的世界里,诗人专注的视线描出微明闪烁的图案与形状,在大自然的侵逼下,肯定了人力所创造的秩序。
。。。
在萧纲的三联诗里,即使是最为直白简单的第一联也需要读者回环阅读才能够得其真谛。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读到“落日下西江”这一句诗的时候,才会明白第一句诗“浮云出东岭”的涵义,因为我们突然意识到,诗人是被黑暗所包围了。这样一来,我们发现,这两句诗不仅仅只是对偶句,而且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上下两句之间创造出一种张力。
。。。梁朝宫体诗不是像静物画那样仅仅是来自诗人的视力,而是来自诗人的经验。
萧纲残诗的最后一句,碰巧提到“飞缸”--悬挂在树间的缸灯。如果我们记得当时的佛教语境,我们就会开始理解为什么梁朝诗人如此喜欢灯烛这一题材。灯烛是对光明与视界的最好象征;它们显示了专注集中而又涵括一切的洞照力,同时,也显示了光与影的互动如何欺骗人类官能的感性认识,创造幻想与神秘。
前一章曾经提到,后代批评家不喜欢梁朝宫体诗的部分原因,在于它抵制了寓言解读。。。宫体诗最大的优点之一,正是它抵制寓言性解读的能力,从而给诗歌,给文学,也给一个人的人生选择提供了一条另类道路。这种寓言不是政治的,而是宗教和哲学的。
最后这段让我想起了《哈德良回忆录》的作者在后记里写哈德良的时代是西方君王们最后一次能在神与宗教间保持自由的时段。
“Just when the gods had ceased to be, and the Christ had not yet come, there was a unique moment in history, between Cicero and Marcus Aurelius, when man stood alone.” A great part of my life was going to be spent in trying to define, and then to portray, that man existing alone and yet closely bound with all being.
“众神离去基督尚未来临,历史上有过一个特定时刻,在西塞罗和马库斯奥勒留斯之间,人类独立于世。”我此生大半时间花在了试图定义,描绘,那时独立而又与万物牵连的人。
This Second Century appeals to me because it was the last century, for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in which men could think and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full freedom. As for us, we are perhaps already very far from such times as that.
二世纪对我的吸引力主要源于那是最后一个人类可以自由思考与表达的世纪。而当世的我们,离那个时代已经太遥远了。
3。毁灭
第六章讲了萧纲的一生,也是萧梁的衰败全程。
我最惊讶的是古代帝王对幼子所赋予的重责。也许古人真的是很早熟?或者萧纲真的特别早慧?
503年12月2日出生
506年2月26日被封为晋安王(三岁都不到!)
509年被封为云麾将军,负责镇守石头城 (六岁!)
510年1月27日 南兖州(广陵,今扬州)刺史 (七岁不到)
510-513年大婚(七到十岁间)
513年转任丹阳尹(十岁)
514年荆州刺史(十一岁)
515年调任江州刺史(十二岁)
518年召回京师再次受命镇守石头城(十五岁)
523年,长子出生,任命为雍州刺史,掌握七州军权(二十岁)
525年北伐,克平南阳,新野等郡
530年被征入朝,封骠骑大将军
531年太子萧统卒,萧纲被立为太子 (二十八岁)

侯景之乱中,梁朝皇帝和太子的镇定君王之风度实在是让人心折。
唯一为梁朝的皇帝和皇太子挽救了体面的,是他们在大难之中完全的冷静与镇定。武帝和太子接见侯景时毫无惧容,反倒是侯景表现得紧张惶恐,居然不能回答武帝的问话,不得不由手下人王伟代答。梁朝皇帝和太子的尊严给一个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年轻人就是袁宪,因聪明博学,十七岁即解褐入仕,并娶萧纲的女儿南沙公主为妻。四十年后,当隋朝军队进入陈宫,袁宪劝说陈后主效法梁武帝,在正殿接见隋朝将士。然而,陈后主不顾袁宪的竭力劝阻,带着两位宠爱的妃子下枯井躲避,终于被隋军发现,把他们一一从井里拉了上来。武帝和太子的尊严与度量,陈后主的猥琐懦怯,是粱与陈的文化分水岭。南朝几百年风流,随着梁朝的覆灭而永远结束了。
萧纲死前被幽禁很久,没有纸笔就在墙上写诗写赋,后来都被杀死他的官吏涂抹一空,偶尔两三首被手下暗暗记住偷出来,这是唯一一首保留下来的绝命诗
《被幽述志诗》
恍忽烟霞散,飕飂松柏明。
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
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
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
箫纲庄陵石兽,如今散落于南京郊外。残破的石兽好像在对映箫纲本来可以辉煌壮丽的一生却被侯景扼杀,在四十九岁嘎然而止。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4。思念
中国历史上每次乱世朝廷退守江南都会有大批的诗词留下来。所以我们对北人南去后对北方的思念毫不陌生。可是南人北去后对南方的思念主流传播的文化和历史都很少提及。这也是为什么《烽火与流星》第八章读来更加惊心动魄更加悲凉吧?萧梁被毁灭之后,不同阶段的残余南朝被北朝渐次灭掉,每次都有很多南朝大臣被北朝军队带回北方,从西魏到隋,有些臣子后来得以返回南方,有些再也没有回去过。庾信属于后者。

第八章里还讲到了颜之推和沈炯。催人泪下的段落很多。但是田晓菲把庾信做压轴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盖闻严霜之零,无所不肃;长林之毙,无所不摽。是以楚堑既填,游鱼无托;吴宫已火,归燕何巢?
。。。是以乌江舣楫,知无路可归;白雁抱书,定无家可寄。
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
乌江用了项羽的典故,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他拒绝过江,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白雁则用苏武故事:据说汉使向匈奴索要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于是汉使以谎言回应谎言,称汉天子射下了一只白雁,雁腿上就系着一封苏武写的书信。匈奴人大惊,遂放苏武还朝。
田晓菲接下来说“庾信不是项羽,更非苏武,但是他分享了项羽的羞耻感,和苏武对家乡的思念。”可是诗中这种旧国旧人都已不再的绝望,似乎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羞耻与思念。更是深深的悲痛欲绝而且毫无着落。

接下来引用各种庾信的诗句,细细讲解诗中的典故,暗藏的悲哀,都是非常感人丰满的阅读体验。但是所有这些都比不上作者对庾信生前最后一首诗《和刘仪同臻》的分析和注释。
庾信的绝句,《和刘仪同臻》,是我们现在知道庾信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
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在这首仅仅二十个字的诗里,出现了两个地名:广陵和落星城。落星城在建康西面,广陵在扬子江北岸,已经在前一年被北周占领。庾信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南征。他对广陵和落星城的描写。。。是他从刘臻的立场上想象出来的景观。
诗的第一二行直接套用王桀《七哀诗》的著名结句。公元192年,诗人王桀被迫逃离被战乱摧残的长安前往江南。在离京的路上,诗人再次回顾曾经一度繁华昌盛的都城: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寝,几个世纪以前的文景之治,和如今饱受战争蹂躏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泉》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根据传统笺注家的解释,它表达了人们对治世的渴望: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庾信的诗好比是一个一层套一层的珠宝盒,一首诗指向另一首诗又指向另一首诗,一份怀念回应另一份怀念又回应另一份怀念。
。。。
在建康近郊的众多地名里,为什么庾信会挑选落星城?。。。也许,只是因为落星的意象,和满江的烽火构成了一幅充满恐怖与悲剧之美的画面,在临近生命尽头的诗人心中,投射下最后的一道光明。
在很多意义上,建康城本身就是一颗流星,它的光辉虽然灿烂,但是短暂。六朝四百年的都城,曾经是“江南商业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在梁武帝统治下,建康人口超过百万,达到了文化发展的巅峰。但是到六世纪后期,建康的光焰已经黯淡下去,在侯景之乱以后,建康再也没有能够达到以往的辉煌。庾信死后八年,隋军克陈,隋文帝下令把建康的城墙,宫室,宅邸一概夷为平地,以供耕垦。庾信的绝句成为“诗谶”:星辰已经坠落,烽火一旦熄灭,就是完全的黑暗。
“星辰已经坠落,烽火一旦熄灭,就是完全的黑暗。” 在中国历史上,萧梁一直是被漠视的黑暗。田晓菲这本书就好象她文中借用的星辰和烽火为读者照亮了南朝史上这五十年的灿烂繁华,带着读者体会萧梁创造维护的文学之美。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创造了这种文明的萧梁为什么坠落的如此迅速?”作者却没能给我们一个说法。田晓菲反驳了历史上学者们归咎于佛教或者君臣沉溺于宫体艳诗的谬论,但是并没有给出让人更信服的答案,仅仅把它归于历史的偶然也显得没有什么底气。

也因为这个没有被解答的疑问,我读书单上又列出了陈寅恪的一系列跟魏晋南北朝有关的文章,李贺的南北朝三百年的各种战争似乎也值得一读。最让我心惊的是萧梁的侯景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如此之相像。是什麽让离得如此之近的两个朝代前赴后继重蹈覆辙?难道文明达到巅峰之后必然会经历毁灭?难道这是一个无解的死结?

不过也许有没有答案并不是那么重要。也许箫纲,这个深陷其中的当事人,在被害之前已经把这个问题想透彻了。
6月12日,梁武帝逝世。七月七日,侯景宣布武帝死讯,箫纲被立为皇帝,在侯景势力之下,开始了两年半的傀儡统治。箫纲对年号的选择,颇能说明他当时的心境。他本来准备使用“文明”,取自《周易》中“明夷”一卦,“明夷”意味着光明受到掩抑,表示在困境中应保持坚贞:“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也许最终文明都会蒙难,但是人们对文明对美的向往总会引诱后来之人再一次飞蛾扑火。也许历史轮回本来就不是以胜败为最终目的,因为这世上哪有什么千秋万代。有的只是我们心底那点对某些美丽辉煌的向往,“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才是世间能够万岁万岁万万岁延续不断的吧。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Last edited by april on 2018-04-19 1:04, edited 3 times in total.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Knowing » 2018-04-19 0:38

好好看!这下我想看南北朝的历史了, 那段儿我几乎都忘光了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4-19 13:33

田晓菲讲述了宫体诗的“观看”特性,以及它重在当下的“一念”因为没有“寓言解读”或者“道德教训”而被后来的文学评论家所不屑。她这种解释时时让我想到印象派的画。它们不也是只在乎当时的光影,不在乎曾经在所有画中最重要的宗教教义吗?而这些诗本身,又何尝不是一幅幅印象派的画?诗中的动与静,嗅觉味觉,烛光的形状或者风的形状,烛火灯光下南朝士人奕棋抚琴曲水流觞。。。
可以,这很佛教。“刹那”本来就是印度教引进的概念(印度教比佛教早)。说起来,日本文化里对于刹那/暂时的执着,可能跟佛教概念也有关系。
我最惊讶的是古代帝王对幼子所赋予的重责。也许古人真的是很早熟?或者萧纲真的特别早慧?
封王封官,不一定是赋予实际责任吧?也许就是把小孩儿插在那个位置上,实际工作和决断是幕僚做的。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这个话题让我好奇。南北文化有什么具体的差异呢?或许在整个中国历史这个差异是一贯而下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已经忘记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4-19 15:43

Jun wrote:
田晓菲讲述了宫体诗的“观看”特性,以及它重在当下的“一念”因为没有“寓言解读”或者“道德教训”而被后来的文学评论家所不屑。她这种解释时时让我想到印象派的画。它们不也是只在乎当时的光影,不在乎曾经在所有画中最重要的宗教教义吗?而这些诗本身,又何尝不是一幅幅印象派的画?诗中的动与静,嗅觉味觉,烛光的形状或者风的形状,烛火灯光下南朝士人奕棋抚琴曲水流觞。。。
可以,这很佛教。“刹那”本来就是印度教引进的概念(印度教比佛教早)。说起来,日本文化里对于刹那/暂时的执着,可能跟佛教概念也有关系。
有道理。印度教佛教对中国影响力其实挺大的。后来儒家独大大家都忘了。。。
我最惊讶的是古代帝王对幼子所赋予的重责。也许古人真的是很早熟?或者萧纲真的特别早慧?
封王封官,不一定是赋予实际责任吧?也许就是把小孩儿插在那个位置上,实际工作和决断是幕僚做的。
510年1月27日 南兖州(广陵,今扬州)刺史 (七岁不到)
从这时候起就要真的离开家去上任啊!哪怕是别人做的,也是离开了家庭和兄弟姐妹啊。比我们小人还小呢。真可怜。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这个话题让我好奇。南北文化有什么具体的差异呢?或许在整个中国历史这个差异是一贯而下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已经忘记了。
如果是我没记错的话这一章主要是讲大家约定成俗的北方和南方的诗歌模式(比方南方讲花前月下北方写征战)其实并不是那么壁野分明,北方诗人也写花前月下南方诗人也写出塞诗虽然他们打仗不出塞。。。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4-19 16:16

Knowing wrote:好好看!这下我想看南北朝的历史了, 那段儿我几乎都忘光了
我感觉好像从来就没学过南北朝啊!历史老师听了要气死。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4-19 20:53

难道文明达到巅峰之后必然会经历毁灭?难道这是一个无解的死结?
当然对于历史本身我并没有什么解释或者猜想,不过又联想到冰火之歌了呢。胖大叔在大学里学过北欧历史,对于北欧神话很有研究。北欧神话史诗里的主题就是世界的循环轮回(BTW 印度教也讲轮回和循环,不过北欧神话更具体更有故事情节)。Asgard 盛极必衰,灭亡是早已注定的。当Loki 跟巨人女生下了狼、蛇、地府之女的时候,末日就不远了,即使是 Odin 也不能阻止命运的脚步。很快世界会在巨人与众神之间的战争中沉没让海水淹没一切。

然后世界复活,土地重新升出海面。

----

说起画面感的诗句,没文化的我马上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至于这首诗里还说了些啥则是根本不记得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putaopi
Posts: 4029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putaopi » 2018-04-19 23:45

april wrote:
Knowing wrote:好好看!这下我想看南北朝的历史了, 那段儿我几乎都忘光了
我感觉好像从来就没学过南北朝啊!历史老师听了要气死。
感慨一下四月读书读得好细致!哈哈哈我也完全不记得南北朝的人物故事。这个朝代在我脑海里就是古朴优美的汉朝和华丽的唐宋之间的过渡, 多谢你提起了南朝的宫体诗,我最近在读流沙河注释的《古诗十九首》,对唐宋之前的诗歌忽然发生了兴趣。另外不知你有没有读过孟晖写的《花间十六声》?觉得你也会喜欢。是对《花间集》里提到的各种古代的首饰器物风俗的分析溯源, 比《撒马尔罕的金桃》更轻松些。书里反复提到前些年法门寺出土的一批文物,蛮有实证精神的。

Image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4-20 11:32

putaopi wrote:
感慨一下四月读书读得好细致!哈哈哈我也完全不记得南北朝的人物故事。这个朝代在我脑海里就是古朴优美的汉朝和华丽的唐宋之间的过渡, 多谢你提起了南朝的宫体诗,我最近在读流沙河注释的《古诗十九首》,对唐宋之前的诗歌忽然发生了兴趣。另外不知你有没有读过孟晖写的《花间十六声》?觉得你也会喜欢。是对《花间集》里提到的各种古代的首饰器物风俗的分析溯源, 比《撒马尔罕的金桃》更轻松些。书里反复提到前些年法门寺出土的一批文物,蛮有实证精神的。

Image
好!把花间十六声放到读书单上去!多谢葡萄皮!
萧梁家净出才子。梁武帝大儿子萧统编了一本《文选》(后人叫《昭明文选》就是因为他死后谥号是昭明)选了当时他认为最好的诗文,其中就有这古诗十九首。但是有趣的是兰亭序没有入选。我去问豆瓣上的高人,猜测是兰亭序文章本身不够工整,算不上当时流行的骈文佳品。哈。
说到首饰,我看书评里看到扬之水一个关于古代首饰图案有意思的解析,“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一句唐人诗,因为意象奇丽,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欢迎,于是先是转化成装饰居室的仕女画题材,然后进一步扩张到日常用品领域,作为程式化的装饰纹样反复现身于瓷器的表壁,乃至跃上钗头,这,就是扬之水先生新著《宋元金银首饰》(《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一卷)》中为我们发掘出的一段“史实”。
《宋元金银首饰》延续着扬之水一贯以来的风格,通过似乎波澜不惊的严谨考证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真相:物质的世界就是精神的世界,二者无法剥离。一个不识字、缠足的元代女性,头上金钗的钗头花却是图解唐诗的仕女纹样,你说她有文化还是没文化?
反正,那位元代女子肯定知道斜挑在自己鬓畔的钗花的含义:月下,一位美人将双手伸入盆中的清水,捧起倒映在水面的圆圆月影。倒是今天的人们,因为历史的断裂,碰到出土文物上的同类图式之时,完全看不懂其中的意思,只好解释为美人在“洗手”、“洁手”,显得怪没文化似的。
好在扬之水将“掬水月在手”、“惜花春早起”以及“庭院小景”、“春游醉归”等长期流传的优美图像成功加以了破译。经过学术研究的招魂之后,这些昔日因为多少代人的深情而逐步积淀成形的经典画面有权利在当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中复活吧。我们或许可以希望,在未来的某部国产影视剧里,将会有一位夜色下的古装女子捧起一掬清水,电脑合成技术在她水光澄澈的掌心里映现出天上圆月的如镜倒影。
Jun wrote: 当然对于历史本身我并没有什么解释或者猜想,不过又联想到冰火之歌了呢。胖大叔在大学里学过北欧历史,对于北欧神话很有研究。北欧神话史诗里的主题就是世界的循环轮回(BTW 印度教也讲轮回和循环,不过北欧神话更具体更有故事情节)。Asgard 盛极必衰,灭亡是早已注定的。当Loki 跟巨人女生下了狼、蛇、地府之女的时候,末日就不远了,即使是 Odin 也不能阻止命运的脚步。很快世界会在巨人与众神之间的战争中沉没让海水淹没一切。

然后世界复活,土地重新升出海面。
看完了烽火,我开始看一些陈寅恪的杂文。陈先生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讲得还算靠谱有趣。主要观点是北方士族南迁之后,总是刚到南方时战斗力比较强。但是在南方雍容华贵生活一段时间后这种能力就萎缩了。所以才会衰败。把这个观点铺陈出去,几乎每个朝代的起落基本都落入两种格局,一种是周围列强环伺,强敌没有清除干净所以自己的政权尚未稳定就被强邻或者本来的友军给灭了(秦,隋),另一种是高瞻远瞩手段狠辣的把当代周围的强敌都择干净了,能够走入盛世繁华,但是接下来的必然就是王朝本身的战斗力变弱(汉,萧梁,唐,宋,明),一说是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磨练,就弱了;其实另一个主因是一开始把朝中有能力有武力的择的太干净了。所以好像真的无解。就像胖大叔和所有人都说过的,盛极必衰。追求强盛不衰就跟求长生不老一样,是无用功。
Jun wrote: 说起画面感的诗句,没文化的我马上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至于这首诗里还说了些啥则是根本不记得了。
这句是经典啊!我也是从红楼梦里学到这两句的好。这首诗其他还说了啥我也不知道了。因为好像红楼梦里没提。
所以我喜欢烽火这书,手把手一个字一个字教我怎么读出一首诗的好,非常好的科普文啊。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sunset
Posts: 38
Joined: 2009-12-28 4:2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sunset » 2018-04-20 12:09

april wrote: 大雁脖子相当于一根“导烟管”,汉朝人称为“釭”(音缸),这种自带导烟管的灯就叫“釭灯”。

釭灯是汉朝人的伟大发明,西方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比中国晚了1600多年。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Ahh~ah~ah :crying: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4-21 11:22

一种是周围列强环伺,强敌没有清除干净所以自己的政权尚未稳定就被强邻或者本来的友军给灭了
I am trying to look at th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环伺列强。

前两天看见一篇报道,新考古学研究发现大型哺乳动物之全球性灭绝原因是现代人类,behaviorally modern humans. 现代人类灭绝大型动物的速度,也就是人类向全球扩张的速度,在过去十万多年前里是惊人的,空前绝后的,毁灭性的。

Such a restless, insatiable species. 不象乔木大树,不象大部分动物,而是类似野草和细菌和老鼠,以疯狂的侵略性替代繁殖的弱势(速度慢,数量少,发育期还长)。所以只要某个部落有一点点衰弱,邻居部落马上会无孔不入地冲过来占领。It's nature. 我联想起培养皿里的细菌,用抗生素杀掉一批,含有抗药性的细菌马上疯狂繁殖取而代之。不会留下空白的。

这样想想未必没有一丝乐观。人类不一定会灭绝哦,即使环境恶化死掉大多数,剩下的也能找到办法生存下来。

胖大叔的历史观给我的启发是,一个国家/部落的历史必须放在更大的 context 来看,否则是讲不清楚的。想弄清楚英国的历史必须同时搞清楚法国的历史,想弄清楚法国的历史必须同时了解罗马教庭的兴衰。否则永远脱离不了瞎子摸象的套路。他呼啦啦把情节拉到 Westeros 之外的东方和长城以北,读者们叫苦不迭,故事不能这么讲。

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才是是真正的 macrohistory 。

我觉得瞎子摸象的习惯是传统中国历史研究的陷阱。外国的中国历史学家曾经引进了东西方比较的思路,但仍然卡死在幼稚简单层面,摆脱不了把中国看作一个孤岛的态度,而不是放在整个 regional context 甚至 world context 中,the inward gaze 注定限于无法自圆其说的小格局中。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4-21 16:00

Jun wrote:
一种是周围列强环伺,强敌没有清除干净所以自己的政权尚未稳定就被强邻或者本来的友军给灭了
I am trying to look at th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环伺列强。

前两天看见一篇报道,新考古学研究发现大型哺乳动物之全球性灭绝原因是现代人类,behaviorally modern humans. 现代人类灭绝大型动物的速度,也就是人类向全球扩张的速度,在过去十万多年前里是惊人的,空前绝后的,毁灭性的。

Such a restless, insatiable species. 不象乔木大树,不象大部分动物,而是类似野草和细菌和老鼠,以疯狂的侵略性替代繁殖的弱势(速度慢,数量少,发育期还长)。所以只要某个部落有一点点衰弱,邻居部落马上会无孔不入地冲过来占领。It's nature. 我联想起培养皿里的细菌,用抗生素杀掉一批,含有抗药性的细菌马上疯狂繁殖取而代之。不会留下空白的。
哈哈,让我想起Matrix里面 Mr. Smith的一句台词,大意是人类就是一种细菌, "human is like a virus, you seep into everything... disgusting..."

这样想想未必没有一丝乐观。人类不一定会灭绝哦,即使环境恶化死掉大多数,剩下的也能找到办法生存下来。

胖大叔的历史观给我的启发是,一个国家/部落的历史必须放在更大的 context 来看,否则是讲不清楚的。想弄清楚英国的历史必须同时搞清楚法国的历史,想弄清楚法国的历史必须同时了解罗马教庭的兴衰。否则永远脱离不了瞎子摸象的套路。他呼啦啦把情节拉到 Westeros 之外的东方和长城以北,读者们叫苦不迭,故事不能这么讲。

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才是是真正的 macrohistory 。

我觉得瞎子摸象的习惯是传统中国历史研究的陷阱。外国的中国历史学家曾经引进了东西方比较的思路,但仍然卡死在幼稚简单层面,摆脱不了把中国看作一个孤岛的态度,而不是放在整个 regional context 甚至 world context 中,the inward gaze 注定限于无法自圆其说的小格局中。
同意!同意的不能再同意!
陈寅恪有篇文下篇 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内政之關係1234。就是讲唐朝时唐朝对外战争的盛衰跟周围不同国家的盛衰经过,很有意思。怒荐!陈寅恪的文章挺好看的,有兴趣的同学我建议去下一个陈寅恪先生全集,各种杂文,可以挑有兴趣的看。我觉得他引用的古文也不是特别难懂,实在烦了可以直接跳过专门找“寅恪案”开头看他的分析就行,他的行文挺白话的,不难读。

昨天还看到李贺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历史跟西方历史不同可能还因为我们离这些强悍的外族太近了。以至于我们没机会像欧洲那样专心搞商业发展,老得琢磨着怎样才能保证最高效的征到兵并且有足够的资源去打仗。忽悠,接着忽悠! …… 还是关于《南北战争》的问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李硕在新疆(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66407776/

游牧族入主是这样,汉人自己的王朝呢?
其实也类似,因为他要对抗北方民族强大的压力,就需要把社会搞得很简单,统计人口容易,征兵容易,明朝朱元璋的制度建设就是典范。其实,更早的隋唐,也是如此,强搞均田制、租庸调制,故意维持一个简单社会。
其实在隋朝之前的南北朝,南方从来不搞均田,收税都是按财产计算,不搞均摊。那才是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所以到唐朝中期,又承认均田制不行了,从新改税制,适应复杂社会那一套,历史学给这叫唐代经济和财政的“南朝化”。明朝后期也搞过这么一轮,“一条鞭法”嘛,中学课本里有。
但这么搞的问题是,社会分工变复杂,军事动员能力会下降,所以最后更加斗不过北方民族,解体了事儿……汉人王朝一直在重复这个循环。
从简单农业社会,到复杂的商业、近代社会,是个很脆弱的“过渡期”,社会复杂了,分工细密了,不怕死的尚武精神少了,专门能打仗的军事贵族阶层也没了,就容易被北方民族给一锅端了,变成他们入主中原。
这个过渡,就像知了的幼虫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褪壳的那一个小时。生活在地下是简单农业社会,没事儿,变成知了会飞了,也没事儿,就这一个小时最危险。
西欧为啥能成功,就因为他那儿偏,游牧族不容易注意到,逮这个机会赶紧褪了壳,翅膀硬了,火药枪炮造出来了,谁来我也不怕了,而且还要征服全球。
中国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就是这个正要褪壳的嫩知了,一次次被北方游牧族给吃掉。或者自己就给吓住了,不敢褪这个壳,然后活活憋死了,还是被人给吃掉。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4-21 17:10

西欧为啥能成功,就因为他那儿偏,游牧族不容易注意到,逮这个机会赶紧褪了壳,翅膀硬了,火药枪炮造出来了,谁来我也不怕了,而且还要征服全球
无语。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4-21 17:34

噗哈哈哈哈,笑得捶地。李贺作为历史学家,一丁点儿世界历史都不知道,真的好吗? :laughting015: :laughting015: 还不,他很明显并非没学过世界历史欧洲历史。那么就是装傻骗人故意的了。

有些人的民族认知感真的好脆弱啊,如果突然发现原来中国人很普通,一点特殊性优越性都没有,不知道脑子会不会原地爆炸。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april
Posts: 1349
Joined: 2010-03-21 21:12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april » 2018-04-21 18:02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He looked like a small panther, and he moved like a patch of night.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Jun » 2018-04-21 18:22

唐代武功可稱為吾民族空前盛業,然詳究其所以舆某甲外族競争,卒致勝利之原因,實不僅由於吾民族自具之精神及物力,亦某甲外族本身之腐朽衰弱有以招致中國武力攻取之道,而為之先導者也。國人治史者於發揚讚美先民之功業時,往往忽略此點,是既有違學術探求真實之旨,且非史家陳述覆轍,以供鑑誡之意,故本篇於某外族因其本身先已衰弱,遂成中國勝利之本末,必特為標出之,以期近真實而供鑑誡,兼見其有以異乎誇誣之宣傳文字也。
陈寅恪这段太赞了。我慢慢啃吧。谢谢四月推荐。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撒马尔罕的金桃》-盛世挽歌 (完)

Post by 豪情 » 2018-04-21 19:08

Jun wrote:噗哈哈哈哈,笑得捶地。李贺作为历史学家,一丁点儿世界历史都不知道,真的好吗? :laughting015: :laughting015: 还不,他很明显并非没学过世界历史欧洲历史。那么就是装傻骗人故意的了。

有些人的民族认知感真的好脆弱啊,如果突然发现原来中国人很普通,一点特殊性优越性都没有,不知道脑子会不会原地爆炸。
揣着明白装糊涂。

最近为中兴洗地的悲情文也是。 中兴真蠢吗? 不蠢, 知法犯法,而且有政府授意。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