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of 3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8 15:23
by 笑嘻嘻
隔着网络摸摸liyue。不好意思地说,你写的这几段话就有种raw的力量。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8 22:15
by liyue
哈哈,谢谢安慰我隔空摸我的你们。笑嘻嘻,这个raw翻成“生猛” 合适吗? :glasses: 从发病到现在差一年就三十年了,有了孩子后我被逼向内看清自己,渐渐学会和“病”和平相处了,因为没有自觉的话,自己的情绪起伏,会非常严重地伤害到孩子。我疑心李的孩子自杀,和遗传的敏感,和从母亲那里传递来的不快有很大关系。其实,自我觉察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像我的bipolar,高峰体验如何开始,持续多久,如何消失的,抑郁状态如何上场占据主导地位,持续多久,又如何忽然不见了。情绪切换是有一个隐形开关的,是由某些或某个想法心念引发的。不是莫名其妙完全没有规律的。情绪周期和身体状态,休息,饮食,天气,都有关系,自己是可以渐渐学会注意到细节,微调,忍耐,转化的。这个和科学实验不乏相通之处。李翊云被创伤激发去创作,如果能把编故事写故事的热情专注转到作为一个旁观者像猫抓老鼠一样看自己的情绪感受变化但不沉溺,从创伤里解脱的可能是很大的。我经常没事就来这里看你们开开心心谈天说地,自己也会受你们的积极心态的感染,觉得生活还是有不少亮点的。谢谢你们的生活态度和乐于分享! :heartpump: :love011: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8 23:01
by 豪情
原生态。

祝你找到宁静。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9 0:58
by 笑嘻嘻
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甚至是血淋淋的。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9 10:41
by Knowing
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package. 中年后能跟自己找到和平相处之道就是万幸了。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9 13:12
by Jun
liyue wrote:
2019-02-08 22:15
其实,自我觉察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像我的bipolar,高峰体验如何开始,持续多久,如何消失的,抑郁状态如何上场占据主导地位,持续多久,又如何忽然不见了。情绪切换是有一个隐形开关的,是由某些或某个想法心念引发的。不是莫名其妙完全没有规律的。情绪周期和身体状态,休息,饮食,天气,都有关系,自己是可以渐渐学会注意到细节,微调,忍耐,转化的。这个和科学实验不乏相通之处。
我意识到你是对的,不禁被震撼到了一下。情绪象天气一样是自然现象,不受意志控制也不以意志为转移,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然而这件事实一直被我的意志 (conscious thoughts) 拒绝承认。我是经过 psychotherapy 的(原因慢慢再说),therapist 说过很多遍“你老是害怕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情绪起伏,但情绪是正常的自然的东西,你别老想控制它。”我还坚决抵抗了很久,直到现在也内心很不情愿,然而你提出了直接证明!我很感谢。情绪的起伏变化就是自然现象,控制不了但也不需要控制。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9 16:31
by liyue
:super: 和Jun握个手。你以前写过的文章,冲破云层,我很喜欢,猜想你有过和情绪作战的经历。我的package不算好,虽然和很多人相比已经很好了。我见过车子被劫持人被强奸的受害者,也温和带笑地和我坐一起上压力管理课。 没经过处理的创伤经历负面情绪,积压久了会在某个最脆弱的时节爆发。学会温柔地接纳感受,对待情绪像接待来访的客人一样,平静礼貌地招待完了,情绪会离开的。练习次数多了,每次情绪来访的逗留时间就越来越短了。来访之间的间隔期也越来越长。以前我觉得激烈的情绪来时,我是和狂风巨浪作战的小木船,始终挫败。后来我学会把自己当成海,情绪是海面上的波浪,深沉的海底本质还是平静的。说是天气变化也一样的。用云做比喻也对。自己是天空,白云乌云来来去去,天空始终在那里。学会接纳和观看了,就不用冲破乌云了,因为乌云它自己会消失的,会转化的。观看就好了。 :heartpump: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9 19:13
by Jun
噗,你看出来了。那段时间我特别焦虑,在一个很不适合我的地方工作,由于各种因素而陷入卡住无法脱身的困兽感觉。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跟拉到乡下军训一年相比真不算 traumatic 经历,说起来好像很娇气,再说其他人在那里工作不是好好的吗?就我忍受不了。不过主观感觉确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和幽闭感。写了很多文字想要自救,其实没啥作用,后来就认输去看专业人士了。看了 therapy 三个月就开始找新工作,九个月就正式跳槽。当时觉得两眼一擦黑看不到处理,但脱身之后看看简直莫名其妙,难以置信的轻而易举。

不过这么描述发现其实我和你也不是没有相似之处。环境到底有多恶劣,本来就是主观感受,不能横向比较,而且说什么不能适应环境是因为本人太娇气之类的实属扯淡。逃离不适合的环境,换个更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适应能力的表现,很正常很正确,关其他人屁事。(当然其实“其他人”就是自己的 superego。)

很多年里我都有写日记分析自己情绪的习惯,但 therapy 进行到情绪管理的阶段后就停止写日记了,因为发现弊大于利,文字很容易变成一种逃避手段。(这个经验未必有普适性。)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9 23:18
by liyue
再握个手。确实没必要为自己的感受感到不好意思。我只训了两个月就垮了,七百多人人家都没事,我高中最好的朋友都说我娇气,是温室花。但她不知道我婴儿幼年童年经历过什么,身体基础如何,所以这些评判毫无意义。我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牧羊女为明天没吃的发愁,王宫里的王后为要宴请宾客怕宴席不够精美发愁,这二人的愁苦没有高下之分。我觉得这意思是,烦恼愁苦不论是什么引发的,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苦,逼迫感。文字确实容易成为陷阱,本身情绪就是不速之客了,天空里飘来了一片云了,记录,分析,有点像去看云有多少水分子,从哪里积聚的,像羊还是像牛,容易更粘着在烦恼上。我觉得烦恼来时散步晒太阳听音乐热水澡睡觉看笑话甚至无聊小说都比写日记好。当然能做到这些都已经是掌控力不错了。最烦的时候真是感觉身处火宅无处可逃又恐惧抗拒自残都是解脱逃跑的路。但越抗拒越纠缠。最终还是得学会不害怕,从不怕淹死放松身心跟着浮沉合为一体再从水里漂到岸上的感觉。最后发现根本也没什么,是恐惧抗拒加强了感受到可怕度。跟童话里说得一样,不再逃跑,转身面对怪兽,才发现怪兽实际是个害怕的小孩,给她个拥抱,她笑靥如花。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09 23:54
by liyue
再分享个好玩的。精神病院里有各种不同的人。解放军精神病院在正定,里面农妇居多,大夫们人很好,护士长得很漂亮。我见到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医生,那时头脑混乱,觉得他是我爸单位里一个调走的阿姨的大儿子,觉得他喜欢自己——其实明明是自己觉得人家帅,希望人家喜欢自己,但为什么会想到他是那位调走很多年的阿姨的大儿子,那儿子我也只在她家见过一次,话都没说过,长得也不帅,糊涂时为何会发生这种奇怪的联想,很神奇。前年回家,我妈才告诉我,那个阿姨只有两个儿子,很喜欢我,曾希望我做她女儿,曾希望我能嫁给她大儿子。我听后大吃一惊,她和我爸做同事时,抱过六岁回城的我,我十岁她们就调走了。我从来不知道她有让我做儿媳的想法。这家解放军医院我住了三个月,靠强忍着不动,不说话,骗过了医生被放了。后来我爸接了我去了北京,看了篇报纸文章又开始头脑异常,又去回龙观医院住过两个月。那里有房山的农妇,长相男性化,厌恶自己的丈夫,但钟爱自己和丈夫生的男孩,和安娜卡列尼娜倒有共通处。有知识女性,同样厌恶自己当官的丈夫,在病院里住很多年不要出去,做组长管理病友,有和我同龄,没考取大学羞愧发病的外交官的女儿,有工厂里因为和别人口角而发怒失常的面貌娟好的年轻女工,即便精神异常,似乎也不妨碍我记得所有见过的人,她们的言行举止,我都清清楚楚。有本书讲一个男孩突然发病,不能说话不能动,像活死人好几年后又突然好了不知你们知道否。这男孩困境中清除知道爸爸爱他跟他说爱语,妈妈受不了跟他说“我真但愿你死了,也不要你是这个样子。”他感受到痛苦却无法表达。我觉得自己病时也一样。表面上我会时而哭泣时而滔滔不绝,但我的头脑也并不是完全混乱和外界完全失联。我哭泣是因为想起童年时的委屈,抗拒的经历,我滔滔不绝时似乎有另一个东西通过我发音告诉别人我知道的她们不知道的“真理”。以前我把病院经历视为红字,现在觉得,也很有趣啊,就是个独特经历而已。所有的经历,都会过去,都成为回忆,和情绪一样,知道,不抓着不放就好了。療愈的过程从2012年开始,到今年七年,我觉得差不多好了。伤口见光结痂痂也快脱落了。衷心希望Jun, 李翊云,别的被情绪困扰的人,都能有一天,彻底走出来。好遗憾谷里那个自杀的朋友没能走过来。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19
by putaopi
谢谢Liyue分享你的经历,你说得平平淡淡,读下来我眼里有泪。同意笑嘻嘻,这些文字不加修饰,就有动人的力量。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34
by mirrorflower
恭喜liyue!看到你描述现在的状态很开心。

我也觉得冥想对我还蛮有用的,我没有严肃地仪式化地冥想,但是很接受它的哲学,所以慢慢地的确可以比较旁观地观察,接受和放下自己的情绪。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2:18
by Jun
在 mental health 方面我不太相信 self help,比较推荐找好的 therapist 帮助。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3:31
by liyue
谢谢你们!恶人谷里都不是恶人,是知识阅历和同理心都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不畏惧在这里分享。 谢谢你们给我这种安全感。
其实精神分析,心理学都会告诉我们,发病只是隐藏的潜在致病因素,像火山岩浆一样,早就在地下奔流,在某个最薄弱的关口喷薄而出。 那些致病因素,也脱不了幼儿童年的经历加上各人与生俱来的独特的气质组合作用。 所以当人家说,“别人就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 “我就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时,都有可能是缺乏善意的评判伤害。小孩子的不愉快,因为不会用理性来分析处理,会积攒下来,比如我小时候被送回老家,离开父母,彻夜痛哭一个星期,后来被接回父母家,哥哥姐姐都不会一开始接纳我,尤其哥哥会用武力解决纷争,父母亲也没有更多的智慧来让孩子们互相忍让爱护,后来我学会不再抗争,用避开来逃开受害,me too的故事我也有。青春期的少年趁着家中无人骗着幼小无知的女童试试看他从书中看来的游戏,女童为了讨好平常对自己拳脚交加的威权人物心甘情愿合作。还好也只有一次。 等过几年看了布告忽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哭着告诉父母,父母却不能成为公正的仲裁者,反而因为无知畏惧厉声说女孩是做梦,不许再胡说。 这些创伤,全都是身体被军训搞到极端虚弱后,突破平时的压制,浮出地表的岩浆。 然而生在哪里,和谁做家人,佛法说全由过去的业力推引,恨也没有用,更尤其哥哥后来又成了好哥哥,尽力补偿以前对我的不好,父母除了这次,也温和溺爱力图弥补亏欠。只是所有的情绪需要显化,被接纳而已。 精神病院电击时,一群人涌进病室,按住想逃脱反抗的病人,压住四肢,捆在床上,通电。这样的方式,医生们是觉得在帮病人。但这种可怕的感觉,在几十年后我练习气功静坐时,全身通电的感觉仍会重现。打坐时,会泪流满面,嚎啕大哭,说“不要,不要!”
不瞒你们说,也不怕被笑话,病急乱投医,我什么都试过, 大学时信过两年基督教,帕斯卡克尔凯郭尔奥古斯丁,我都看,来美国后资源更丰富,气功我学过,自然医学我试过,心理医生就不用提了----可惜医生们都觉得我简直太正常太清醒了,医生还请教我如何打坐呢, reiki , 能量, 观想,露易斯海,佛教,总之,所有有关疗愈的东西,我几乎都不加选择,都拿来试过。 最后对我最有用的,还是佛教,中药,早睡早起,多晒太阳,不多用脑,自我觉察。还是在日常生活里,在和孩子先生朋友相处交流里产生的冲突引发低潮愤怒后,自己看自己,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害怕被抛弃所以拼命取悦,取悦不成功别人不同意自己所以出离愤怒,希望自己有所建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百无一用所以低落抑郁。要想离苦得乐,就要离开所有这些造成自我伤害的愿望想法。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一点点放下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告诉自己,活着甚至还能对人微笑就是很有韧性很了不起的事,能function能照顾孩子能服务别人,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能突破内心的迷雾,抬头看见太阳,感受太阳的温暖,就是非常美好的事。
过去记忆力所有的伤害,都来源于无知。 施害者也无知,受害者自己也无知。 愤怒人人都有, 脆弱也人人都有。 接受自己了,接受别人就容易得多。 自己对自己满意了,别人对自己不满意就会应对了。 也知道要求孩子让自己满意是很愚昧很残忍的事了。
我爹极其讨厌老毛,因为我的事更是对党恨之入骨,最后几年唯一的爱好就是翻墙看党的负面新闻,我记得前年我暑假回去时,刘晓波死了他泪流满面,告诉我妈“他们给他吃发霉的米”。他痛恨周小平,对我哥说“杀了他! ” 我们都觉得这反应不对。 这种极端反应和老毛和老川没有分别。 我侄女告诉我说,国内追星有一类粉丝,叫做“黑粉。” 就是因为讨厌而不断关注,没次关注都是为了发泄恶意不满,甚至比铁粉还关注得频繁密切。 超出常情的关注,就是需要自己注意的内心失衡。 在日常生活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情绪,尊重别人的看法,不论我觉得他们错得多离谱,可是他们有他们的视角,有他们的反应机制。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事情朝着自己认为更好的方向走,努力但不紧张不紧绷,不过分在意结果,这些简单的道理,是我四十六年来经过了很多的痛苦起伏,学会的东西。
不幸的人,那么多。 早上刚刚开车时不专心地听广播,应该是一个黑人音乐家,小时候家里唯一挣面包的是稳定接受政府救济的妈妈,爸爸在餐馆打工,打桌球挣点零星钱。 他成绩好拿了全奖上了寄宿学校。后来妈妈死了,靠妈妈的身份住的公寓没法住了。他某次从学校回家时发现自己无家可归了。邻居也不知道他爸搬哪儿了。 到处问也问不到。 还好他有学校上。他每天好好学习,让自己成绩保持优等,以免流落街头。 每周去学校乐队,几个小时地听圣歌缓解内心痛苦,最终他想,“或许这一切都是上帝的计划。他知道我妈妈要死了,所以让我上了寄宿学校。” 做节目的采访者过分代入投入,害得这个坚强的幸存者叙述者一度哽咽。他的音乐很美。
以前我参加过几次心理医生把病人们聚在一起一周一次分享自助的小组,也见过一个英俊的黑人混血,在洛杉矶那里长大,妈妈是白人,早早和黑人男朋友混生下的他, 还有同母异父的纯白的弟弟妹妹,妈妈总是鄙夷地骂他黑鬼,他觉得自己丑陋不堪。心理医生夸他帅,病友们都夸他帅,都没法让他相信他不丑。 做了包工头,给政府做工程,挣得不少,谈了美貌的女朋友,可是女朋友对他和他妈对他的态度一样,鄙夷不屑,自己周末浓妆艳抹性感逼人出去约会,他得在家里哪里都不准出去。 在心理小组叙述自己的故事时,女朋友还打电话来查岗。一个墨西哥大款,知道自己的女友是掘金者,可他没法离开她。 我参加过慈济的早餐救助, 周日早上给无家可归者发免费早餐。 一个干净整齐的男人,说,“我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教养很好的。 后来我不知为何开始酗酒。” 我比他自己还早落下眼泪。 不幸那么多。 所幸都还活着。 只要活着,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冬天再冷,也会过去的,对吧。 祝大家都温暖,愉快。 :heartpump: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3:38
by 豪情
越来越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人的修行,没有人能代替。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3:45
by liyue
再回Jun. 找到对自己真有帮助的专业人士很幸运啊。 我大概试的次数不够多,找了两次就放弃了。我是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我一个阿姨说她亲家,抑郁严重,后来去信上帝了,每天高唱赞美诗,把自己唱好了。 我老公一个朋友的朋友,太太就是精神医生,帮助退伍老兵解决心理问题的,可这位先生几十年的抑郁好不了。后来听了我老公偶然谈到这里的精舍,去了,然后开始认真上课,见到我老公,道谢不已。 我想这世界这么纷繁芜杂,每个人都能找到对自己症的药,帮助自己的办法。好与坏,也最终都是自己在判断,在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有共通之处,也有迥异之处。就当情绪看法都是云朵浪花吧。 祝周末快乐!这个冬天可真够冷的。

是的,小情。 真是的。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出生,死去,都是独来独往的。 :love011: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4:40
by Jun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Whatever works, works.

我的 inspiration 是音乐剧作家 Stephen Sondheim. 虽然家庭和社会环境十分恶劣,生活中仍有亲密关系的支持,经过治疗得到了热情蓬勃的人生。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苦难,同时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是无法抹杀的。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0 16:33
by liyue
我可孤陋了,赶紧去Google了Jun喜欢的榜样。他真了不起! 我有阵子是把Louise Hay当榜样。 我觉得老太太也很厉害。
热情蓬勃,我觉得我没病前可以用这些字眼来描述。中学同学们都还记得我那个样子,重聚时都跟我提起以前我给她们留下的专注热情蓬勃的
印象。如今我常想,暗和明真的是相辅相成的, 苦难和美好,阴柔和阳刚,外向和内敛,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 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污泥里能长出莲花。下过雨后的天才有彩虹。 前年我看了一本书,名字都忘了,讲shadow, 任何一种力量过分强了,在暗处就生出另一种制衡的力量,和老子的说法蛮相似。所以美好不会一直长久,但相应的,丑恶也不会一直永存。 这么看待历史啊,国家,个人命运,就不会纠结了。总是在运动,在变化。 想看见什么,拥有什么,只要没有潜意识相反意念的阻挠,一定是可以看见拥有的。 说到这个,我想起16年大选前,希拉里对她的团队说,“你们想想如果川普当选了,该多么可怕。” 我那时就想,完了,她要输。 她没有自己一定会赢的那个心劲儿啊。这种激励方式是很典型的负面加力啊。
我们都继续往自己希望自己去的方向踏实走吧。 十四世纪那个有濒死体验的修女,叫啥名字的我忘了,说她问玛丽亚和耶稣为什么上帝要制造苦难,得到的回答是,“一切苦难都是好的,任何时候,任何方式都是好的。” 我觉得这句话还是很有深意,蛮能认同的。
我推荐一本书,C S Luis 的 Till We all have faces . 我觉得很好看。 要是大家闲着有力气看闲书了,不妨借来看看。很有意思。 神话心理学宗教全揉一起了,故事讲得很有看头。 也很女权。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9:01
by tiffany
好吧,其实我觉得这些年老娘的年纪总算没有活到狗狗身上,以前会说别人都可以你为啥不行;现在还会对自己说,有时候;不过不会这么跟别人说话了。self-awareness is a b*tch :mrgreen: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9:41
by Knowing
我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幸运,从小理所当然享受的一切, 世界上太多人没有。这不是说我的烦恼痛苦都是无病呻吟,只是比较self aware 什么是first world problem.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9:59
by Jun
幸运没事儿度过一生当然最好,不过人生说短不短,人人都有可能需要别人来帮助。最好的护身符我总觉得是与他人的联结和互助的本能。


不过我想指出,即使条件幸运的人也有可能遇到问题和纠结,不一定需要看起来很严重的创伤。一个人的感受本来就是主观的,哪怕是个没经过任何创伤的中产阶级白人太太也可能需要治疗。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0:12
by Knowing
accept , accomplish and give . 我觉得这三个行为平衡着进行效果最好. 光强调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容易陷入困境。如果没有对自己接受作为基础,太重视跟他人的链接和互助,其实是女性常常陷入的奉献困境。不跟别人链接,光想用成就来证明自己,不接受自己或者太接受自己,是很多‘成功人士’的悲剧,can't sustain. 糟糕的是社会还常常扭曲的崇拜那样的成就,好像自尊自爱充满温暖的人就没有drive to succeed.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1:52
by liyue
为knowing的睿智鼓掌! :admir001: :admir002: :applaudit02: :applaudit01: :love015: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1:53
by dropby
抱抱liyue. 光看你说就觉得惊心动魄。能走出来很了不起。谢谢分享。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2:08
by Jun
关于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我不知道中国现在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但是 liyue 描述的在病人清醒状态进行电击的做法,实在太可怕太没人性了。至少在美国,ECT 仍然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必须在全身麻醉的状况下使用。我在实习中参观过 ECT 的治疗过程,病人全麻,毫无知觉,且注射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令全身肌肉放松,跟动手术一样。然后才对脑部通电。病人象睡着一样毫无反应。因为麻醉药都是短效的,停药之后很快就可以醒来。当然这样的治疗法需要有麻醉师全程在场。

最近一些年的研究发明带来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用轻微的磁场引发大脑电信号变化,无痛且不需要麻醉。还有 focused, deep ECT 也在试验中,对于某些病人效果相当不错。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因人而异,但都必须符合医德的标准。这方面中国就是做得不好,该骂还是得骂。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2:17
by 豪情
中国的麻醉和止痛都用得特别少。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2:25
by tiffany
我觉得成功这个词需要定义,整个社会上来说,个人上来说,不然跟自由民主这类大词一样,都是鸡同鸭讲,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我前科学家的说。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2:43
by 唐唐的郁金香
前面Jun提到ECT,让我想起psychedelic drugs比如LSD和psilocybin mushrooms。过去十年可以说是致幻剂医学研究的renaissance,英美都有用psilocybin(LSD包袱太重了,不容易通过审查、funding也不好拿)治疗重度抑郁症、癌症晚期的焦虑症、重度酒瘾烟瘾的成果。参见Michael Pollan的新书How To Change Your Mind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4:51
by 笑嘻嘻
唐唐的郁金香 wrote:
2019-02-11 12:43
前面Jun提到ECT,让我想起psychedelic drugs比如LSD和psilocybin mushrooms。过去十年可以说是致幻剂医学研究的renaissance,英美都有用psilocybin(LSD包袱太重了,不容易通过审查、funding也不好拿)治疗重度抑郁症、癌症晚期的焦虑症、重度酒瘾烟瘾的成果。参见Michael Pollan的新书How To Change Your Mind
给仔细讲讲这本书?我感兴趣。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1 17:33
by Knowing
这本书我也好奇,听了一点新鲜空气的访谈,有事儿没听下去就忘了。有人看过给讲讲吧。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2 17:34
by 唐唐的郁金香
笑嘻嘻 wrote:
2019-02-11 14:51
唐唐的郁金香 wrote:
2019-02-11 12:43
前面Jun提到ECT,让我想起psychedelic drugs比如LSD和psilocybin mushrooms。过去十年可以说是致幻剂医学研究的renaissance,英美都有用psilocybin(LSD包袱太重了,不容易通过审查、funding也不好拿)治疗重度抑郁症、癌症晚期的焦虑症、重度酒瘾烟瘾的成果。参见Michael Pollan的新书How To Change Your Mind
给仔细讲讲这本书?我感兴趣。
貌似好多人感兴趣,我争取啊

Re: [转帖]Washington Post article

Posted: 2019-02-12 21:38
by liyue
我看Mark Epstein 的书时,读到一点点心理医师用LSD结果被解雇的事。 这个心理医师跑到印度,让一个GURU吃致幻剂,可这个家伙吃了好多,一点事都没有。 很有趣。 从他我知道了Jack Kornfield. 看好书看正面的文字对我特别有治愈作用。 等着小唐找时间给我们讲讲这本书。 :admir002: