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Julie & Julia 電影,書,人 -- 祖宜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zt: Julie & Julia 電影,書,人 -- 祖宜

Post by Knowing » 2009-10-19 7:26

http://blog.yam.com/tzui/article/24715357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素來以模仿各色口音叱吒影壇,無論是波蘭腔、丹麥腔、還是紐約上城腔都難不倒她。對於她這項特殊技藝我以前並不太注意,總覺得「演員嘛,這是應該的」,不過這回看她演Julia Child真的把我嚇到了,從她扭著茱莉雅級的女巨人身形發出第一個聲響開始,我就笑的眼淚鼻涕直流,實在太傳神了!不熟悉茱莉雅柴爾德的人可能會覺得梅莉史翠普有點誇張,但其實茱莉雅在她著名的 「French Chef」 烹飪節目裡講話就是這樣巨聲隆隆,好像嘴巴裡含了顆蛋,渾濁中帶有獨特的頭腔共鳴,又時常因為講解烹飪的細部原則而興奮的忘記呼吸,中途緊急換氣擦汗,再抓起超大的菜刀或榔頭鉗子整治手裡的家禽家畜…,比電影裡的逗趣模樣有過之而無不及。



兩年前老公送給我茱莉雅於六七〇年代錄製的全套烹飪教學DVD作為生日禮物,我們飯後沒事常擠在沙發上看個一兩集,非常寓教於樂。我對於茱莉雅源源不絕的精力與專業知識嘆為觀止,Jim 則是把她的節目當成搞笑短劇來觀賞,特別期待那些因為單機作業一拍到底的成本限制下,層出不窮的NG狀況。厲害的是,不管在爐臺前出了什麼問題,茱莉雅總有辦法臨機應變(通常是多加一碗奶油之類的高熱量解救法),最後端出來的菜(以今日的標準來說)通常不很漂亮,但她排山倒海的熱情極具感染力,讓人看了躍躍欲試。美國著名廚具連鎖店 William's Sonoma 的老闆 Chuck William 曾說,當年他在舊金山慘澹經營第一家小店,隨著茱莉雅那本 《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食譜的發行,生意突然好轉;接著茱莉雅開始上電視,每週節目一播完,成批的客人就湧上門詢問茱莉雅在節目裡用過的鍋具或蛋糕模型,若非緊急進貨保證供不應求,可見影響力之大。

我剛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很多朋友告訴我:「你那麼喜歡做菜,應該去買 Julia Child 的食譜啊!」那時我只知道茱莉雅柴爾德形同美國的傅培梅,很多婦女都是看她的節目學做菜,於是我心想:「幹嘛跟美國的家庭主婦看齊呢?」也因此多年下來我碰也沒碰過她的食譜。一直到2006年夏天,我遇到人生的低潮,對學術生涯感到疑惑並心升轉行學廚藝的念頭時,才注意到茱莉雅身後剛出版的口述傳記《我在法國的歲月》(My Life in France),以下是我之前寫過的內容簡介與心得:

那晚我睡不著,整夜啃讀茱莉雅。原來這個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廚一直到三十七歲才開始學做菜!在那之前她是美國中情局前身OSS的「秘書」(也有人說是探員),四零年代初派駐斯里蘭卡的時候認識她後來的老公保羅柴爾德。1948年保羅以國務院文化官員的身分駐派巴黎,茱莉雅隨夫搬往法國,一下船就被法蘭西美食深深震撼,隨即申請進入藍帶廚藝學院(Le Cordon Bleu),從此日以繼夜瘋狂做菜。接下來的十年她以廚師的堅忍熱情與情報員的巨細靡遺完成了美國出版史上的鉅著 - 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逾七百頁的每一則食譜都經過千錘百鍊,解釋詳盡,讓美國戰後一整代只會開罐頭的婦女紛紛學起法國菜。茱莉雅搬回美國之後在波士頓的公共電視台主持烹飪節目,以她一百八十多公分的巨人之姿,一口渾濁沽濃如男扮女裝的口音,一股近乎搞笑的瘋狂與真誠風靡全國。從那時開始一直到九十二歲她就住在哈佛校園後面的爾文街三號,常在這附近的市場買菜。可惜我與她緣慳一面,她在兩年前已經去世了,就在我三十歲生日那天往生。看完她的書以後我忽然覺得自己三十幾歲開始學廚也不算太老。

之後我下定決心投身廚藝,有很大的原因是受到了茱莉雅的精神感召。同年九月,我剛進入劍橋廚藝學校,茱莉鮑爾(Julie Powell)改編自她同名部落格的新書 Julie & Julia 平裝版發行(美國的新書通常以精裝版高價出售,一年後改為平裝版再做一批宣傳),內容談的是她在一年365天內炮製茱莉雅整本書524則食譜的血汗經歷。身為茱莉雅的粉絲與部落格新手,我當然馬上買來拜讀,完全能夠體會茱莉鮑爾在灰心喪志時,透過前輩茱莉雅窺見一絲光明的心境。

與電影裡艾咪亞當思(Amy Adams)嘟著嘴的可愛形象比起來,書裡的茱莉鮑爾更為風趣潑辣,滿口三字經,充滿了大都會裡不得志女青年的叛逆與火爆。感覺上她其實並不特別喜歡做菜,選擇花一年的時間做完茱莉雅整本食譜,純粹是為自己乏味的人生找點刺激與挑戰。整項計畫的預設立場是:這很瘋狂,很荒謬,沒有哪個腦筋正常的現代人會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做那些高脂肪高熱量的傳統法國菜。她每日在部落格上傳達的訊息是:「煩死了煩死了,怎麼會有這麼複雜難搞的菜啊!」但無論歷經多少滑稽的挫折與失敗,她還是堅持下去,過關斬將,別有一股勵志效果,讓讀者看好戲爆笑之餘也忍不住為她加油打氣。

說來茱莉與茱莉雅都是狂熱偏執的性情中人,但兩人反應了兩種不同世代的情操。在茱莉雅的黃金年代,大部份的成年女性多少會做一點菜(好不好吃另當別論), 外食也沒有那麼普遍,所以她的終極使命不在於勸導大家進廚房,而是鼓勵口味保守的美國人去嘗試豐富多元的法式平民美食。為了減輕一般人對於「法國菜」的恐懼,同時抗衡那種「只有法國人才懂法國菜」的文化民粹主義,她費盡心思解釋食譜的每一個步驟,所有的材料份量都經過百般測試與多方考證,讓即使不熟悉這些料理的讀者也能按部就班的做出道地口味。比較於坊間許多強調速簡的食譜,茱莉雅的著作最可貴之處就在於它完整詳盡、實用可行,字裡行間又散發著詼諧的個人風格與歐陸情調,因此蔚為風潮。

切換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紐約,美食百家爭鳴,強調健康低脂的地中海系與亞洲料理成為餐飲大宗。法國菜雖仍享有崇高的地位,但相對之下顯得較為傳統保守,那些充滿牛油和奶醬的菜色更被視為有害健康,不合潮流。再加上這年頭外食興盛,二十幾歲的上班族若在家吃飯,不是叫比薩就是用微波爐熱速食,如果能偶爾下個麵或煎塊牛排就非常了不起了,誰有時間買骨頭熬高湯?茱莉鮑爾在這樣的大環境底下每天照著茱莉雅的食譜做道地法國菜,完全是逆向操作,每一則食譜對她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任務」,需要無限的鬥志與幽默自嘲才能逐一克服。也難怪九十歲的茱莉雅在讀了茱莉的部落格之後,私下表示她無法認同(讓茱莉鮑爾難過了好久),畢竟茱莉雅本人不只把書中每一道菜都反覆做了好幾遍,樂此不疲,還要蒐集資料並一字一句的寫下做法。在她看來,照著現成的食譜做菜應該不太難啊,怎麼會那麼痛苦呢?

話說回來,如果沒有茱莉鮑爾逆向操作的烹飪計畫作為引頭,大概也不會有人在這個當下出錢拍一部有關茱莉雅柴爾德生平的電影。這次由諾拉伊佛朗 (Nora Ephron)執導的影片其實是由《我在法國的歲月》與《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兩本原著結合改編而成。故事時空交錯,透過部落客茱莉的雙眼看當年的茱莉雅,巴黎顯得更加燦爛輝煌,學做法國菜也忽然變得比較時髦可行,讓E世代的觀眾讀者重新體認茱莉雅的魅力,甚至急於下廚煮一鍋伯根蒂紅酒燉牛肉 (Boeuf Bourguignon)。電影發行後,最開心的莫過於Knopf出版公司 - 那本當年由他們慧眼簽下的厚重食譜 《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在初版四十八年後的2009年夏天,竟然又登上了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排行榜的第一名呢!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